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既能抹面包又能抹脸是什么体验黄油这道题我

发布时间:2022/10/31 16:09:48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4/5999159.html

说起黄油,大家都不陌生。它质地细腻,触感滋润,除了最常用的用途之外,你有没有设想过,用它当面霜会是怎么样的体验呢?

不要误会了,这不是护肤品广告,说的也并非小姐姐们熟知的某品牌“黄油”,而是真正的用来吃的那种黄油哦!

×√

别惊讶,其实在数千年前,黄油诞生之初,它的用法之一的确是作为护肤品涂抹在脸上,那时的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现在广泛。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油悠久的使用和食用历史吧。

黄油的诞生

在我们现在的认知中,黄油是由牛奶制作的,然而最早的黄油并非来自于牛奶,而是人类最早开始驯养的几种动物——牦牛、绵羊和山羊的奶。

相传,黄油可能是一位游牧人不经意间发现的。他将装着羊奶的羊皮袋挂在马背上,没想到经过漫长而酷热的旅程,羊奶竟然凝固了!崎岖不平的路途使羊奶不断被晃动,最终变质形成黄油。

不过这只是传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黄油的记载是在一片距今年前的石灰石片上,石片上描绘了古代制造黄油的图像。在北非和中东一些地区,至今仍在使用把奶装入羊皮袋并摇晃的古老方式制造黄油。

用古老的方式制造黄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走上餐桌之路

在一些古印度书籍和古希腊作家们的著作中可以找到黄油的历史记载。不过在那个时期,由于其稀缺性,北方的民族并不主要把黄油作为食品,而是把它作为药品、化妆品和祀神的祭品。将黄油涂抹在皮肤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寒保湿效果。

在年前,黄油被牧民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物引到了餐桌上。但它和牛奶一样,是游牧文明的食品,高卢人、日尔曼人才去食用它,而在贵族的眼里,黄油是“野蛮人的食物”。

虽然不食用,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使用黄油来进行美容,把黄油当做“面霜”涂在皮肤上,当做“发胶”抹在头发上,以达到油头粉面的效果。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大部分人逐渐接受了黄油是洁净的食物,在北欧和西欧,人们将它看作是贵族食品,并把这当作自己经济实力的象征。在食用橄榄油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富人们尤其喜欢食用相对稀少珍贵的黄油,以突显自己的财富。

法国的鲁昂圣母大教堂(RouenCathedral)的黄油塔(TheButterTower)就是人们接受黄油作为食物的证据。富人为了能在大斋节期间食用黄油,常常会向教会捐赠巨额资金。鲁昂圣母大教堂的黄油塔就是用这些款项建造的。

右边的塔是“黄油塔”,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19世纪,黄油开始流入寻常百姓家。这主要归功于年离心分离技术的发明,它使黄油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铁路的建造再加上运输过程中冷藏技术的出现,黄油被运到了欧洲各地,并用来取代部分传统的动物油、植物油来烹调菜肴。黄油不再是一种贵族食物,而是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被广泛食用。

黄油的制作过程

谈到黄油的手工制作,相信许多自己动手做西点的大厨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奶油打发时间过长,打发过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块块黄色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说就是黄油的前身。

稀奶油中的黄色固体,图片来源网络

要制作黄油,我们首先需要一份牛奶。对牛奶进行高速搅拌,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牛奶会出现分层的现象。我们取上层的脂肪和蛋白质,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稀奶油。

在稀奶油中,脂肪球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水包油的体系。在低温条件下(保证牛奶的脂肪都是固态的形式存在)对稀奶油进行剧烈的搅打,在这个过程中包裹脂肪球的膜被破坏,多余的水分流出,脂肪开始聚集,剩余的水分和脂肪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油包水体系。这样制作出来的就是黄油啦。

在西餐中,黄油被广泛运用,涂抹在面包、华夫饼上,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鲜味;在烘焙和烹饪中使用,可以使菜品的口感更加浓郁。

黄油涂抹在吐司上,图片来源网络

由牛奶提炼而成的黄油,富含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A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黄油的热量也非常高,每g黄油含有约千卡的热量和98g的脂肪。

如果想控制体重,每日摄入量还是不要太多,一般用来涂抹面包的热量(5~10g)或者5块黄油曲奇饼干的热量差不多就顶的得上一小碗米饭啦。

同时,普通黄油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是鸡蛋的一半左右(同等重量的情况下),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摄入时也要注意。

图片来源stocksnap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黄油,包括有盐黄油、无盐黄油、发酵黄油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超市选购不同品种的黄油。

不过,你最好还是不要模仿古人用黄油当做面霜来护肤,现在已经有了更多高性价比的面霜产品可供选择,用于食用的普通黄油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如果出现皮肤过敏等现象,蝌蚪君可不负责哦!

审核专家:王国义,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点分享

点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0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