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习性 >> 记忆心香一炷纪念瑞芳老师
与瑞芳老师的接触,来自银幕,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中。
年拍摄文献纪录片《蔡元培生平》工作照(左一桑弧,左二张瑞芳)
最初是在银幕上。童年时代,家附近几家电影院,每逢周日开设“儿童场”,票价一毛钱,吸引小学男生结伴前往,首选必定是战斗片,散场后念想驳壳枪和机关枪。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产生争议,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即《南征北战》中的女民兵队长和《渡江侦察记》中的女游击队长是同一位女演员,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我有点较真,找机会又重看这两部影片,验证了确实是两位女演员,只不过她俩身份相近,样貌服装相似(都剪短发),难怪那同学混淆了。在我看来,《南征北战》中的女队长英气十足,嗓音独特,很容易辨识,我留意演员表,记住了“张瑞芳”的名字。
不久,我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耳畔又传来熟悉的声音,一会儿是天真的小蝌蚪,一会儿是虾公公、螃蟹、鲶鱼等,非常有趣。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沪上文艺工作者有个社交场所“文化俱乐部”,父亲偶尔带我去,我就在那里见到了瑞芳阿姨。我忍不住发问:“瑞芳阿姨,是你一个人在幕后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当时她怎么回答的我记不清了,迄今难忘的是她灿烂的笑容。这里顺便说说许久以来我心头一个困惑:为什么这部动画片的片头没有“张瑞芳配音”的署名?经咨询美影厂资深人士,方得知这是昔日惯例,直至年《宝莲灯》面世才得以匡正。虽然《小蝌蚪找妈妈》片头字幕未见瑞芳老师姓名,但目前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不少信息,分别冠以各自理解的“演员”“主演”“女声旁白”,乃至“声优”等标注,足见观众们并未淡忘。
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大学讲授电影课,出于备课和研究的需要,既注重影片文本,也涉猎图书文献记载的影人影事。与此同时,遵循华东师大中文系师长的教诲,尤其系主任徐中玉先生现身说法,给我们示范如何做学术卡片,我也着手摘录重要资料,起先使用小卡片,后来改用word文档。以瑞芳老师为例,她名下的摘录累积了十多条,在此择要述之。
瑞芳老师的艺术生涯始于演话剧,年第一次拍电影,在《火的洗礼》中出演女主角。然而,她不适应电影拍摄分镜头不连贯的表演,对自己的银幕处女作很不满意,“影片要求我演一个真间谍假工人,而我却演成一个假间谍真工人。虽然孙瑜导演鼓励我,但我哭了,觉得自己没演好,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观众。”她甚至打算告别银幕。不过她“食言”了,年奉中共地下党组织之命奔赴东北长春,协助金山筹拍抗战故事片《松花江上》,饰演女主角妞儿。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20-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我得以补课,观摩了《松花江上》,还了解到此片最初的千字梗概,出自瑞芳老师手笔,金山导演在此基础上完成整个剧本。由此可见,瑞芳老师深度参与影片原创。
新中国成立后,瑞芳老师从北京调到上影厂工作,日后出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威信甚高。年,她主演的《李双双》轰动影坛,成为当时不多见的现实题材喜剧片佳作,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等奖项。瑞芳老师追求的创作状态是:“感觉到角色就在自己身上,不仅可以毫不含糊地用她的眼睛去看,用她的逻辑去想,而且可以立刻演出剧本里没有写到的戏……”应该说,她演的李双双达到了这种境界,是她银幕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峰。这部故事片的背后也有故事,据瑞芳老师自述:按照作家李准的要求,双双的性格要“豁得出去”,可我甩开膀子真要豁出去时,鲁韧导演却紧张了,不时提醒我“悠着点,悠着点”,别落下“丑化劳动人民”的罪名。每拍一个镜头,往往采取最保险的方案,“演起来真是不爽”。幸亏当时套拍一个预告片,交由北京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吴贻弓执导,“他支持我放开来演”。其中有个场景喜剧味很浓,“双双又气又恼地捶打丈夫,打败后又哈哈大笑!”结果这段预告片被剪辑到正片里,堪称“歪打正着”了。
国庆献礼片《聂耳》()也是广大影迷熟悉的,瑞芳老师饰演郑雷电,戏份不多,银幕造型恰如一道闪电,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片中她和赵丹一起在龙华塔上实景拍摄,“那是我与阿丹唯一的一次合作,在拍摄现场,我俩配合默契,人物关系富有时代色彩。”瑞芳老师这段说明颇有意思,也许在外人看来,演员剧团同事在银幕上“同框”演戏经常发生,但这种想法未免有点想当然,事实上电影生产充满不确定性,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最熟识的同事也未必有机缘在银幕上亲密合作。这就要说到我父亲桑弧年拍摄文献纪录片《蔡元培生平》,和瑞芳老师有过一次难得的合作。父亲多年来有个夙愿,想把蔡元培光辉的一生搬上银幕,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早在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就提交一份提案,郑重建议邮电部于年发行蔡元培诞辰周年纪念邮票。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常有提案邀集签名之举,瑞芳老师就会签名支持这项提案,还欣然加盟《蔡元培生平》摄制组。父亲编导这部电影纪录片,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借鉴海外纪录片同期声制作,“特邀瑞芳和道临担任银幕主持人,他们不是单纯地作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解说员,而是直接向观众交流,有时相互夹叙夹议,评说蔡元培的言行。我希望这样能使影片亲切些,生动些。”《蔡元培生平》开拍期间,我曾两次探班,了解纪录片的制作,每次都看到瑞芳老师全神贯注沉浸在工作中,进入一种忘我状态。
瑞芳老师的寓所,在淮海西路闹中取静的一幢公寓,沿街钢窗为法国梧桐树掩映,光线始终是柔和的,有一种促膝交谈的宁静氛围。逢年过节我陪父亲去探访,见面时她对我的称呼,时常“小桑”“小李”串用,回想起来十分亲切。近距离接触瑞芳老师,总感觉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气场,但瑞芳老师绝非不食人间烟火,很讲究生活情趣。一次她兴致勃勃地披露自家红烧肉配方,秘诀归结为“一、二、三”:一是生抽酱油,二是料酒,均属常规调料,关键在于“第三”——居然是醋。这是她再三叮嘱的,假若不信,你就试一试吧。
年张瑞芳教习健身功
最后晒一张黑白照片,摄于年。前景中,瑞芳老师示范一种健身功,精气神满满的;后景排开四名学员,穿深色衣服的正是我父亲,看上去学得挺认真。当时他们已年近七旬,练功可以说为了健康,更是为了继续拍电影,演电影,这就是一代电影人的初心。(李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