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种类 >> 从孙悟空哪吒形象的审丑设定来看国产
一部动画电影在叙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出于情节设计所需,故事中的角色必然存在多样性和矛盾性。
最初,国内动画电影还是以寓教于乐为主,其受众至今仍然以年龄低幼的孩童为主。
国产动画电影除发挥艺术美育和娱乐的作用外,对文化、爱国的宣教作用在其中至关重要。
因此,在对标受众是低龄儿童且宣教意味明显的国产动画电影中,反派、坏人等角色的刻画与正派、好人等角色的描绘几乎是绝对对立和符号化、扁平化的。
若笼统地归纳,国产动画电影“审丑”起源的最典型成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丑的理解,来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陶冶;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他国动画电影“审丑”元素和美学观念的对内传播。
“审丑”的美学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审丑”在“审美”范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中国戏曲,还是木偶、剪纸、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皆遵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原则。
20世纪初,国产动画电影在中国动画创作者们的眼中依然是美术。
因此,早期国产动画电影的手绘风格与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风格是极其相近的。
早期以中国动画学派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常使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小蝌蚪找妈妈》则成为当时享誉国际的动画作品。
对于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水墨画的动画电影更注重以形写神,既能一步到位地让观众明白所画是何物,又能以流畅、自然的线条带动角色的动作意向。
水墨画中的国产动画电影人物可通过寥寥几笔就把清新、出奇、仙气淡雅、飘渺古怪等各种风格的角色形象和场景设计勾画得栩栩如生,饱含意境之美感。
不仅如此,国产动画电影中“丑”元素的运用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自然是比较类似的,美与丑在一定情况下可相互转换,甚至彼此融合。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成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审美”观念运用的基础和前提。
这种“审美”中的“审丑”原则也顺其自然地影响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并为现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向“审丑”倾向的倾斜提前埋下美学渊源的伏笔。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重礼与道,讲究形式或自然。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对丑的本质的观点,更偏向为一种审丑的关照,讲求写意传神。
中国传统艺术重视道德,并以此作为衡量是否为乐的标准。
在西方传统的美学观念里,丑并不是美的。“丑”是拙劣的,只能成为“美”的陪衬,二者相互对立。
20世纪上半叶,国内有不少动画制作者都有学习西方的动画电影制作的经验.
例如:万超尘早年间被公派去美国学习迪士尼的动画制作。
从第一部国产动画长片诞生起,国产动画电影外在形式的表现就已经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强势文化输出的影响,且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上显现更甚。
现代早期国产动画电影不同于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美式幽默”,叙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仍以美为主,动画电影的主要功能更偏向一种讲故事的新艺术形式,但并不等同于喜剧。
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角色构建无论形象上的丑、恶、歹,角色性格上的设定总离不开喜剧色彩浓重的滑稽、调皮、诙谐等性格特征,与国产喜剧电影以搞笑、取乐为主目的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
即使故事本身谈论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话题,动画作品本身自带的夸张和虚幻的特性也能放大“丑”的角色幽默感。
总体来看,由于早期国产动画电影大多以美术的审美观念为主,国产动画电影在其“审丑”的美学渊源上仍是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其作品主体的主要审美内涵,形式上也有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动画电影形象风格设计的审美经验。
早期国产动画电影在画风上注重对于意境的描绘,西方动画电影则侧重写实或超现实主义的描画。
不同于西方哲学思想从乐观走向悲观的形势,中国的“审丑”更多仍然是基于一种宽泛的美的层面上,美与丑可相互转换,祸福不是绝对存在。
国产动画电影里中国式的“丑”,往往大多表现于形式的奇异,其实际内容和形象设计仍然被认同为是可审的美。
由此可知,现、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审丑顷向并非凭空捏造、一蹴而就的,而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古典美学思想积淀中自带的。
国产动画电影“审丑”倾向的形象范例
早期以中国动画攀派为中坚力量的国产动画电影,其“美术片”创作模式的短板在进口动画眼花缭乱的新鲜视觉形象中露出短板。
动画师们不得不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创作风格和技术来赢得市场和受众的双碑,而国产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风格在这几十年间也发生剧烈的变化。
在脘线和出品,方的联合推动下,国产动画电影近五年班快速发展和寻找突破。
国产动画电影的生角以及整体的艺术设定与皁前中国传统艺术中“美”的设定大相径庭,各自风格不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艺术设定,不仅形象偏向带有“丑”但“萌”的特点,连其角色性格、表倩动作、叙事手法都带有典型的特性。
孙悟空形象的“审丑”设定
在中国最早的国产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首次出现。
