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习性 >> 封面人物雕刻家郑则评文化生活报
郑则评/文
one
中华文明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完美独立的原生态文明。它不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民族脊梁,更是人类历史中长期的发展文化体系,从未间断的最科学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形式,是指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条件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孕育并完美地创造了伟大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中华文化所依托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万千世界为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演化出中华文化博大精微的内涵。在这块土地上,中国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万物相随的诗境及理想中的人治社会。
《富春山居图》郑则评作
《富春山居图》局部郑则评作
谈论寿山石雕刻文化也遵循于这种诗境。我们的先祖从结绳记事,自然万象中创造出人类早期文字,河图洛书、象形文字奠定文明的基础。商周时期河图洛书、文王卦辞,表现出了甲骨文字的内涵与体架的完善,蝌蚪文及后来的文字演变,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日益成熟。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源于伏羲文化。夏商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尊王、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礼乐、宗法、分封制度的制定,以及今时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为研究东方哲学美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史料。
《拔得头筹》郑则评作
《两岸青山相对出》郑则评作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从未间断。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吸收了多种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与可能性。我的寿山石雕也是遵循此理。
这源于我们先祖在创造这个永恒不衰的文化时,其哲学观从未离开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思考。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从来没有离开天地宇宙,天地相合衍生万物,万物相和衍生生命的法则。中国人秉承了自然规律创造了汉文化,汉文化的核心隐藏着天地精神,这种精神是指导人类共同进步的思想精髓,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容。当我悟到此道此理时,血液里奔涌着天地精神,迫不急待地把这种精神贯穿到作品的创作中,让一块块寿山石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
《傍晚游江南》郑则评作
《傍晚游江南》局部郑则评作
two
自然万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人类社会从始祖起就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在这块乐土上我们创造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从而完成中华文化一系列的哲学理论,创造出了中华光辉灿烂的文明。
中华文化为这里的人民丰富了乐山乐水的诗境生活,创造出自然万象与人生命心迹契合的完美境界,这种心境迁思妙想得梦幻迷离虚实相生的状态是艺术的。艺术的中国孕育了永恒追求艺术的人民,只有艺术的民族才会永不衰败,在这样一个景象中,人们才能体味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真谛。她带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愉悦、幸福,敦厚、淳朴、恬淡、宁静,重用这些人文内涵实则是天地间各种物象相互交融演化之后留给人类珍贵的礼物。
《傍晚游江南》郑则评作
《金蟾》
郑则评作
《万象更新》
郑则评作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要对自然进行观察、感悟与研究,艺术家自身的生活阅历与视野直接决定了创作作品的格局大小。郭熙在他的画论中揭示了山水天然的结构风貌,以及在不同季节与天气中的变化规律。同时,他强调艺术家应该主观地去发现与塑造这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形象。他强调并提出具有深厚的修养与认真的创作态度,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深厚的修养、广博的见识、丰富的阅历,才能避免绘画作品中的诸多问题。
《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还说到,自然山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不同的季节而产生变化,不同方向所观察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才能把握它的气势,掌握它的真正面目,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描绘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所谓“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可见,在创作过程中,对自然的了解非常重要,要想创作出匠心独运的作品,丰富的人生阅历必不可少。因此,我们不时地感受天地厚爱创造出的生活细节,从而感受到风晴、雨露、四季、晨昏中变化的物象与人心迹契合的妙境。这种妙境使我完成了面对自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寿山石雕艺术。
《瑞雪兆丰年》郑则评作
《祖国江山一片红》郑则评作
我想我是追求内美的,内美的暗送秋波表现出的就是雕刻所展现得以石入画、节奏徐疾、枯润苍秀,追求高古新意、自然妙谛的人文精神。
我们需要发挥自我的内功,将大自然的生命能量,自身的生命力量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涵水乳交融,完成天、地、人三元合一,儒、释、道三教同归的自然完美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唱出永恒的生命之歌,体味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是艺术家的感知,而且是每个中国人都能真实感受到的物象交融的亦真亦幻。这之间孕育了中国文化含蓄的诗境,也孕育着我们寿山石雕诸多作品的诗境。
