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瘾入尘烟

发布时间:2024/12/12 20:24:42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隐入尘烟》观后感

一、影片整体印象和概述

影片没有煽情、没有刻意的苦难营造,仅仅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堆成的生活写照,风格朴实,叙事手法真实自然,将观影者的内心与马有铁和曹桂英进行绑定,为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所揪心、所伤感、所动情、所落泪。暴雨里、大风里、河里、盛着开水的玻璃杯里……你无法不为这两个人的故事而感动落泪。而善良、真情确实能够打动观众,评分上涨、口碑带动排片,电影上映近两个月,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票房逆袭。

这部电影节奏很慢,没有夸张的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夹杂着西北地区的方言,让人感觉似乎是在看一部纪录片。除了海清是专业演员之外,其他角色都是当地农民本色出演,也正是这没有表演痕迹的记录和平铺直叙的讲述,让我们觉得故事如此真实,情感如此细腻,人物如此令人动容。

将镜头对准土地,记录下一片土地上的一年四季,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两个卑微又顽强的人。总体来讲,这是一部真诚、质朴、感人的好电影,像一朵在贫苦里开出的浪漫之花。西北荒漠种不出浪漫的玫瑰,但纯洁的麦子花却深入骨髓。日出东方落于西,朝思暮想念于你,所求不过是,日出相伴,日落相随。

海清饰演的贵英原本是低到尘埃里的一粒沙,牛踏马踩无人问津,可是自从嫁给有铁,人生仿佛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只可惜,她的彩色最终还是归于了黑白。因为有铁,贵英住上了这辈子都不敢奢望的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贵英,有铁那黝黑的胳膊上印出了好看的麦粒花。他们都找到了彼此最温暖的依赖。

两个农村社会最典型的边缘人:一个是老实憨直的大龄光棍,一个是沉默寡言的残疾妇女,他们注定了会是家庭和社会所排挤的存在。两个可怜人在亲戚的“安排”下被介绍成婚,一个“家”的故事由此展开。两人像被处理麻烦一样地草率结合在了一起,也或许是同样孤独的境遇,让他们的心灵才有了真正的共通,一起播种收获,一起颠沛流离,一起建造新家,相互扶持,走过冬夏。

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他们相濡以沫,希望靠着自己的双手过上简单、安稳的日子,可惜命运自有安排。大雨里抢救泥砖的场景最让人难忘,暴雨说来就来,两人在慌忙之中用塑料布盖住垒起来的砖堆,跌倒在泥地里之后急忙互相搀扶,没想到又一次次摔入泥水之中,滑稽的样子把对方同时逗乐,于是他们便依偎在砖堆边上,不再想着站起来。能够坦然面对劳动成果毁于大雨的事实,并在恶劣的天气里苦中作乐,这该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

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写道:“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影片里这对生活在西北农村的平凡夫妻在苦难中也是这样心怀希望,那张经历数次搬家的喜字、那个不忍丢掉的燕子窝、用鸡窝和灯泡做成的星星灯箱,以及用米粒印在手上的小花,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人身上的知足、乐观也都变得格外珍贵。

导演用平淡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两个边缘人在一年四季的更迭变化中努力生活的模样。只是天不遂人愿,生活最终没有给两个善良的可怜人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人善被人欺才是底层社会最常见的剧情走向。马有铁放生了他们唯一的驴。马有铁偿还了所有欠款,马有铁躺在屋子的床上,床上放着农药。推土机推倒了他们俩共同建造的泥屋,就像他们隐入尘埃,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一样。就这样,影片在戛然而止的悲剧氛围中结束了。

莎士比亚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桂英死了,死在她给有铁送馍馍的路上,头昏眼花的她失足跌入了浅浅的水池,却再也无法醒过来。刚刚燃起的生活之火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却仍要穷极一生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这时候选择“离开”就是很多文学故事和电影故事中人物的结局,也会是现实中一些人的选择。我并不是很赞成这样的方式,如果能多一些善意那就更好啦,生活本来就很苦了,为什么不增添一种欢乐的结局呢?至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希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小人物的悲欢就犹如尘烟般缥缈,无论是偶尔的欢喜,还是时常的无奈,都惊不起一点波澜,总是了无声息的消散或只成了别人偶尔的闲谈。

罗曼·罗兰对“英雄主义”的定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多少充满浪漫色彩。这个影片中,有些人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归根到底,是不得不妥协和忍受的一种方式,其次才是在生活里寻找精神的支柱,这是努力“活着”的意义。

所以,“活着”可以是生而为人的责任,也可以是生而为“人”的选择。后者或许无法被称为“英雄主义”,但我认为不失为英雄。因为至少在他们或长或短的人生轨迹里,为自己抗争过。

