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种类 >> 太原之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傅青主的八珍汤
年5月,陡逢大变的我们到太原两日游,在这座令人踏实的古城疗伤。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很多次晋祠,应该是他很欣赏的地方。首先一去。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山麓、晋水发源处。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精致,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壮阔,晋祠别具一格,古建碑刻雕塑和园林古树名泉融汇一园。
顾名思义,晋祠就是晋国的祠堂,祭祀的是晋国始祖唐叔虞。
《吕氏春秋》和《史记》中的《晋世家》里都记载了一个故事:桐叶封弟。弟弟叫姬虞,按照兄弟伯仲叔季的排行,称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胞弟。
西周初期,周成王的辅政叔父周公旦率军攻灭了唐国。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在花园游玩,周成王摘下一片梧桐叶,剪成圭玉的形状,对叔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叔虞接了桐叶,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公旦。
周公旦请示周成王分封叔虞,周成王说我们俩闹着玩儿呢。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天子无戏言”就出自这个典故。
叔父一席话让周成王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把叔虞封在了原来的唐国,从此叔虞就被称为唐叔虞,时间大概是在周成王十年(公元前年)。
唐叔虞来到唐地以后,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稻田结出“异母同颖”的高产谷物,叔虞派使者将“嘉禾”献给周成王,《尚书》和《史记》中记载了“唐献嘉禾”。唐国有力地发挥了屏藩周王室的战略作用,为后来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叔虞去世以后,儿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成为第一代晋侯,开创了晋国近年的辉煌。山西由此简称为“晋”。
后来,唐叔虞宗族的一支迁到了晋阳,建立宗祠供奉唐叔虞和母后邑姜,称唐叔虞祠,又名晋王祠,简称为晋祠。
天保年间(公元—年),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扩建晋祠,众多亭台轩堂都始建于这个时期。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又一次扩建晋祠,并到晋祠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图片来自网络)
宋太宗赵光义一把火烧了晋阳古城,却在晋祠大兴土木,诏封叔虞的母后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改奉了“圣母”。意图通过提倡晋水圣母信仰,把原来供奉的晋国始祖改为自然神,以削弱唐叔虞的影响,从精神上斩断“龙城”的“龙脉”。
宋仁宗比较中庸,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后来几位北宋皇帝接茬儿有铸造铁人的,有修铁狮子的。
金世宗大定八年(公元年),增建了献殿,专为圣母贡献祭品。至此,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物次第告成,晋祠的中轴线由南北方向改成了东西方向,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退居次要位置了。
后来元明清各代都有修缮扩建和重修,乾隆时期工程最多,基本上涵括了现在的布局。晋祠,从最初的晋国宗祠,成为了宗祠园林,殿堂楼阁轩昂,亭台轩榭俱全,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实物孤例。
南北朝以后,佛教庙宇开始进入晋祠,道教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儒释道共处一祠。主要祭祀对象演变为“晋源之神”的圣母,附祀有其他各路神祇和历史人物。
晋祠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亩,其中馆区占地亩,分中、北、南三路。
中轴线是东西方向的,排列着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进大门,从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
南部从胜瀛楼起,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亭阁楼台或星罗或棋布,古树浓阴,泉流潺绕,有江南园林风韵。最南边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来是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虞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崇楼高阁随地势排列。祠北浮屠院里有始建于隋代的舍利塔,高30余米,登塔远眺,晋祠馆区历历在目。
▲鸟瞰晋祠馆区(图片来自网络)
晋祠馆区有余座古建筑,96株古树名木,余通碑刻,余幅诗文匾联,以及百余尊雕塑和30余尊铸造艺术品。好东西太多,说不过来,咱们重点说说“三宝”和“三绝”。
壹“三宝”——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
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举世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金代建筑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统称为“晋祠三宝”。
中轴线上,对越坊后,鱼沼飞梁前接献殿,后连圣母殿,形成了一组不可分割的整体。
★献殿
为圣母母子供奉祭品的献殿,始建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八年(公元年),从体量来说是殿堂,但是外观好似一座凉亭,工整而灵巧。是古建筑中唯一一座殿与亭相结合的建筑,也是宋《营造法式》中小木作制度的实例。
