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早期的书法为硬笔,使用的书写工具是聿。上大下小,类似于筷子的竹棍,蘸漆而书。初写漆多,末尾漆少,状如蝌蚪。故名"蝌蚪文",又叫古文。史料记载,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尚书》《春秋》《孝经》《论语》等书,皆为“蝌蚪文”所书。
书体分为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书、八分、草书、行书。其中,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是典籍、表章、奏折以及公私文书所使用的正式书体。行书、草书则私人之间的信札或紧急公务。
先秦攻战频繁,秦将蒙恬所骑战马马尾为血浸染,在地上拖出很长的痕迹。受此启发,制作了毛笔,大大缩短了书写的时间,为战场讯息的传递赢得了时间,为战场的胜利占得了先机。
真正意义的书法,始于东汉末年。中郎将蔡邕受神人传授,得笔法九势,所书“熹平石经”,为不传之典。立于鸿都门前,碑成之日,天下士人蜂拥而至,争睹“熹平石经”,都城大街小巷为车马所阻。传为一时佳话。
蔡邕死后,所著书论为三国书诞所得。曹操喜欢书法,招集钟繇、韦诞、邯郸淳等人议论书法。钟繇见韦诞有蔡邕书论,想借来观看。谁知韦诞死活不借。活生生的把钟繇给气得背过气去,幸亏曹操用“五灵丹”灌入口中,才救下钟繇的命来。
韦诞死了以后,钟繇令人挖开韦诞的坟墓,得到蔡邕书论,从此书艺大进。
蔡邕的女儿,是著名的大才女蔡文姬。蔡文姬收了一个女弟子卫烁,她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王羲之跟随卫夫人在其开设的“善书馆”学习书法。
书法在魏晋时期,是世族子弟的必修课。
王羲之家族当时权倾朝野。有“王与马,共天下”。他的父亲是常州太守。大叔父是大将军,二叔父是丞相,儿子王献之是中书令。他自己是右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的父亲与卫夫人是姑表亲。卫家是当时的书法领袖。代表人物有卫凯、卫瓘。王羲之跟随卫夫人学书,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一回,王羲之在父亲枕头里发现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蔡邕所著的《九势》,偷偷学习,书法水平飞速提高。他说,以前跟着卫夫人学习,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而卫夫人在看到王羲之写的字时,掩面叹息道:“此子日后必蔽吾书名”。其实,卫夫人的书名,还是因王羲之才得以千古流传。
在王羲之家族的后人中,有一个承先启后的人,他就是智永。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出家永欣寺。永欣寺为王羲之故宅。智永出家后他祖屋改做了寺院。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这里被唐太宗李世民派人来骗走,此是后话不提。
智永有个学生,叫虞世南。相信学习书法的人对虞世南的名字不会陌生。他是初唐四杰之首,又与欧阳询合称“欧虞”。
虞世南的外甥是陆柬之,陆柬之从虞世南学书,将笔法传其子陆彦远。陆彦远传于张旭。(陆彦远是张旭的舅舅)张旭又将笔法传于颜真卿。
从以上人物的关系来看,书法的传承是一脉相传的。蔡邕是源头,然后是蔡文姬_钟繇、卫夫人_王羲之_王献之_羊欣_王僧虔_智永_虞世南_褚遂良、陆柬之_陆彦远_张旭_颜真卿。
由此可见,得其中一人之法,便足以成为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宗师。#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