《欢喜作伴》郑则评作
three
“礼、乐”是周朝以前的事,周朝时“礼、乐”对社会的功用性极为重要。乐是对礼的补助,当时人们需要用“乐”来完善心灵,统治者需要“乐于礼”从而达到理想的社会要求。孔子作《乐》完成“大乐易简”的中国“乐”的核心思想,这是孔子对“乐”研究最为重要的学术内容,为我们今天对“乐”的认识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礼、乐”是当时社会对人们在生活中的普遍要求,“礼”是外美,“乐”是内善,这种内外统一的完美要求就是孔学中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外美而内善”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扉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将“礼、乐”并称。礼可以说是人类行为规范,艺术化的统称,是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自宽,行为意识的自觉。而西周以来音乐已成为社会普及而广泛的教育形式,音乐本来就有感人的力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它提升到更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价值观。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由技术以深入精神,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中国对音乐的感知创造了“君子国度”。
《竹修君子容》郑则评作
《秋艳鹅歌》郑则评作
《论语》中说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是通过敢言而来的快感,也会因为懈怠而与心志所追求的道相离。只有感官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才能把乐与人的善、美、仁的精神融合统一在一起。音乐在西周时期是社会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完成了当时的社会需要音乐来调整自我修养这一功能,当时的人们需要音乐来完善自我,给生活带来启迪。
《戏球》郑则评作
而春秋时期,诸侯争抢,孔子认为礼崩乐坏。孔子尝试修复礼乐,就产生一系列礼乐儒家思想,并著《乐》。孔子强调乐于人生的关系,“乐则安,安则久”即人生中的“血气心知之性”由乐而得到大的圆融,这种圆融是向良心上升的圆融,即所谓快乐的乐,以仁德为乐,仁与乐相得益彰,也显示孔子视艺术为人生重要修养手段,“为生而艺术”终极目标。
这一思想延伸至雕刻领域,作品出入人的心境。艺术承担“成教化,助人论”的功能,是孔子对艺术提出了艺术作品要向内而行的指导,而不是形式即外美内善的思想,对以后艺术思想有着深刻影响。孔子虽没有在技法上提出怎样的理论,但他的哲学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美学思想。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我对寿山石雕的创作。
《情意绵绵》》郑则评作
《独钓寒江雪》
郑则评作
《攀登》
郑则评作
four
任何艺术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根源。透视传统中国艺术,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哲学对它的深远影响。实际上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思想是一个血脉相连的有机体,或者说传统艺术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被看作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质与动力。古代思想家认为时间万物都是由气衍生变化而来的,气决定着人与物的风神气度,或是生命力,即“生气”。所以中国艺术十分强调气的表现,雕刻就是要雕出万物的生气。
《心心相印》郑则评作
《心心相印》局部郑则评作
中国人一贯强调“天人合一”不分主客,反映在艺术上,中国艺术家既不追求纯客观的再现,也不追求主观的抽象,而是把目之所及的客观与心之所感的主观融为一体。
中国艺术离不开哲学,大艺术家一定是大哲学家。艺术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一个哲学思考的问题,是一个矛盾解决的问题。用哲学思考来完成雕刻,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缓急,材料大小,石头精微、粗细等等一切一切,瞬间在刀雕过程中都要有着哲学的内涵,造险求平,在粗狂中精微,这些都是哲学。哲学对寿山石雕的指导,非常重要,不是哲学家永远不能成为大的雕刻家,只能是初级的雕匠。哲学对中国寿山石雕的指导非常重要,技巧上不能脱离哲学思想,意境上也更需要哲学思考完成雕刻的艺术内涵。
就雕刻而言,自然是美好的,但不是最完美的,最完美的是要把人文精神与自然结合,达到至善至美,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一啸定江山》郑则评作
《高瞻远瞩》郑则评作
在雕刻过程中,不断地需要用人文精神来演绎着人生的大观世界。我们对山川万物与生命的感知、交融、理解,以及文化修养与民族精神的涵养,都表现在寿山石雕雕刻作品中,以及雕刻艺术的无穷无尽的内涵里。
寿山石雕中,意境不仅是某个雕刻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在意境上你要怎么创造“气”。阳为刀刻线条,阴为气息,把天地间混元之气纳到石头上,平衡雕刻激扬,平缓的关系,在意境上解决气息问题,就是要运用哲学方法。否则,一件雕刻作品就失去了生机,更不会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哲学是在平衡中、矛盾中解决险中求平、平中求险的问题,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是能让人在感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创造是哲学中孕育出的美学思想,也是寿山石雕妙处所在。
《开怀昌旺》郑则评作
《貔貅》郑则评作
郑则评简介
艺名郑明,年4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亨云,从事寿山石雕艺术,刻苦钻研技艺,擅长寿山石雕印钮雕、透雕、高浮雕等,善于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寓情于画,诗情画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创作出一批独具创意、技法新颖的佳作,获得专家的好评。
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技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雕塑学会高级顾问、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高级指导、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理事、福清寿山石联谊会荣誉顾问。
introduce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CN35-
新媒体责编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