之后的七十多年里,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的艺术设定随文化与艺术观念的变革发生变化。
孙悟空的初形象在《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的说经话本中已有简单描述,而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
不同时期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的形象可见,无论是动画还是木偶动画中孙悟空的形象设计都主要依据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形象的文字描述,以及中国传统戏曲中孙悟空脸谱、服饰形象的表现。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一般为武生,其脸谱设计虽包含丑的元素,但并不属于丑角行当。
国产动画电影中,动画师们在孙悟空的文学和戏曲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审美原则对本体是猴子的孙悟空进行一种形象设计上的艺术夸张、还原和建构。
《铁扇公主》该部动画中人物符号的意指与当时抗战的大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充满了万氏兄弟鼓舞民众对抗日战争保有热情和信心的态度。
《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面部形象受迪士尼出品的米老鼠形象影响颇深,脸部的黑白填色的形状和线条,鼻子和嘴巴的处理都十分相似,但其中孙悟空帽子、开襟衫、腰带等服饰设计仍是从京剧中孙悟空武生的扮相借鉴而来。
战后中国动画最具挑战性和威望的作品就数万籁鸣的第二部故事片,《大闹天宫》。
该电影在1965年的洛迦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在西方也很受欢迎。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有丰富的场景设计、动画制作和力量感。动画电影中许多场景、人物形象的设计都来源于中国的佛教壁画和京剧中的普遍扮相。
《大闹天宫》之前的木偶动画电影《火焰山》,与之后的《金猴降妖》等国产动画电影在面部和形体的形象设定大同小异,延续中国传统戏曲的风格,孙悟空外在的动画形象在受众心里大致存在一个预定的想象蓝本。
无论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的角色性格特征无论有怎样的变化,整体都作为神的形象被着重突出,
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头顶棕色爆炸短发,身着破烂的粗布麻衣,腰间系的也不是虎皮裙,其面部形象、衣饰着装、肢体动作、语言表述等各方面看起来都更像一位具有现代审美意识且富于感性的人,更接近现实生活。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孙悟空背离和颠覆原先中国传统美术中美的形象,对已有的孙悟空艺术形象进行外形和内容上陌生化、异化的创新,以乞丐、流浪汉的颓废形态推翻了以往大众对孙悟空为神、为英雄的熟悉感,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孙悟空动画形象。
该角色更具有人性特征、更写实,外在形象上“审丑”性更浓、更多元化。
尽管三维的动画技术、写实的场景画面都满是现代性的意味,该动画电影整体上依然在努力保留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美感的意识,将中国画中的山水意境与写实的画面制作风格进行融合。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眼部形象很相似,但其黑色用得很实,反倒更像蝙蝠侠的眼罩。
该动画电影中孙悟空衣着色彩鲜艳浓烈,是红、绿、黄三种颜色高饱和度、高明度的对比色处理,衣服质感和缝线也像是以东北的棉夹袄演变而来的。
孙悟空形象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这八十年间,一步步从传统审美走向现代审美,从审美走向审丑。
哪吒形象的“审丑”设定
国产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和哪吒两个为经典文学角色本身都带有从凡人到神仙的经历,成仙前也都与玉皇大帝、东海龙王这样象征强势和权威的权利斗争和反抗过,带有为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形象色彩。
孙悟空和哪吒皆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物质世界没有实体,也不是史料记载的现实人物,在形象塑造上本就具备极大的、被肆意改动的空间。
二者的文化属性使孙悟空和哪吒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动画师们最常引入的角色。
与孙悟空形象“审丑”倾向的路径相似,哪吒从最初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正经、清秀的孩童形象转变为玩世不恭、痞里痞气、面露凶相的顽童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脑海》中的哪吒形象、角色、叙事状态,都在解构以往中国传统艺术中哪吒形象的基础上来塑造的。
相较于孙悟空形象“变丑”的过程,哪吒在更靠后时间里的“变丑”更鲜明,也更带有西方审美观念中的“审丑”表达。
在文学作品的表述中,哪吒相貌清妍、面如傅粉、神情机灵。到了艺术作品,尤其是民间艺术作品中,哪吒大多都是其年画上圆润白嫩、神态温和的形象。
早期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哪吒形象也参考了中国传统戏曲中哪吒武生行当的一系列扮相。
哪吒在京剧中无脸谱,以俊扮示众,但整体扮相仍是俊朗清秀的风格。
反观《哪吒之魔童降世》,主角哪吒面部妆造是烟熏妆风格、牙齿参差不齐、双手插着灯笼裤的口袋装酷、嘴上念着喟打油诗。
哪吒的外在形象、性格塑造皆不同于以往哪吒真善美的形象艺术设计。
这种“异化”既改变了原先哪吒的符号意义,同时又保留了老版哪吒本身的特征。
近年来每部票房首位的国产动画电影,其艺术设定皆不可避免地沾带着“审丑”元素,并愈发向“审丑”倾向。
所分析的两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同一角色在不同动画电影作品中形象上的艺术设定走向“审丑”的明显转折过程。
在同时期的文化语境下,更多没有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为蓝本的国产动画电影作品角色形象、动作、台词、故事内容等艺术设定上也受到了“审丑”观念的影响。
个别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使更多动画师们感受到大众和市场对该现象的接受度和欢迎程度。
现代社会文化和审美原则所带来的改变使国产动画电影在履行其艺术功能的同时,走向了审美文化“异化”的现象中。
这种“异化”并非是绝对的贬义,但国产动画电影“审丑”倾向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对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内涵都有着启示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