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特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前行,在零点之后大

发布时间:2023/2/3 22:34:54   
北京看痤疮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313/8743214.html

点赞奋斗致敬“夜行”

□悦连城

并非所有征程,都以晨曦为序章。朝阳下,那些步履铿锵的英姿固然值得铭记;夜色里,负重向前的行者们也不应该被遗忘。

奋斗不仅从朝阳开始,夜幕也意味着出发——吸一口奶茶,漫不经心翻阅新闻资讯时,你是否想到,华灯初上时,有一群媒体人,兢兢业业奋战在新闻传播一线?

迎一缕晨曦,步履匆匆挤上地铁时,你是否想到,如水夜色中,有一群地铁探伤工,踏踏实实给公共出行“排雷”?

听一声“出库成功”,欢欣鼓舞地取快递时,你是否想到,夜幕降临后,有一群分拣员,认认真真把各种包裹分类?

有时候,他们会吐槽夜班的苦——夜以继日、身心俱疲,让人徒增“天增岁月人脱发”的惆怅;晨昏颠倒、朝暮相隔,又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惧咫尺天涯”的自嘲;业绩平平、囊中羞涩,只好发出“寂寞沙洲冷,孤独夜班人”的慨叹。

更多时候,他们享受夜班的酷——一丝不苟的新闻编辑,能从万千“蝌蚪文”中,“剜”出差错;学养深厚的科研人员,能从繁杂的实验中,“解锁”科技发展的密码;经验丰富的天气预报员,能从各类数据中,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

零点后,夜行者们默默坚守;晴日里,社会系统越发稳健。他们的付出,正在成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灿烂注脚——只有赋时间以历史感,才能略见夜行者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新年贺词中再一次赞扬了奋斗者。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夜行者们为梦想、为职责、为诺言,不断续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佳话……

地铁探伤工:钢轨上的“医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金京艺

1月6日凌晨1:30,郑州地铁5号线,在地下20米深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刘文才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在枯燥和乏味的陪伴中,为地铁钢轨“把脉问诊”。

一边用手灯探照轨道,一边盯着超声波钢轨探伤车上的面板,从不断跳动的电波波形中判断钢轨是否受损……在每米就会出现的钢轨焊接处,刘文才要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拿锤子仔细敲打探听。

俯身蹲下、敲打钢轨、继续前行,看似连贯却需要全神贯注的动作,刘文才一个晚要做百余次。

从七里河站到南五里堡站,平日里地铁列车十分钟即可“速达”的5公里钢轨区间,刘文才和同事们要两两一组,推着百十斤重的超声波钢轨探伤车,以“60厘米步伐”走上近三个小时。

他们是地铁探伤工,也被称为钢轨上的“医生”——由于钢轨每天都会受到列车碾压,且存在热胀冷缩变化,需要探伤工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和手工检查的办法,定期给轨道“体检”。

脚踩沉重的绝缘鞋,头戴醒目的安全帽,统一着装的工作服上,反光条格外耀眼。若不细看,还真能把这几个工作起来严谨、沉稳的“90后”帅小伙当成经验老到的“大工匠”。

“别看我们年轻,干起活来可是个个顶事儿!”说起自己的团队,刘文才很自豪。这几年,随着郑州地铁一条条开通,探伤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这个团队的骨干成员已经承担了郑州地铁3号、4号、5号以及14号线的空载及正常运行等探伤工作。“每一段钢轨的转弯我们都记得住。”

由于地铁列车有固定的发车时间,为了不耽误首班车开出,探伤工作必须在凌晨12:30到4:30之间完成。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特别容易犯困,尤其到两点半以后,可我们必须要打起精神来。”在刘文才看来,探伤这个工作没有“大错”和“小错”之分,“哪怕钢轨只有几厘米的损伤,都可能危及成千上万名乘客的安全。”

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刘文才和同事们商量好,工作时都不能喝水。冬天还好,到了夏天,闷热、潮湿的空气,加上大体力劳动,在地铁隧道里走上几步,“整个人都能湿透,可再渴也得忍着。”

黑白颠倒、日复一日,精神和意志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累不?

