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天敌 >> 金庸笔下有王重阳张三丰,难道没有吕洞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得道高人,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因而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神奇的事迹,比如全真教主王重阳,民间传说他能“喝斥飞岩、口嚼瓦石、堕海不溺、掷伞飞行”。由于这些人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所以为了增加小说趣味性,金庸先生便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小说也因此出现了达摩老祖、王重阳、张三丰这样的传奇人物。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除了以上几位,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仙人”,他便是吕洞宾。吕洞宾原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传闻他出生时满室异香缭绕,有白鹤飞入帐中不见,他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籍。后来与妻子双修,二人各住一洞——“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世间传闻,吕洞宾曾经在庐山遇到火龙真人,得到天遁剑法,《宋史·陈抟传》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砖斋中,人咸异之。”这显然与武侠高手很像,比如金庸先生对于王重阳神奇事迹的猜测:
碑文中叙述王重阳许多稀奇古怪的事迹,自然不可尽信,喝斥飞岩、口嚼瓦石、堕海不溺、掷伞飞行等等,或许是他显示一些武功,而传闻者加以夸大。
如此看来,吕洞宾童颜鹤发、能够顷刻疾驰数百里等事迹,显然是因为他内力深厚、轻功高绝罢了。
吕洞宾的神奇事迹还有甚多,咱们列举两个,如明代《列仙全传》称:“洞宾既得云房(即钟离权)之道,兼火龙真人天遁剑法,始游江淮,试灵剑,遂除蛟害。隐显变化四百余年,常游湘潭岳鄂及两浙汴谯间,人莫之识。”
如《安庆府志》记载:“(吕洞宾)曾至桐城吕亭驿畔,遇一孝妇取水事姑,至此息肩。指示之曰:‘此间自有甘泉,不须远去,遂拔剑划之,泉为涌出,至今方池数武,泉出沙间,虽大旱不竭,名洞宾泉。’”
这般神奇的人物,金庸先生岂可白白浪费?那么在金庸小说里,是否真的存在吕洞宾这号人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侠客行》这部作品里,有位神秘高手将其毕生武功刻于侠客岛洞中石壁之上,将武功藏于李白《侠客行》中,历史上吕洞宾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晚于李白,所以这位绝顶高手有可能是吕洞宾,此其一。
第二:得道高人往往有不少道场、洞天福地,侠客岛偏僻,远居海外,显然符合海外仙人洞府的设定,郝天挺注曰:“洞宾名岩,京兆人。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值巢贼乱,移家归终南。得道,莫测所往。”显然他后来隐居侠客岛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三:侠客岛的武功是以蝌蚪文所写,并且在蝌蚪文的基础上将经脉特点融入其中,蝌蚪文在唐代以后就很少见,历史记载吕洞宾以字行世,对于书法文字定然有着深厚的功力,精通蝌蚪文自然不在话下。
第四:侠客岛上的武功含有道家绝学,比如“银鞍照白马”这一招:
两人的身重再加上这一堕之势,石破天双腿向海中直沉下去,眼见史婆婆又在左侧跌落,当下右掌急探,在她背上一托一带,借力转力,使出石壁上“银鞍照白马”中的功夫,史婆婆的身子便稳稳向海船中飞去。
与全真、武当“借力使力”的道家绝学基本雷同,吕洞宾亦是道家大能。
所以结合小说以及吕洞宾的民间传说来看,那位曾经在侠客岛上留下绝世武功之人极有可能便是吕洞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