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天敌 >> 从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看秦
在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制度,有着自己的文字,也有着自己了伦常。
而对于有着雄心壮志要结束这种军阀混战的小国状态的秦王嬴政。如果统一六国之后,管理就会出现很大的错漏和短板。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别派学说思想都空前盛大。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到战国中期,尤为强烈,战国七雄的国君们也开始寻找这自己所需要的学说,用来统治自己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选用了“五德终始”说。
当然在秦始皇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之后,他要做的就是管理六国的臣民、管理六国的旧地、管理六国的学派,文士、大夫,等六国遗留的所有的东西。
第一做的就是: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货币一致。国与国之间甚至用各自的货币无法正常交易,也无法用各自国家的度量衡来证明交易的公平性。
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
而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规定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
这样就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皇权集中牢牢的把握了整个王朝的经济命脉。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始皇还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在全国推广。
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合今厘米)为尺,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皇权集中思想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第二:书同文
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
其实统一六国后其实最主要的沟通障碍还是文字,各个国家以前沿用的文字都不相同,这也增加了统一之后皇权集中思想政策法令的难度。
于是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也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秦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而且在学说丰产多彩多姿的时代,行同伦也成为了一个统一人民思想的方式和教条。
“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狡猾的乡官,名曰“三老”。目的就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为“行同伦”。
第四: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互相防范,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各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
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自古对于秦始皇嬴政的褒贬不一,但是至少从“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几点来说,秦始皇嬴政做的确实是从一个合格的封建君主道德出发的做法。
至于其他的功过是非,只能流于后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