▲献殿(图片来自网络)
★鱼沼飞梁
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水中有游鱼,所以叫“鱼沼”。桥形如鸟,展翼若飞,叫“飞梁”。
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十字形桥梁样式是现存古代桥梁中的孤例。鱼沼飞梁建在圣母殿前,用作殿前平台,这种形制也属孤例。
▲鱼沼飞梁(原图片来自网络)
34根长宽约30厘米的八角形石柱深入“鱼沼”水中,柱础上的莲瓣纹饰保留了北朝风韵。
石柱上面架设斗拱,斗拱十字相交,承接桥梁。桥梁上面架设十字形桥面,连通“鱼沼”的四岸,就是“飞梁”。
石柱在水中耐腐,木质结构的斗拱和梁枋有韧性,石质桥板耐磨,扬长避短的设计思路,让鱼沼飞梁得以长久保存。梁思成先生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供奉周成王与唐叔虞的母后邑姜,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年—年),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年)重修,是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说:“中国古建筑自唐、辽之豪劲变更为两宋之醇和”。
重檐歇山顶大殿,近似方形,体量在现存的宋代木构中数一数二。采用了宋《营造法式》中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曲线美和稳固性。轮廓华美而不僵硬,柔和而不失风度,正是隋唐到明清建筑演变中的重要一环。
▲圣母殿(图片来自网络)
圣母殿的结构还印证了宋《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殿外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大殿非常空阔,让朝拜的人感受到庄严崇高的气氛。
▲大殿前檐柱上的八条木雕盘龙,雕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年)。鳞甲虬髯,古拙雄健;怒目利爪,一派生机,是宋代仅存孤品。(原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九五之尊”被用来象征帝王。圣母殿作为王后的主殿,取阴数中的最高数八,廊柱八根,木雕盘龙也是八条。
贰“三绝”——圣母殿宋代彩塑、周柏唐槐、难老泉
★圣母殿宋代彩塑
圣母殿里,有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年)的43尊宋代彩塑。
主像是圣母邑姜,高2.28米,凤冠蟒袍,居中端坐,雍容华贵中更显端庄慈祥。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是周武王的王后,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后来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
▲圣母像(图片来自网络)
42尊宫女宦官塑像左右分立,有穿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整组塑像取材于宋代皇太后的仪制,就像一支浩荡的宋代宫廷队伍,被按下了暂停键,一眼千年。
▲从左至右,矜持的中年司印,若有所思的宦官,去而复返的侍女(原图片来自网络)
33尊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侍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与尚书。文印翰墨,梳装洒扫,饮食起居,奏乐歌舞,各有所执。有的持重平和,有的端庄大气,有的刁蛮伶俐,有的天真无邪,举手投足,顾盼生姿,喜怒哀怨,惟妙惟肖。
▲豆蔻年华的侍女。红色绿边短襦配深蓝色长裙,绿色飘带绾一块玉环绶垂于裙前,披一件红色白边披巾,简单的服饰包裹着娇小的身形。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有一种初入宫帏、未谙世事、不知所措的犹豫感。(图片来自网络)
▲舞伎榛首微垂,亭亭玉立,红色扇形绢巾包髻,宝蓝色曳地长裙,外披红边直领长褙,搭着绿色红边披帛。她被称作“双面佳人”,从一面看,眼眸低垂、含羞带笑;从另一面看,却是轻咬薄唇,眉眼中似有泪光。一入宫门深似海,绿珠垂泪滴罗巾。梅兰芳先生曾经在这座塑像前伫立良久,并在《晋祠颂》中谓之:“一颦一笑,似诉平生”。(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站在这些像中间,不但好像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像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快乐的言谈,或不乐意的小小的讽言讽语,清楚地了解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关系;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周柏唐槐
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苍郁三千年,位于圣母殿东北侧。起先它还有一棵伴侣并肩而立,号为齐年古柏,可惜在清道光年间被伐去了。原本挺立的周柏,为失去的伴侣倒下身躯,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以卧龙之姿生存至今,俗称“卧龙柏”。
▲卧龙柏恰好倒在了西周年间的同伴、高大挺拔的长龄柏上。余下的两棵周柏相互扶持,陪伴晋祠,在古老大地阅尽岁月沧桑。(图片来自网络)
晋祠有三处古槐最为著名。一是明清时期的戏台水镜台前的唐槐,一是东岳祠旁的汉槐,一是关帝庙里的隋槐。唐槐最年轻,所以最繁茂,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水镜台,集殿台楼阁于一体。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华笑有声有色文章。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和六月十五晋祠河会,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周边有五颗多年的唐槐。《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都站在槐树下面等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图片来自网络)
★难老泉
