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考证解密禹王碑楼翼之

发布时间:2023/2/20 18:19:55   

《禹王碑》,传为夏朝古碑,镌刻于南岳衡山岣嵝峰左侧花岗岩崖壁,面东而立,宽cm,高cm,碑文九行,每行九字,凡七十七字,末有右帝禹制寸楷。书体奇古难辨,犹龙蛇行游,似蝌蚪蜷缩,故谓之蝌蚪文。明杨慎有释文传世①,内容大意为禹承舜帝之令,治水之功绩。

距今四千年的《禹王碑》,中国最古老的石刻,因碑刻于南岳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被后世奉为南岳衡山镇山之宝;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与黄帝陵、炎帝陵齐名的中华民族三大瑰宝。

历来诸学者对此碑争议颇多,认为属伪刻之碑,鄙人心存异议,确定为夏朝古碑,并在考证、剖析众多古籍记载及相关文物遗存之后,提出以下论据予以佐证。

一,历代众多古籍记载夏禹驻骅衡山,且证实刻石于衡山。

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而夏禹历经七载治水未果,得知南岳藏金简玉字之书,即驻骅衡山,以杀白马祭祀,终获记载治水要略之金简玉字之书。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禹治洪水,白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辅助大禹治水成功。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所以在衡山七十二峰中,杀白马祭祀处,称“白马峰。得金简玉字之书处,称“金简峰。夏禹驻跸之地,称禹王城,禹王城三字碑刻依旧立于广济寺对面。

《吴越春秋》记载夏禹“刻石山之高处,此刻石正是《岣嵝碑》,以众多古籍资料证实。

晋罗含《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南北朝徐灵期《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何致于宋嘉定五年(年)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

除上述古籍外,晚唐徐彦《五宗禅林观察录》中,也记载南台寺水昙法师于岣嵝峰下发现《禹王碑》。另外珍藏于衡阳博物馆的明代萧云丛《南岳七十二峰图》卷,亦清晰标注《禹王碑》在岣嵝峰中。

《禹王碑》自宋嘉定何致摹刻于岳麓山之后,千年以来,至今先后在全国翻刻了十余处。明赵崡《石墨镌华》:禹碑七十七字,在衡岳云密峰,杨用修得之,刻于滇中安宁州。明嘉靖二十年,长沙太守季本,将岳麓山《禹王碑》拓片赠于会稽知府张明道,并刻于大禹陵。

夏朝古碑虽已久佚,不过众多古籍足以证实古碑的客观存在。再则,碑文字形古朴,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绝非后人所能杜撰伪刻的。

二,从石碑材质进行推定,《禹王碑》属夏朝古碑。

南岳衡山为花岗岩地貌,石质坚硬,不易风化。自夏朝至何致摩刻岳麓山时的宋嘉定五年,虽已历经三千余年,不仅碑刻完整,甚至还可以翻刻于岳麓山顶,此举是否真实,尚待有力证据来加以证实,将已知历史文物遗存的年代进行比照来确定。

例举春秋时期所刻的石鼓文,其以十块鼓形花岗岩所刻先秦大篆而得名,记述先秦君王游猎之事,后称猎碣。初唐出土于陕西凤翔,而石鼓刻制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归纳如下六种说法:

一、唐人苏勖、张怀瓘、韩愈认为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二、宋巩丰、现代郭沫若认为刻秦襄公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三、清震钧、现代罗振玉、马叙伦、杨寿祺认为秦文公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四、现代马衡认为秦穆公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五、宋郑樵、现代罗君惕认为秦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六、现代唐兰主张秦献公时期(公元前一一公元前)。

尽管诸学者说法不一,但多数倾向于春秋时期,以此断代自春秋时期到发现石鼓的初唐,时间已历经一千四百余年,直至请乾、嘉时期,石鼓文大部分字迹皆拓痕清晰,而此时距石鼓所刻年代已有三千多年,况且,今日仍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由此可见,宋嘉定五年发现《禹王碑》时,何致仍能拓出清晰字迹,这一认定无疑。石碑肯定也存在有风化现象,正因如此,何致在脱文岣嵝碑后,即将其摹刻于岳麓山,对古碑的持续传承做了抢救性的措施,亦在情理之中。

