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m.39.net/pf/a_5882662.html在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中,所谓“发展的眼光”是相对于“静止的眼光”而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贴各种标签的方式来描述自己或评价他人,比如:我是个内向的人,你比较敏感,他非常马大哈等等。这就是在用一种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悲哀的是,如果家长习惯用这种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并通过日常的言语不断强化,让孩子也认同了自己的这个个性,那么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就将变得非常困难。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家长如何才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01摆脱“静止的眼光”,从重新认识“我”开始无始以来至今,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的个体,我们所有的想法与行为都是这个“我”来决定的。相应的,我们的行为和想法背后隐含的都是“我”的个性。如果我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对,那一定是这个“我”存在问题,比如懒惰、粗心、缺乏恒心与毅力等等。但我们也会发现:同样一个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可能会寡言少语,在家人或朋友面前却又非常健谈;同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非常努力,回到家却又变得非常懒散;同样一个孩子,小学的时候非常乖巧听话,初中开始却变得非常叛逆与暴躁等等。少言寡语的孩子、能言善辩的孩子;努力的孩子、懒散的孩子;乖巧的孩子、叛逆的孩子,这些都是同一个孩子,只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由此可见,“我”不是恒常不变的,“我”的状态实际上反应的是“我”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就可以放下我们“静止的眼光”,不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尝试换个角度看孩子。02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可以拓宽孩子改变的空间由于稳定本身就意味着难以改变,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有一个稳定的个性特点,那么从我们的潜意识中就关上了孩子可能会改变的那扇门。现实中,孩子也会配合我们,经过几番挣扎后,最终彻底放弃自我改变的意愿。很多时候,妨碍孩子改变的,恰恰是孩子脑中那个顽固的“我”的概念。当我们不再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就可以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目前的这种表现。比如:当孩子出现厌学的症状时,我们就可以去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才导致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的情绪越重,说明孩子的问题产生时间越长,解决难度越大。这就是“发展的眼光”: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是在某个地方被卡住了,才有了厌学的情绪。一个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孩子,需要的是希望和出路,而不是一个类似“不求上进”这样的标签。父母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帮孩子找到引领他走出困境的出路。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自然界中的很多甲壳类动物,每长大到一定的程度,都需要脱掉旧壳再长出新壳。每次换壳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很多的痛苦与迷茫,甚至还会有些创伤。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小蝌蚪变成青蛙,是一个从内到外自我的重构,而不仅仅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量变。这个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孩子表现出怎样的问题,如果父母能与孩子携手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孩子新的自我一定会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当父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父母才算真正担负起孩子人生领路人的职责,孩子的未来也一定可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