二、贫苦人的爱情

所有烟尘中的爱情,所有的山盟海誓,都在他们无言的举动、简单的对话中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山一样凝重的情感,这是海洋一样深广的情感,这是大地一样厚重沉稳的情感,无可比拟,不能渲染。这种爱,看似简单、苍白,实则撼天动地。这对物质极为贫穷的夫妇,却有着最为充盈的精神生活。

马有铁,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勤劳、善良、真诚、老实、讲诚信,即便是新婚之夜发现了曹桂英“漏尿”的身体缺陷,也没有一点责备和嫌弃。由于身体缺陷而自卑的桂英也感受到了有铁这番善意的温度,开始试着接触有铁,一来一回的接触交流下,那些没有开口的婚姻告白,最终也是造就了天作之合。

两个几乎对生活失去全部希望的人,却成了彼此生命里的光。

不知道他们是对婚姻有着固有的认知,还是深知彼此是后半生的唯一陪伴,结婚后,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他们本能地保护和关心起对方。当全村的人道德绑架马有铁去给村里的富人献血,只有贵英反对,还怯怯地拽着马有铁的袖口不让他去;当马有铁被三哥使唤帮他儿子拉家具很晚未归时,贵英会把热水罐揣在怀里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他回来,水凉了就再去烧热,直到天黑,只为了让马有铁回来时能喝上一口热水;当大家嘲笑贵英尿裤子时,马有铁会默默地脱下自己的棉袄披在贵英的身上,或者把她抱到驴车上带她回家,看得别的女人都有些羡慕;睡在房顶的时候,马有铁会将绳子拴在两个人的腰上,担心贵英睡着掉下去......

两个受尽了嫌弃与嘲讽、尝尽了委屈与无助的孤独灵魂,不再在意别人如何议论,而是在自己搭建的小世界里,把对方视为珍宝,温暖着对方,给对方力量,一起经历着风雨。他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心里有了希望。虽然几次被迫搬家,住进不同的废弃房屋,他们总是要把结婚的喜字挂在墙上;他们一起耕地、种麦子、盖房子,当睡上自己家火炕上的那一刻,他们觉得这是一辈子都没想过的幸福,终于不用再寄人篱下、看人脸色了。在残酷冰冷的世界里生活久了,心早已麻木和僵硬,不料遇到了命运相似的人,相互慰藉,于是,生活里有了颜色和火光。

三、贫苦人的浪漫

不管怎样贫苦,当有了陪伴和幸福的那一刻,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浪漫。没有钱买首饰,马有铁用麦粒儿在贵英的手上按上个花印说:做了个记号,你以后跑到哪里都丢不掉了......一起耕地的时候,有铁对贵英说把你的脚印种在地里,长出很多脚印来......怎样的珍惜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填补着贵英心里的空缺,沁润着她心中的干涸?

四、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导演以一场鹅毛般的大雪拉开了影片的序幕,被大雪覆盖得煞白的大地似乎是想要掩盖人性的多面,亦或是为了迎接一场新的挣扎。

人,就是在互相的精神支柱中,发现自我价值,尤其在这样困守局限贫贱至极的环境下,物质已经限制了人的所有想象,但还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彼此贴近,带来抵抗困局的力量和信念。片子的底色非常压抑,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呈现的内心景观,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显影。

人性的真善美,在细节中清晰地彰显。盖房子的时候,马有铁在水塘用桶盛水和泥,会先放走被一起捞上来的蝌蚪;暂住的老房子被拆的时候,他会天真的和房主商量,能不能等小燕子能飞的时候再拆,被房主拒绝后他会跑过去把小燕子撵飞了再走;他还会在废墟里找到燕子窝,安在自己盖好的新房子上;马有铁和贵英在不认识的时候,都因为给村里的疯子送馍馍吃,挨了家里人的打;马有铁在自己还在撸起袖子献血的同时,不忘给全村人讲好话,让收租人快点兑现工钱......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丑陋的人性,这来自亲人的薄情、寡义,王大户的盘剥、自私,村民的嘲讽、冷漠,亲哥哥的自私、算计,收粮人的奸诈、狡猾。这么多的看客、旁观者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触目惊心,让人不忍直视。

而那群不断嘲笑马有铁、对他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却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他盖房子的时候,没有人来帮他,只有夫妻俩和那头驴一起干活;在富人儿子几次来让马有铁献血的时候,这群人又会成群结队地开车跑过来站在后面看热闹,形成道德之墙压迫马有铁去,因为他们担心富人死了粮食钱没法结算;接受马有铁献血的富人儿子,在收马有铁粮食的时候,还是扣掉了帮贵英买大衣的钱;贵英栽倒在河里的时候,没有人去救她,等马有铁回来时自己去捞;贵英死后,坐在桥头的人对马有铁说,你看你现在房子也有了,粮食也有了,一个人轻轻松松的过也挺好的......马有铁想说些什么,但还是什么都没有反驳。老实人总是被他人欺负、被命运惩罚,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他一直是被村里人用异样眼光打量的人,却用自己的血供养着全村,他比任何人活得都简单、纯粹、挺拔.....