三、从《禹王碑》之高古书风,奇古难辨而言,再结合中国文字发展演变规律来加以分析,确定为夏朝古碑。

纵览几千年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国文字一直以来都未曾出现过差异较大的实质性变化,即使在秦灭六国,李斯以小篆书同文时期,亦不过是书写方式稍微变化而已。甚至秦之后两千多年来,自秦小篆、汉隶、魏碑、晋行草、唐楷、宋行等,仍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可见中国汉字的传承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夏禹之前,黄帝时期苍颉造字,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东汊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之迹,知分明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易经·系辞下》: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汉字始于象形,书画同源,而《禹王碑》蝌蚪文即为苍颉象形文的传承和延续。

周宣王时史籀,师法苍颉古文,损益而成,创籀书,而籀书直接影响先秦的大篆,显而易见,《禹王碑》蝌蚪文是象形文趋向钟鼎文、籀文过渡时期脉络清哳、承上启下的文字。

四、以古越文字的遗存迹象,逆向思维追溯、考证其一脉相承的夏文化,来证实《禹王碑》为夏朝古碑。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帝禹东巡猎,至于会稽而崩……。并在会稽山以山为陵,筑大禹陵。故其后裔少康帝之庶子无余封于越,披草莱而成邑,随陵陆而耕种,逐鹿而给食,以鸟田之利,租贡儳给禹陵宗庙祭祀之费。越国始建,无余为第一代越王。鉴于此,越地众多子民不仅与夏朝皇亲血脉相传,同时也把夏文化亦将最大程度的沿袭与传承,有以下大量出土的古越文物铭文中得以证实。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夏禹后裔越王勾践的青铜剑上鸟虫篆铭文越王勾践,明确显示与《禹王碑》蝌蚪文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除此外,还有“越王者旨於赐剑″铭文,旨於即鼫与,勾践之子。在位六年(公元前一公元前)。

越王兀北古剑铭文,越王为不寿,鼫与之子。在位十年(公元前一公元前)。

越王州句剑剑格铭文,越王为不扬,在位37年(公元前一公元前)。

“越王不光剑、奇字剑″剑首、越王州矛句矛″、“越王大子矛、奇字钟等越国兵器上的鸟虫篆铭文,均一一得以证实。

另外在地处古越国的浙江仙居,至今仍有蝌蚪文摩崖石刻遗存,这也正是证实古越地域文化对夏文化深度传承的有力证据。充分证明夏朝皇亲与古越王不仅有血脉相连的后嗣延续,更是对夏文化及文字的完整传承,也能充分证明《禹王碑》存在的客观真实性。

综上所述,从古文献考证夏禹的治水历程和《禹王碑》记载的历史;从《禹王碑》的材质和碑刻蝌蚪文古老书风;从夏朝对古越子孙繁衍的血脉和古越文化及文字的传承;加以综合分析论证,《禹王碑》应属夏朝古碑。

夏禹第一百三十六世裔孙楼翼之

丁亥桂月上澣撰于乌金阁灯下。

个人简介:

楼翼之,字珍亮,号乌金阁主,浙江义乌人。工书,精鉴赏,富收藏,善诗文、辞赋。任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鉴定师,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首届理事,楼翼之书画碑帖收藏馆馆长。

年少时,痴迷中国古典文学及书画艺术,十六岁在金华市婺剧团舞美组,书写幻灯字幕,陶醉于戏剧、诗歌创作。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受聘于建德司法局、义乌司法局。曾就读中国文博学院,师从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室主任余辉学书画鉴定。

二OO九年度先后与李知宴、蔡国声、叶佩兰、许丽、王启泰、陈润民、郑怀忠等文物鉴定专家,同台参与湖州、丽水、桐乡、义乌、嘉兴、金华等地鉴宝大会。其中在丽水鉴宝大会上,对无落款、无年号、无任何文字信息而准确断代的《刘伯温画像》,登上了CCTV《国宝档案》。

二O一O年被中华民族文化网列入中国文物鉴定十大人物之一。

从事历代古书画、古碑帖研究和收藏二十八年,金华市金东区政府于二0一九年七月设立楼翼之书画碑帖收藏馆。

著述有《玄悟遗珍》、《考证解密禹王碑》、《潘氏五石山房本淳化阁帖考》、《黄庭坚的金华情节》、《精美绝伦寿春堂记》、《金华山赋》、《石斛赋》、《菖蒲赋》、《寿仙谷灵芝赋》、《雪梅赋》等文章发表,并为历代碑帖、青铜器拓片书题跋文两百余篇。

汶川地震后十日,将《二十五史》两千余年四川地震资料整理成册,并呈报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附明代杨慎《禹王碑》释文:

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

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析。

心罔弗辰,往求平定。泰衡华岳,宗疏亊裒。

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

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3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