“累啥,以前在高铁上探伤,风吹日晒都得干,现在既风吹不着也晒不着,白天还能照看家里刚出生的孩子,这点苦,能吃!”刚刚还是一脸严肃的刘文才,笑了。

姓名:刘文才

年龄:30岁

职业:郑州地铁5号线探伤组工班长

钢轨,地铁列车的两条“腿”,腿上有伤,路便不好走。钢轨上的“医生”上眼瞧一瞧,自然“药”到“病”除。

每一次“问诊”,这些“医生们”都会感到如履薄冰,生怕疏忽漏检;而每次得出准确无误的探伤结果,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

刘文才说,这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只不过是熬了几个夜。

而我们知道,这无数个夜晚奋斗的背后,事关乘客生命安危。

快递分拣员:奋斗着,就有希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美艳

“嘀……”,抬手,灯亮,刘亚丽瞅了下表,1月7日凌晨1点1分,她习惯性地按了下手中的扫描记录仪,显示已扫描件,属于她的夜班分拣已过去7个小时。

刘亚丽36岁,是一名快递分拣员,这是她来中通快递(河南分公司)的第6年,每天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4点,10个小时,工钱元,全程站着。

零点过后,气温骤降至-10℃,平方米的厂房并无遮挡,四周透风。她将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保暖衣、毛衣、羽绒服……即便如此,呼啸而过的寒风打在身上,她还是直哆嗦,一只手不停地往上扯衣领,一只手拿着扫描记录仪,双眼紧盯传送带上的快件,

“分拣包裹,只能晚上干。”刘亚丽脸上早已冻得通红,上班前,她总会将头发扎起,手上戴的露指手套,是老公6年前花3元从地摊上淘来的,分拣时指头露出,能更麻利地翻转快件。“分拣是一个上下衔接的环节,我们分拣得好,快递员才能准确地把快件送达客户。”刘亚丽说。

刘亚丽需要这份工作。此前丈夫外出打工,刘亚丽在农村老家照看两个儿子。但仅凭丈夫一人越来越难支撑家庭开支,不得已,她将孩子托付给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与丈夫携手打拼。

“凌晨1点多是最难熬的,又累又饿又困,尤其这几天大降温,感觉血液都凝固了。”站了7个小时,刘亚丽双腿逐渐僵硬。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两个儿子,她又咬紧了牙。刘亚丽说,长期上夜班的缘故,白天顶着太阳外出,两眼都睁不开。

夜越来越深,厂房内却愈加热闹,余人彻夜忙碌。郑州中心经理张军营说,每晚都有近万件快递从这里分拣出去。

“感觉很亏欠老人和孩子。”刘亚丽说,工作虽辛苦,但充满了干劲,奋斗着,就有希望。

姓名:刘亚丽

年龄:36岁

职业:中通快递分拣员

“网购”时代,快递与我们密不可分。

动动手指,就会有快递员来敲门,但你可曾知,一件快递的背后,还有分拣员在默默为你“保驾护航”。

为生存,为家人,也为这个城市的运转,寒风刺骨,一站就是10个小时。他们是平凡的人,奔跑在时间之内的人,体验苦与累,也能感受成功。

平凡亦能见伟大,奋斗的路上,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我们点赞。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鲁坦:解码风云冷暖挂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沈剑奇

1月6日晚,省会郑州迎来入冬以来最低气温。路上人影稀疏,河南省气象局6楼值班室内依然灯火通明。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鲁坦和同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在一张张卫星云图、一个个气象数据中捕捉天气的细微变化。

一场硬仗等待着预报员们。

“寒潮来袭,情况复杂,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鲁坦说。气象预报工作一年天、一天24小时从不间断,18年的一线值班,对她来说,应对紧急状况早已习以为常。

其实有些累。公公正在北京住院,婆婆跟去陪护。身为军人的丈夫常年在省外,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10岁的儿子原本由公婆照顾,这下,所有家务全落在她一人身上。

鲁坦掐了一下大腿。再累,也要守住。屏幕上,数值模式预报产品提供的参数不断跳动着。鲁坦凭着多年经验,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危险信号,果断发布寒潮蓝色、大风蓝色、低温蓝色三条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对交通、农业、通信等影响重大,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及时准确发布,有一丝犹豫都不行。”

这样紧张的夜,鲁坦自己都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了。年,为服务保障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她提前一年就参与各项准备工作,白加黑连轴转;年,一架直升机在济源河口村水库失事,正在休假的她立即奔赴现场,在野外应急救援车里待了两天两夜,滚动制作直升机打捞现场的天气预报……

哪怕是做最基本的工作,神经也时刻紧绷着。自己预报了夜里有大风,夜里肯定是竖着耳朵听风,不到峰值准睡不着。“对与错马上就能印证,压力很大。天气预报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我们付出的却是百分之百的努力。”鲁坦清楚地记得在刚值领班预报把关那阵子,有一次凌晨1点三门峡山区突发风雹天气,而自己未能做出准确的预警发布提醒,险些酿成严重后果。那之后,鲁坦对职业充满了敬畏,绝不敢再掉以轻心。

夜更深了,值班室里出奇地静。预报员们记录着、观察着、分析着。“全省大部分地区温度已经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马上启动寒潮IV级应急响应。”鲁坦语气坚定,快速发布。

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早上8点国家气象局会商,10点半全省会商,每天雷打不动。夜里就要准备好汇报材料。”鲁坦抬头看看时间,凌晨1点。“得抓紧干活啦。”

