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种类 >> 许昌一些市民带着孩子抓蝌蚪,想看蝌蚪变青
4月16日,市民俎女士告诉记者:
当天上午,天气不错,我带着女儿到中央公园玩,看到不少人围在水边。不少家长和孩子手拿渔网和小桶,一舀一个准,桶里全是蝌蚪。它们大都聚在一起,有的已经长出细长的四肢。女儿问我:“妈妈,老师说蝌蚪长大会变成青蛙,青蛙是益虫。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要抓蝌蚪呢?”女儿的问题让我很难回答。
当天下午,记者前往中央公园。在河边,有几个家长和孩子站在一起低头注视着河水。有些孩子手拿渔网在家长的保护下从河里捞着什么。记者走近一看,看到旁边的小桶里有小鱼和蝌蚪。随后,记者前往芙蓉湖,发现那里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捕捞蝌蚪。
(现场照片)
现场
有人捞蝌蚪,想看它变青蛙
“哇,水里好多蝌蚪啊!”一个小男孩儿开心地说,还没等他妈妈反应过来,一网子已经下去了。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读过。
小男孩儿的妈妈说,天气暖和了,她常带孩子外出踏青,也常带回家一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其成长过程。
当记者询问这位母亲这些蝌蚪是青蛙的孩子还是蟾蜍的孩子时,她说:“我也不知道,等它们长大就知道了。”
记者又问:“抓蝌蚪拿回家观察是学校布置的作业吗?”她说,她只是想让孩子更直接地观察,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质疑
接触蟾蜍幼体,会否造成健康问题
“我看过一篇新闻报道,蝌蚪会变成青蛙和癞蛤蟆。很多人不会区分,往往抓到变癞蛤蟆的蝌蚪,而癞蛤蟆是有毒的。”俎女士说,蟾蜍有毒,小朋友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养着玩,会不会给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些都是癞蛤蟆的幼体,不是青蛙的。”旁边一位钓鱼的老人看到记者在查看市民小桶里的蝌蚪时说,“我天天钓鱼,附近有很多癞蛤蟆。这些蝌蚪有毒,你看,鸟都不吃。”老人指着不远处的岸边,一只觅食的小鸟对这些“唾手可得”的美食似乎视而不见,反倒对飞行的蚊虫很感兴趣。
解释
蟾蜍从小就携带毒素,不可不防
家长的担心是否有必要?老人的说法是否科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许昌市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崔献忠。
他说,青蛙幼体和蟾蜍幼体是有区别的,但一般市民难以辨别。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水中游动的蝌蚪,是密集成群的,还是较为分散的。前者往往是蟾蜍幼体,喜欢集群生活,在水中常成群朝一个方向游动;后者大都是青蛙幼体。
崔献忠提醒大家: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体内有毒腺。蟾蜍自打出生就有毒性,最好不要触碰,有人触碰蟾蜍会出现接触性过敏症状。有人在养蟾蜍时,因为会经常换水,不久手上起了泡,这就是蟾蜍毒性显现的预兆。蟾蜍幼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毒性会随之变强,所以不可不防。自身有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的人,以及过敏体质的人,应该避免直接接触蟾蜍及其幼体,以免产生过敏症状。
提醒
青蛙、蟾蜍都是“三有动物”
崔献忠介绍,许昌市常见的蛙类有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饰纹姬娃、大蟾蜍、中华大蟾蜍等。所有蛙类均有捕食害虫、保护农田、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都应保护。
对于捕捉蝌蚪,崔献忠坚决表示不可以。他说,青蛙和蟾蜍都是“三有动物”(指有益、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是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其中黑斑蛙是河南省二类保护动物。而它们的幼体——蝌蚪也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因此,不要捕捉蝌蚪,而要保护它们。
随后,记者采访了许昌市健康路小学教科学的王老师。王老师说,学校不建议孩子抓蝌蚪。这个季节抓到的蝌蚪大多是蟾蜍。青蛙4月份产卵,繁殖会更晚一些。蝌蚪变态的时候,抵抗力比较差,很难养。孩子把蝌蚪带回家,会发现并不能完整地看到它的变态过程。
来源
大河客户端许昌晨报
许昌买房卖房租房一站式平台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