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天敌 >> 孟子为什么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尚书》是一本非常古老文献的汇编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诗书传家”其中的“诗”说的是《诗经》,“书”指的就是《尚书》,原来《尚书》就叫做《书》,到了汉朝才将《书》才改名为《尚书》,就是上古文献的意思,它是夏、商、周三代文献和部分历史事件的汇编,也是中国散文形成的标志。
上古时期其实有很多文献,在东周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了根据《左传》记载,在《尚书》之前还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文献,但是都没有流传下来。
《尚书》很难读
《尚书》因为其非常古老,读起来非常困难,唐朝韩愈在读《尚书》时就评价说:“佶屈聱牙”意思就是说《尚书》的文字生僻晦涩,读起来别扭难懂,文学语法也非常奇怪,总是云里雾里,到底在说个啥,大部分只能靠猜。
别说到了唐朝韩愈读不懂,司马迁读起来也头疼,再往前追溯战国时代那些诸子百家也读不通。所以才有了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读《尚书》中的《武成》这篇文章,只敢相信其中的两三成。仁者是无敌的,周武王作为天下最仁义的君王,去讨伐全天下最不仁义的君王(商纣王),怎么会血流成河呢?”
我们再来看《武成》这一篇说的是什么?
武王的军队和商朝的军队在牧野这个地方遭遇,结果商纣王的军队根本不往前冲杀,反而掉转头,将支持商纣王的部队杀得精光,杀得血流成河,战争就这么赢了。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一个很正派的儒家,《尚书》传说是孔子编订的,他怎么会产生怀疑呢?而且这场战争很符合仁义的标准,是典型的仁义之战,包括战斗过程也是一样,对方的人受到我方仁义的感召,去杀死了那些不仁义的人。这就有点奇怪了,是孟子突然精神分裂?还是对仁义的理解有偏差?其实这两者都不是,归根结底一句话:孟子看到的《武成》跟我们看到的压根不是一回事儿,也就是说孟子看到的《尚书》和我们现在的《尚书》区别很大。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里的书,其实也指的是《尚书》,当时秦国统一六国设立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由皇权一人独大,统治天下。有一批儒生拿着《尚书》去规劝秦始皇应该像周朝一样建立分封制度,这遭到了秦国法家的反感和秦始皇本人的厌恶,于是下令烧掉天下的《尚书》不再让这本书流传,这是尚书遭遇的第一道劫难,致使《尚书》一度失传。
要到了汉朝初期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伏生的人向朝廷献出藏家底的《尚书》29篇,因为伏生的《尚书》是用隶书写成的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孔子的后代从自家墙壁里又翻出一本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并且比较之前的伏生《尚书》多出了16篇,被称为《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
后来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归于西晋之后,马上又是八王之乱,北方胡人饮马长江。《尚书》再次失散,只留下一些散篇在民间流传。到了东晋一个叫做梅赜的人再次献上《古文尚书》,经过整理以后其中有33篇跟流落在民间的尚书篇章有些近似,另外还多出的25篇经过众多学者考证其实是梅赜本人自己伪做,所以把这25篇又称为《伪古文尚书》。
今天很多学者又指出那25篇《伪古文尚书》才是真《尚书》,《尚书》的流变非常复杂,孰真孰假已经是傻傻分不清楚了,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唐太宗时期曾经规范过一个隶书版本,作为《尚书》的底本。玄宗时期他又让一个叫做卫包的家伙用楷体重新抄写一遍《尚书》。这个卫包不怎么懂古文,赶鸭子上架胡乱弄了一通,强入大量个人主观能动性在里面,《尚书》变得面无全非。如果不是后世考古的发现,今人大概都会以为孟子是个精神分裂患者了。
孟子读的《尚书》
在《古文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伐纣:武王伐纣总共杀死了十七万人,俘虏了三十万人,征服了六百五十二个国家。在四月二十二日的时候,武王又下令将商纣王臣子的手脚砍断,然后抓获了40多个在逃的人员和支持商纣王的部族首领。太师姜子牙祭祀周朝宗庙的时候,先命令将俘虏的耳朵割下来,然后自己背着悬挂纣王首级的白旗和悬挂纣王两名妻子首级的红旗,率先进入周朝的宗庙。
内容是非常劲爆的,难怪孟老夫子会发出“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的感叹,其实从他的内心而言孟子是不相信《古文尚书》的记载,这完全违背了儒家标榜的“武王”人设,所以他才会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今天讲《尚书》不是为了整理古籍也不是要从中获取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其实庶文讲国学的宗旨非常简单:就是将知道的,不留余地的告诉别人,传播国学思想,传播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