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形状 >> 一种神奇的青蛙,没有繁殖器官,却能直接生
我们要知道,作为两栖动物的青蛙大部分是没有生殖器的,所以无法完成体内受精,所以一般而言,青蛙都是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下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体外完成一系列胚胎发育过程后发育为蝌蚪,再变态发育成为幼蛙。
在多种蛙中,只有10-12种青蛙存在体内受精的情况,在这其中,更是只有寥寥数种存在卵胎生情况,所谓卵胎生,和胎生相比并非纯粹地待在子宫内由胎盘供给养分,而是在卵内发育,靠蛋内的养分滋长,然后滑到子宫来,最后才落地出世,卵胎生青蛙都会等到受精卵发育、变态为幼蛙后才产出。
然而科学家却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他们发现了一个大头蛙属(Limnonectes)的新种。它们给它取名为Limnonecteslarvaepartus(长尖牙青蛙),这种蛙生活在雨林小溪或水洼旁,以逃避其他牙蛙、蛇和鸟类的攻击。其外表呈灰或棕色,长40公厘,重5克。雄性下颚有牙状突出作打斗用。
柏克莱加州大学和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的学者在年第一次遇到这种蛙,但直到年才能作出描述。这也是该属第四种被描述的品种。
发现一个两栖类新种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稀奇的是,这种蛙的生殖方式非常独特:体内受精,直接生出蝌蚪。然而再变态发育为幼蛙。
科学家通过解剖发现,雌蛙通常怀有50多枚卵,最多的个体甚至达到枚,卵径约3mm。与其他蛙卵明显不同的是这些卵的外围并没有卵胶膜。
蛙类的成熟卵在激素作用下,刚刚脱离卵巢跌落体腔时,卵球外面无胶膜包裹,称为裸卵。当裸卵进入输卵管后,在逐渐下移的过程中,沿途被包上一层或数层的胶质膜(称卵胶膜)。蛙类的卵胶膜不仅有保护受精卵的作用,而且在受精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受精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胶膜的卵绝不能受精。等到青蛙产卵的时候,精卵产出后落入水中呈球形,卵外胶质膜吸水膨胀,而且彼此相联组成了卵块,卵块浮在水面.刚产出的卵上半部由于色素颗粒多,呈黑色,称动物极;下半部由于卵黄极多,呈乳黄色,称植物极。所以卵胶膜在蛙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家在进行蛙类人工授精时,应取输卵管下段有胶膜的卵备用,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这种青蛙却并没有卵胶膜,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大头蛙的卵是直接在体内孵化,卵胶膜的存在反而会占据过多输卵管的空间,所以为了更好完成体内孵化任务,大头蛙的卵胶膜开始慢慢退化,然后消失。
这种大头蛙的受精卵在雌蛙体内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过程后,发育为蝌蚪,每只蝌蚪的肚子下面都有一个卵黄囊来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当卵黄即将耗尽的时候,蝌蚪也基本发育成熟,准备脱离母体自己求生了。
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进化的表现,如何让种群更好繁衍一直是生物进化的核心目的之一,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相比于经历从卵到蝌蚪再到蛙的过程,大头蛙的这种繁衍方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幼体存活的几率,毕竟,在还是卵的情况下,对于任何外界的风险都无法抵御,而蝌蚪还可以自己逃生。
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胎生的哺乳动物可以在恐龙灭绝后占据自然主要生态位的原因之一。
不过令科学家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人们把雄蛙的内部结构翻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交接器官。没有交接器官,它们究竟是如何完成体内受精的呢?这完全突破了人类对于物种繁衍的认知,科学家至今还没有找到原因。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虽然人类对自然的干预逐渐加深,生物为了更好生存繁衍,也在努力进化,从而保证种群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