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天敌 >> 海山公园里的蝌蚪一天之内不见踪影老师说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读过。
经过几番冲刺,岛城终于走进万物复苏的春天。在公园和小区的池塘里,摇头晃脑的小蝌蚪吸引了很多孩子的视线。
这不,周日定海海山公园就上演了数十个家长和孩子拎着小桶、带着网兜捞蝌蚪的身影。有一家长说:“这里的蝌蚪都被抓光了。”
成群结队的小蝌蚪,
被捞光了
上周末,定海海山公园里,记者看到那里的池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视线。
记者现场看到也有不少孩子穿着雨鞋、踩在水塘里捞蝌蚪。池塘里凡有聚集的蝌蚪,池边上都会围满了孩子和家长。
“哇,水里好多小蝌蚪啊!”现场,记者时不时听到孩子们开心地欢呼声。一在现场帮孩子捞蝌蚪的家长表示,今天天气暖和,带儿子出来踏青,帮忙捞几条小蝌蚪也是为了让孩子观察其成长过程。
记者观察到,捞蝌蚪的孩子年龄大多在2岁至六七岁之间,现场不少孩子的小塑料盒、小鱼缸里都已装满了小蝌蚪,有的甚至小蝌蚪们挨挨挤挤,几乎已经没有了游动的空间。
当记者询问这些孩子和家长为何要捞这么多的小蝌蚪时,不少孩子的均表示捞着好玩。
当天下午,当记者再次来到海山公园时,这里捞蝌蚪的孩子已少了许多,而原因是池塘里的蝌蚪已不见踪影了。一些家长说,自己陪着孩子捞了半天,结果一条都没有。
要趁机给孩子多进行
生命教育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潘瑞瑞,周日也跟着家人一起来公园玩。
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她准备捞几只小蝌蚪回家养,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但是,走到池塘旁,潘瑞瑞惊讶地发现,池边的假山石上,已经横七竖八躺着很多黑乎乎的尸体,还有一些小蝌蚪虽然一息尚存,但石头缝隙里残存的雨水,对这些小生命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我们从原来的捞蝌蚪,变成了拯救蝌蚪。”潘瑞瑞的母亲李女士告诉记者,看到小蝌蚪被家长和孩子这样随意地丢弃,女儿心里很难过,并把幸存的小蝌蚪一条条重新救回了池塘。
“孩子们来捞几条回去养无可厚非,但是,只为捞而捞,造成蝌蚪大批死亡,对生态环境就会造成破坏。”一位小学自然课的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城里的孩子都是第一次见蝌蚪,对这个普通的两栖类动物的幼体,感到陌生又好奇。
“但事实上,小蝌蚪是软体动物,十分脆弱。”这位老师表示,他不太建议孩子抓蝌蚪,原因就是无论是青蛙还是蟾蜍(癞蛤蟆)都是“三有动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无论是养一盆植物,还是照料小动物,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生命教育。”她说,这种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老师说:现在抓来的可能大多是蟾蜍后代
这位老师表示,现在抓的可能大多是蟾蜍后代。这是因为青蛙和癞蛤蟆后代的产卵时间不同。
“蟾蜍产卵会早点,因为蟾蜍冬眠时间很短,甚至不冬眠,一般1月份就开始,3月份就结束产卵了,3月中下旬,蟾蜍的蝌蚪就出来了。青蛙要3月下旬才出蛰,因为青蛙要冬眠。有的甚至3月份才抱团产卵,完成交配。”此外,蟾蜍产卵的要求并不高,很多地方甚至小水域里都会分布,但青蛙产卵对水质要求更高。
该老师还表示,小朋友养蝌蚪会比较难,特别是在变态的时候,蝌蚪是很难开口的,“这个时候变成了用肺呼吸,吃东西变得很困难,如果不是养青蛙的爱好者,食物选得不好,就难养活,而且这个时候它的抵抗力也比较差,容易死亡。”
仔细观察外形
可以区分蝌蚪类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蟾蜍自打出生就含有毒性,卵要经过℃的高温烧制,才能去除毒素。
误食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为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等中毒症状。
在网络上,记者也发现,外地曾有市民误食蟾蜍卵中毒而被送医急救的事故。也有网友表示,曾用小蝌蚪喂鱼而导致小鱼死亡的事情。
那么,如何区分蝌蚪的类型呢?对此,记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青蛙产的卵是一团一团地悬浮在水中;而蟾蜍的卵像一串长长的珠子似的,缠绕在水草中。
蟾蜍的繁殖季节大多在2月份前后,而青蛙产卵则在4月至7月之间,这个季节恰好是小蟾蜍即将完成蜕变,准备上岸生活的时间。
此外,家长们也可以观察在水中游动的蝌蚪,是密集成群的,还是较为分散的。
前者往往是蟾蜍的蝌蚪,喜欢集群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后者大都是青蛙的蝌蚪;从外形看,蟾蜍的蝌蚪身体呈黑色,而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
提醒:
蝌蚪虽可爱饲养需谨慎
在养蟾蜍蝌蚪过程中,虽然毒性还不大,但仍需防范。比如有人在养蟾蜍时,会经常换水,过不久手上却起了泡,这就是蟾蜍毒性开始显现的预兆了。
蟾蜍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毒性也会随之变大,所以不可不防。
针对蟾蜍蝌蚪的毒性对皮肤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医生颜云蓉。
她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无论青蛙蝌蚪还是蟾蜍蝌蚪,只要是喂养在鱼缸中,不直接接触是没有问题的。蟾蜍本来带有一定毒性,自身有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的人,以及过敏体质的人群,应该避免直接接触它,以免接触后产生过敏症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岑瑜实习编辑廖心成
报料
突发事疑难事暖心事
舟山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
投稿邮箱:zswb03
zs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