晋国因晋水而得名。《山海经》就有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晋水的源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恒温17℃左右,隆冬季节,晋水源头特有的长生萍依然浓翠如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难老泉亭建在泉眼之上,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外观与江南园林的亭子不太一样,八卦八边形。(图片来自网络)
▲八角攒尖顶,八条孔雀蓝琉璃垂脊特别醒目,仿佛八条蟠龙戏珠,龙头集中于攒尖顶的宝瓶宝珠。(图片来自网络)
▲亭内由傅山先生所写的“难老”立匾,是晋祠第一名匾,与“水镜台”和“对越”匾额同为“晋祠三匾”。(图片来自网络)
▲晋祠水景(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人的传统是为祖先立庙,为社稷立坛,为苍生造广厦,为自然求和谐。
晋祠从西周存续至今,三千年时光,流逝,记录,积淀,传承;
古建、碑刻、雕塑、匾联,无数故事,众多孤品,华美、精巧、典雅、壮阔。
◆面食大省,美食天下,太原的“头脑”。
山西吃面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煎炒烹炸,焖溜熬炖,贴摊拌蘸,烤炒烩煨,是响当当的面食大省。
首推名字怪怪的莜面栲栳栳。莜面是莜麦磨出来的面粉,营养成分是普通白面的七倍多。“栲”是泛指植物。山西的栳栳,是用柳条或者是竹子编的蒸笼。合起来说就是:用植物编的蒸笼蒸熟的莜面卷。
▲莜面栲栳栳(图片来自网络)
山西人蘸着老陈醋也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莜面栲栳栳,标配是一碗西红柿土豆羊肉卤,豪华版的可以配上几碗卤,再加上老陈醋、酸菜汁和西红柿酱。
现在还能清晰地想起,父亲能在一块小玻璃板上,轻巧地用手推出一个个莜面卷,大小一致、厚薄均匀。就像他包的饺子,横看、竖看、甚至45度角斜着看,都能排成整齐的队列。而我推出来的莜面卷,却往往是爷爷孙子凑成一堆儿开会,穿棉袄的和穿背心的共济一堂。
父亲一边推着莜面卷,一边告诉我,莜面得经过三熟,才能吃到嘴里。一是得先把莜麦粒炒熟了再磨面,二是得用热水烫熟了和面,三是蒸啊、煮啊,得做熟。
我家的莜面卷,配的是牛肉卤和西红柿鸡蛋卤,自从父亲去世,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莜面卷了。
山西的一碗面,粗粮细作、面粉种类丰富,白面之外,还有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高粱面、绿豆面……
手法多元,有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
工具来源极广,刀、剪子、擦子、饸烙床、抿节床、铁筷子、竹筷子、手……齐上阵。
所以面条形状千奇百怪,名称也多得匪夷所思,只有想不出来,没有叫不出来。猫耳朵、饸烙、抿蝌蚪(抿须儿、抿尖)、掐疙瘩(揪片)、剔尖(拨鱼儿)、长流尖、短流尖、擦面、鱼鱼……
▲从左至右:猫耳朵、抿蝌蚪、擦面、鱼鱼、剔尖(原图片来自网络)
刀削面最著名,遍布全省,跻身“中国十大面条”,在省外也是山西的最红名片。省内比较红的还有刀拨面,讲究的就是大刀,刀长两尺、两端有柄,刀刃平成直线,重约5斤,不开刀刃。刀功最厉害的师傅,一分钟可拨刀,出面条根,眼花缭乱中,10斤的大面团瞬间就没。每一根面都成小三菱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
▲大刀拨面(图片来自网络)
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山西、内蒙古、河北张家口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老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麦面饿断腰”。糕是最耐饥的食物。
黍、稷、稻、麦、菽,合称五谷,是我国最古老的五种农作物。黍米,俗称黄米,有白、黄、红、紫几种颜色,北方逢年过节必备的年糕、粽子、粘豆包,都离不开黄米。
▲从左至右:谷子(小米)、糜子、黍子(黄米)(图片来自网络)
黍子去皮磨面,和面后蒸出来的是素糕,塞上红糖豆沙馅,炸得外皮酥脆,就是席上最受欢迎的黄米面油炸糕。太原人配上过油肉、糖醋丸子、醋浇羊肉、葱烧台蘑、虾酱豆腐、大烩菜,再加上一条黄河大鲤鱼,就是标准的过年席面。
太原不但是美食天下,而且小吃众多,老豆腐、豌豆糕、羊杂割、荞面灌肠、一窝酥等等。最有名气和特色的当属“头脑”。
“头脑”,听起来有点儿吓人,但是看上去很温柔的。我们坐在太原的老字号清和元里,桌上一碗乳白色、粘稠细密的羊肉汤,放上提前切好的三大块羊腰窝肉,几块藕片、一根长山药、一些煨面,黄芪、良姜、酒糟、黄酒共八种材料。
▲头脑的八种标配: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抚寒喘。(图片来自网络)
一碗头脑配一碟腌韭菜、一份烧麦,喝一口,暖暖稠稠,醇厚温和,就像一位睿智明达、洞悉世事的老爷子在耳边絮叨着道理人生,顿觉四方食事不过这一碗人间烟火。
头脑,还真是一位老爷子傅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清史稿》有传。想必看过梁羽生先生《七剑下天山》的朋友们对武侠小说化的傅青主更加熟悉。
傅山先生在当时还有“医圣”之名。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配制的。傅山先生在头脑里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
黄芪味甘性温,补脾胃、三焦而健肺,对体气虚弱者最有效。山西绵山出产的黄芪,温补力强,叫作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消食,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广东茂名出产的最好,叫高良姜。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明亡后,傅山先生隐居故里,侍养老母,创制了“八珍汤”。后来他传授给一家饭馆,挂牌“清和元”,“八珍汤”改名叫“头脑”。
早年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去饭馆吃头脑,也叫“赶头脑”,所以经营头脑的饭馆门前都挂上一盏纸灯笼。“赶头脑”等于完成了一次晨练,先锻炼,后滋补,一举两得,还挺科学。
头脑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的各大饭店、传统早点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