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老门西早早晚晚风风雨雨的新桥吴宁
早早晚晚、风风雨雨的新桥
吴宁生
新桥,它位于中华门内秦淮河上的镇淮桥以西,如果以镇淮桥中华路为城南中轴线区别门东门西的话,新桥则是门西第一桥,依次还有上浮桥、下浮桥……它呈东西向贯穿长乐路和集庆路,东头与牛市和长乐街相交、西头与钓鱼台和船板巷相交。何谓新桥,始建于何时本人未作考证。
认识新桥始于我学前上幼儿园时期,那时我每天与长我一个月的表兄小牛相伴,手牵手走出颜料坊,向右拐进铜作坊穿过新桥,到集庆路中段右拐一巷内的鸭子塘幼儿园。
那时的新桥桥面略隆起,桥面宽约五六米,桥栏近半人高宽而厚实,路面是由乱石铺就,马车经过时总会留下一串清脆的马蹄声。桥的西北侧有石阶可通向桥下河边,周边居民常在河边洗衣洗菜,因而桥上时常耳闻阵阵捶衣声,可见当时河水清澈宜人。沿河两岸河房的窗台上有盆花或衣物,岸边小院内树木葱郁,河堤边绿苔小草点点茵茵,整个河道清流碧波充满生机。
上小学后认识了青蛙是由小黑蝌蚪长成的,于是逢上初春季节就和弟弟带上瓶瓶罐罐和网兜,到新桥河边捞蝌蚪和水草,回家观察青蛙的成长过程,见识了小黑蝌蚪先长后腿,后长前腿,只是未见到身体发青过程就蹦出小鱼缸无影无踪了,十分有趣。
逢到雨汛时期听说新桥河有人叉鱼,就会溜到新桥趴到桥栏上看人下河叉鱼,只见两三个叉鱼人置身河中手举钢叉,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里,遇见鱼影就眼疾手快地抛出钢叉向鱼影刺去,见到有人叉着了总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喝彩。
由于有了新桥,每次到中华门甚至雨花台,总会选择经过新桥,然后左拐穿过钓鱼台这条捷径,与从长乐路出去再右拐上中华路上那要少走多少路。邻家小妹的外婆家住在门西的甘露巷,要穿过新桥拐向钓鱼台和殷高巷,一路背街背巷。我常受她母亲委托,护送她穿街过巷安全地到达她外婆家。因此我也成为新桥的过路常客。
新桥毕竟是内秦淮河上的小桥,河面、桥孔较窄,但沿河向西可通向外秦淮河直至长江,因此常有货船穿桥西行,每每遇上有船过桥总有好奇感。在新桥上我多次见到载货小船由船夫撑杆摇曳穿行而过,偶尔也看到过较大货船是事先放下风帆桅杆,由数名纤夫在两岸凭肩力和腿力拉纤引船穿桥而行,货船随着纤夫低沉而起伏不断的号子声渐行渐远。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当时流行民间的“三苦”说法,即: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撑船苦,而拉纤更苦。根本体会不到现今曾经流行一时《纤夫的爱》歌曲中的幸福感。
新桥给老门西人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给老门西人的居家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由于新桥的存在,围绕民生的多种经营也应运而生。如紧挨牛市路口东端有酱油小菜店和新桥菜场,新桥菜场内经营项目和现在的农贸市场差不多,只是许多品种凭计划供应。牛市入口处有茶炉子和理发店,铜作坊口有烧饼油条店和裁缝店,而过桥左拐的钓鱼台口也有烧饼油条店和面条店,有时出门买烧饼油条这家卖完了就过桥到那家买,真方便。船板巷口正对新桥也有理发店、对角是烟酒食品店,长乐街口也有理发店……。
除此之外,还有流动摊贩分布于新桥附近。如新桥东头的长乐路新桥菜场周边,早晨总有路边小吃方便顾客,有卖元宵的,我喜欢吃元宵,常花一毛钱坐在小桌子旁吃上五个芝麻糖元宵,心情分外舒畅,有时会碰到油炸萝卜丝饼的,五分钱能吃到两块,还有卖豆腐涝、豆浆的,甜咸任选,几张小方桌尽有老少顾客不断光顾。下午如想弄点吃的,不妨到新桥桥上转转,也能碰到挑担子卖馄饨的、卖油炸臭豆腐干或炒元宵的,生意还不错。那时候,尽管物资贫乏,粮油食品凭计划供应,但身处老门西的居民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比较自在。
记得在我和弟妹读小学时期,家里经济比较拮据,母亲怕我们下午放学肚子会闹革命,影响长身体,一次拎一小袋米,拉着我来到钓鱼台的湖南会馆,里面有一家代客炒炒米的店,母亲请店家帮忙炒炒米。店家接到客户米后先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滤干水放入大锅,灶内架木柴起火燃锅,不断翻炒锅内的米直至微黄泛香,炒熟的炒米又脆又香。到家后母亲将它装入大瓷罐内,吩咐我们下午饿时自己泡的吃,泡时要搁点盐和荤油,这样吃到嘴不仅感觉很爽,更感受到母亲的慈爱。逢上家中来亲戚,母亲也会亲手泡一碗作招待。
新桥不只是一座建筑而存在于老门西,新桥更多的是丰富老门西人生活的驿站,新桥早早晚晚,风风雨雨,无时无刻不在拥抱老门西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惠及老门西人。
(照片系作者提供)
(校对:慧生、小民)
作者简介
吴宁生
年出生,南京人。年于仪器仪表中专毕业后就职于南京分析仪器厂,期间先后于湖南大学进修仪表造型设计专业,于江苏省干部进修学院参加生产管理培训。曾获市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和企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资格。先后担任金工车间主任、劳动服务公司和厂技工学校党支部书记、机械分厂厂长和分析仪器工程配套厂厂长至退休。
退休后以诗泀、书法写作和钢笔画创作为乐趣,自娱自乐丰富退休生活。
往期回顾
戴洛卿——从门西走出的一代名中医
谷万中
懂规矩讲礼数的南京人
忆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