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发布时间:2023/2/8 16:46:50   

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学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A项“一切”说法错误,C项“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C、D三项.材料“‘历’者,过也”“‘史’者,记事者也”说明历史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实.故选B。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个,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说文”以“文”(独体为主);“解字”重点在字义的解释,以“字”(合体为主),小篆是全书的说解对象,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说明文字义形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次序就是对每个字先说解其意义,次说形体,后说读音,全书以“六书”为书例,统全书文字。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说解,包括字义、字形和字音三个部分。《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头,首先解释其意义。许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说明该字最初造字时所代表的意义。这些解释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在说解中,作者首先区别了“文”与“字”。文,是事物形象的本来面目。即“文”是独体的,故只能“说”。《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汉字结构,进而揭示其本意。但严格说,许慎只用了前四书。在释形时没有明确指出“此假借”、“此转注”,假借、转注应属用字法。

《说文解字》中的“读若”,标注读音的同时,又往往指出文字通假的线索,也可庭见古书用字的同音代替现象。《说文解字·心部》:“愆,过也。”愆的本义是罪过,同,古典籍通用愆。《说文解字·雥部》:“集,群乌在木上。”集的本义是集合,同亼,古典籍通用“集。《说文解字·乙部》:“乱,治也。”乱的本义是治理,同阅,古典籍通用“乱。上述三例“读若,通过音义相同的注释,说明了古今字形的变化。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

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地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2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