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天敌 >> 豆瓣92,国产动画神剧天书奇谭38
豆瓣9.2,国产动画神剧《天书奇谭》38年后重现,终于可以补上童年那张电影票了原创朵朵编辑部耳朵里的博物馆
大朋友小朋友好,我是朵朵~
在以“迟到38年”、“致敬”为主题首映后,4K纪念版《天书奇谭》终于在众多80、90后的呼声中首次登上大银幕了。
“所以后来蛋生救出师傅了没?”
相信在某个遥远的童年时光中,你也曾发出过这样的追问。
然而看到长大后的我们,蛋生的结局已不言自明:有着对亲人牵挂的我们,自然要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当我们在大屏幕上重温此片时,首先会有那种尘封的记忆被一下打开的满足,随后是对剧情故事产生新解读的喜悦,最后则会在散场之际回忆起曾经的某个瞬间。
当记忆中的经典重现时,忽然发现,原来,以前的岁月,一个转身,就足以让人眼圈泛红。
「1」
从民间传说到动画“神剧”
是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
“天道无私,流传后世。”
这是天书上的八个字,故事也是从天书开始的。
三千年以来,天神袁公都看守着天书,尽职尽责。
但在一次瑶池聚会中,袁公却被告知“官卑职小”,不能前往参加。独自留守的袁公有了点小脾气,便想趁着玉帝不在,看一眼天书。
袁公打开天书后,发现天书中记载了条法术,便决定如书中“天道无私,流传后世”八个字所说,把天书的内容分享出去。
于是,袁公偷偷下凡,把书中法术刻在了云梦山白云洞的石壁上。
袁公虽心底善良,但还是因“泄露天机”,触犯了天条,被罚终身看守石壁天书,不得与凡人接触。并每当香炉冒烟发出声响时,须上天庭述职。
至此,更多人物接踵登场,故事冲突进入“串烧”式高潮,跌宕起伏:
窥探天书、在人间做尽坏事的三只狐狸;六根不净、为香火钱大打出手的和尚师徒;贪得无厌、欺压百姓的县官......
除了这些代表邪恶的人物,还有袁公用法术从天鹅蛋中幻化而来的蛋生。蛋生在袁公的指引下,拓走石壁天书,学了法术,治蝗救灾、为民除害、造福百姓。
最后,袁公与蛋生,合力打败狐妖,把它们压在云梦山下。
而袁公,再次因触犯天条,被擒归天庭问罪......
这部动画的故事,是取材于由罗贯中、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一本神魔小说《平妖传》。
当时的动画,只属于孩子。但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老厂长想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片子,于是,便有了这部动画的创新。
从故事内容到形象设计,从动画界面到背景音乐,都和以往大不相同。
所以,在38年后的今天,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依然高居9.2分。
「2」
以旧修旧
是对传统动画的一次致敬
38年后,再看这部动画电影,依然会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惊艳。
水墨渲染的中国画画面,是动画中经常会出现的镜头:
一眼,就让人觉得诗情画意。
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也包罗其中。
人物形象中,更是加入传统戏曲的元素。
袁公的形象如同关公,一身白衣,仿若正义的化身;
蛋生就像京剧中的娃娃生,圆圆的脑袋,很是可爱;
县令是京剧中的丑角,装腔作势,见钱眼开;
就连三只狐狸,也是各有代表:蓝狐妖是个白面书生,好吃懒做,粉狐妖的脸颊上有着大大的红晕,是花旦的样子,黑狐妖则是老旦的模样,那双诡计多端的小眼睛,怎么看都不是个好人。
人物的行为,也是各有特色。如蛋生在吃饼时,会先吃掉中间的,然后套在脖子上,转着圈吃,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形象便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还有那对战中使用到的各类法术,如点石成金、呼云唤雨等,第一次觉得,这些模拟法术,也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这部动画,不仅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动画的象征。
这也是在38年后,费尽心力“复活”它的重要因素。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修复,早在年,大家便开始了修复工作。
因为老胶片没有办法直接电子转化,所以只能一帧一帧去修正,有的镜头已经脱胶,扫描就会断,工作人员便一点点重新粘。
从情节到调色,每一步,都考验着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耐心。
然而,工作团队不仅出色完成这些工作,还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动画的笔触和颗粒感,尽可能让我们看到38年前那个“原汁原味”的《天书奇谭》。
如此以旧修旧,让我们看到了团队的专业,也看到了大家对传统动画的敬意。
不只画面,声音的修复也是困难重重,一边要保留旧版音乐中的“味道”,遵循原有的特殊音色,一边要重新录制缺失的音乐。
如此用心且专业的制作,必得佳品。修复后的4K纪念版上映后,老导演钱运达感叹道:
“没想到修复得这么好,就像新片子一样。”
「3」
《天书奇谭》
本就是“王者”
年,英国BBC想要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拍一部动画长片。
BBC提供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剧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负责重编剧本。
《平妖传》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中,并不是十分出彩的一部,但它所塑造的人物却十分有趣,于是在剧本重编过程中,主创团保留了其中一部分人物,重新写了剧本。
其中不仅增加了很多传统元素,故事情节也可以在很多传统民间故事中找到影子。
剧本完成后,BBC也觉得比原来的剧本好,但因为他们的资金迟迟不到位,而制作早已开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便自己拍了这部动画。
虽然被“鸽”了,但大家的热情没有消散,在没有电脑、技术受限的情况下,当时的制作团队,用了三年的时间,手工绘制了12万张图画,最终绘制完了这部长达89分钟的影片。
在制作过程中,更是十分用心,比如片头的“天书奇谭”四个字的背景——翻滚的云卷,那是用油漆画好,在化学反应后,摄影师再逐步拍下,叠在这四个字后面,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样精心制作的《天书奇谭》,是续《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之后,中国第三部动画长片,也是中国动画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
而此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更是站在辉煌的巅峰,已创作出一系列让人惊艳的动画作品。那时的“上美”,有着一股傲气: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
在这样的坚持下,一个又一个好的作品横空出世:获得第一座银熊奖的《三个和尚》、获得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的短片特别奖的《小蝌蚪找妈妈》......
还有陪伴几代中国人成长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经典,每一部都在成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学派”的国际称誉。
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具有深意的内涵,还有幕后无与伦比的坚持和热枕,它们汇聚在一起,终会成就一部又一部独一无二。
就算“复活”在若干年后,依然被人们所期待。
原标题:《豆瓣9.2,国产动画神剧《天书奇谭》38年后重现,终于可以补上童年那张电影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