《隐入尘烟》,其实就是把生命的卑微和纯真放在了一起,在最无望无助的地方,见到光亮,也许那些东西一闪而过,微不足道,可毕竟它们也曾照亮过你,也照亮过我,我们为此而感动,最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生命还是在不断地翻覆往前走下去。

我们不应该歌颂苦难,但应该歌颂苦难中爱情的纯粹、人格的坚毅和人性的光芒。

马有铁身上的品质,我们有多少人具备,他所呵护的纯粹爱情,又有多少人拥有?被三哥一家当作劳动工具,却对三哥一家从无怨言,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不想有所亏欠;对家人安排的老婆没有任何嫌弃,你既然跟了我,我就负责对你好;不管生活多么贫苦,努力劳作,带着希望去生活;虽然心有不愿,但也勉为其难地为富人献血,却从不占人一点便宜、不接收一点馈赠;“一码是一码”,说过的话一定兑现,害我的人我不恨,帮我的人我一定还;上善若水,与世无争,做好自己的本分,守着心里的那道光!

当今社会,我们习惯用财富、地位、成就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仰望、赞美、羡慕那些位高权重富有之人,忽略了那些正直、诚恳、勤奋、本分之人的内心感受。联系现实,我们对外卖员、服务员等服务群体是否足够尊重和体谅?当弱势群体或特殊人士在身边出现,我们是否也会像村民一样,避而远之,甚至一起议论嘲讽?当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一味谦和忍让,我们是否也会慢慢无视他们的需求、甚至牺牲他们的利益?当有些人内心的价值排序或生活方式与大众不同,我们是否也会投去异样的目光,劝他与现实妥协?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不抱怨、不歧视、不算计,做好自己的本分,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对爱情抱有希望,对生活抱有希望,也能成为别人心中温暖的光。

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隐入尘烟》用最贴近现实的影像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来处是哪里?人的归处又是何方?答案指向土地——土地孕育生命,劳动创造财富,耕耘与付出让人收获最纯粹的快乐。

生命是珍贵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我们必备的人生态度。生命又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努力创造、勇敢奉献、积极奋斗,才是生命的主旋律。

马有铁与曹桂英这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人,在别人的撮合中,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妻。生命的价值于他们而言,刚开始就只是努力的活着。曹桂英体弱多病,大小便失禁,佝偻,瘸腿,没有生育能力,寄生在哥嫂家里,住在柴房里,一直被哥嫂嫌弃。马有铁木讷、老实,是这个村子最穷的男人,守着一块儿不断被啃食的绿地,在无边的沙漠和凛冽的横风里过着靠天吃饭、衣食无着的生活。就是在这样困窘的生活状态下,他们婚礼上仅有的一张喜字,成了家里唯一有热闹气息的象征。没有新房,没有新家具,没有婚礼的宴席。

两个孤弱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在别人安排的婚姻里,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被迫从别人的房子里一再迁徙,到自己在烈日下打着“胡几”,屋顶上铺着席子,篷着草杆,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最原始的工具和最原始的材料建造属于自己的家。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个体高贵也罢,卑微也罢,努力的活着,体现最大的个人价值,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本真。而生命真正的状态也就是我来过,我走过,我努力地生活过,我试图改变过,我奋斗过,仅此而已。

六、人性中高尚的品质

如果说个体的生命于整个宏观的宇宙来说是沧海一粟,那么个体消亡于这个世界,能留下的就是一个人的品质。而那个卑微生活的马有铁的身上闪光点却是人性最美的华章。

张大户病了,村里唯一有熊猫血的马有铁,一次次的献血,分文不取。却在献血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帮村里人说公道话。张大户的儿子给马有铁的妻子买过两件新衣服,在偿还粮食时,斤的麦子,马有铁只要了斤,那斤的粮食款抵了衣服的钱。就是在这个木讷、老实的、近乎呆滞的马有铁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真诚、善良、朴实,他高尚的品德象他脚下的西北的黄土地一样浓厚、深广。

是的,在这片贫瘠的不能贫瘠的黄土地上。在这个弱小的不能再卑微的生命个体中,却展露了人性最华美的那部分,有爱心、善良、诚实、守信,有信心,努力生活,热爱生命的马有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农耕土地上最淳朴的人性的美。

莫言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揭示黑暗丑恶的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前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全面地去剖析人性,众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是的,文学作品如此。影视作品亦如此。只有完成自我的救赎,我想我们才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收获。反观自我人性的缺憾,也才能更好地弥补人性的不足。

尘归尘,土归土,最终被吸尽最后一滴血隐入尘烟,寻着那朵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隐入烟尘处来去皆随风,炊烟渐起时相守即是终,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1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