日复一日,不问昼夜,冷暖挂心,守星云风雨,盼皓月晴空。

鲁坦,年出生,2年参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气象学本科,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气象防灾减灾学硕士。现任职河南省气象台短期预报首席岗,天气气候类高级工程师,精细化预报科科长。曾获得“全国优秀预报员”“河南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

天气预报员是个神秘的职业。他们不被熟知,常被误认为是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不被认可,总有人质疑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份工作存在的必要性;不被理解,在“从没预报准过”的吐槽声中,自嘲是“最想说实话却说不了实话的一群人”。走近他们,却发现这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几代人接续奋斗,几十年如一日,埋头数据模型和天气图像,测“不测风云”。他们不舍昼夜、不辞辛劳,守着星云,也护着你我。

实验室研究员:一腔热血为家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笑闻

查找文献、辅导学生实验、为负责研发的“心梗抗体药物”进行实验设计……这一晚,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王耀辉忙碌而充实。

“这种抗体药物一旦得到应用,将为急性心梗患者延长2~3个小时黄金救治期,他们被挽救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一提起自己倾注心血的研究成果,王耀辉满脸自豪。

时间刚刚来到1月7日零点,河南大学校园里漆黑寂静,但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所在的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大家都习惯了熬夜加班,有时甚至睡在办公室,只为了能加快些研究进度。”王耀辉笑着说,刨去实验设备,办公室里的泡面、折叠床、刷牙杯也是这个实验室最少不了的东西。

今年39岁的王耀辉,在这个实验室工作已经10年了,几乎将每一个清晨和深夜都献在了实验台前。研发创新性抗体药物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苦差事,但包括王耀辉在内的实验室所有人都乐在其中:“原创性抗体药物研究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能为国家、为人民健康献出自己的力量,熬再多的夜,吃再多的苦也值。”

回顾刚刚过去的年,有两件事让王耀辉特别骄傲,“一个是负责研发的‘心梗抗体药物’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开展临床前研究,另一个则是团队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为抗疫助力,实验室也因此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在工作上的忘我,也让他对家人充满“愧疚”。

“我是搞研究的,媳妇是医生,我们俩恨不得一周七天都窝在单位,孩子就很少照顾,但他们能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谈起孩子,满是倦容的王耀辉,眼角闪烁着光。

指针悄悄来到凌晨1:30,拖着疲惫的步伐,王耀辉终于踏出实验楼的大门,迎面的寒风让他打了个激灵:“不能回家太晚,俩娃娃还等着我回去,答应一早送他们上学呢。”

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端。临走前,王耀辉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平安,研发的心梗抗体药物能尽早投入临床试验,在未来让更多病患受益。

姓名:王耀辉

年龄:39岁

职业:河南大学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创新型抗体药物研发,心梗后心肌损伤机制及心脏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

征途漫漫,进无止境。王耀辉和同事们做研究没有日夜之分,他们躬耕于深夜,也劳作在黎明,在艰辛、枯燥的科研之路上不断探索向前。在采访中,王耀辉告诉记者,抗体研究是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科研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数十年的积累。凭着满腔热血、凭着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他们在深夜忙碌着、奋斗着、进取着。

从准妈妈到新手妈妈:余生必定护你周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若郡

“这一刻,很奇妙。”一波麻醉劲儿刚过去,病床上的朱莹忍着痛,将怀中的婴儿又向身边拢了拢,朝她微微一笑。

1月7日零点,朱莹被医院产科手术室里推出来刚满一天,手臂上还带着剖腹产手术后用的镇痛泵。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每一次疼痛仿佛是生命号角的吹响,而生命之间的牵绊和守护从这一刻或许更早就开始了。

“我的手机屏保是妈妈和我的合影,进入主屏幕之后是我的孕期照,妈妈和女儿,我愿用一生去呵护的两个人。”说着,朱莹打开手机。说话间,只见孩子闭着眼睛开始依偎着妈妈找吃的。朱莹感叹,“不知不觉自己也进入了‘妈妈’这个角色,这就是生命的接续吧。”

时光流转,角色转换。24小时前,她还被妈妈守护着,24小时后,她守候着自己的女儿。

创造生命,是人能参与的最神奇的事。而在现实中,一个女孩真正地变成妈妈,并非只有迎接新生命的浪漫。

对于这一点,朱莹已经做好了准备,“有的妈妈觉得孩子不睡觉很烦人,这是做母亲的没有进入角色,这时候,妈妈应该俯下身去感知孩子的情绪。”

去年5月10日,在返回北京工作之前朱莹测出自己怀孕。一个月后,新发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突现,打破了北京连续50余天无新增病例的平静。正常的生活节奏也被打破,医院建档、产检排队……特殊时期,一路不易,却更让朱莹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与坚韧。

女儿出生后,很少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2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