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3年长肉半斤,野生已成国宝,用山泉水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民众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是能吃饱就行,现在则要多吃肉、蛋、奶,补充比较高的营养价值。这样能为国民带来更强健的体魄,使得全民身体素质越来越高。
所以我国的规模化养殖业也发展了起来,猪、牛、鸡、鸭、鹅、鱼肉
还有人觉得,吃这些肉不够过瘾,要吃就得吃野味——新鲜、美味、稀少。但是很多野生动物都已经进入了保护动物名单,为了过嘴瘾,就出现了人工驯化、养殖原本是野生的动物,对野味实现人工养殖。
在已经实现人工养殖的野味中,石蛙——在实现人工养殖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比价特殊的物种。石蛙原本就是一种保护动物,生活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因为肉质鲜美、易于捕捉,长期遭到滥捕滥杀,一度濒危,成为了保护动物。
不过现在,对这种石蛙已经开始了人工培育,成功达成了大规模人工养殖的目的。野生的石蛙不再遭受被滥捕的危机,民众也可以购买食用人工养殖的石蛙。而且比起其他常见的人工养殖食用蛙——牛蛙之类的,石蛙的价格更高,一斤差不多能卖块钱。
石蛙的售价这么高,但是养殖它的农民却不多,大家养得更多的都是牛蛙甚至人工大鲵之类的。为什么卖这么高昂的价格,却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养这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石蛙的养殖过程都是怎样的。
石蛙是什么物种
“石蛙”这个名字也只是民间俗称,它的学名叫作“棘胸蛙”。除了叫石蛙以外,民间还喜欢叫它石鳞、石蛤、石鸡。这是中华的特有物种,只栖息在中国。这种石蛙喜欢藏身于深山老林之中,很难被发现。
走进深山老林中的山涧、溪水沟渠、泉源、岩石缝中,就能找到这些石蛙的影子。特别是在悬崖瀑布底下的清水小石潭中,或者是清澈见底的山中寒溪里,常常能见到这些石蛙。山中寻石蛙,得来皆不易。
栖息的生活地点很偏僻,生活习性也很独特。蛙类在冬天没有日光的时候,它们会在地底下温暖的地方冬眠。一般情况下,蛙类都是在冬天休眠。不过石蛙不仅要冬眠,还要夏眠。如果它生活的水域温度超过了0摄氏度,石蛙就会在自己栖息的山洞中夏眠。
尽管石蛙少见,不过由于味鲜美、肉质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南方一直都以石蛙为上等的山珍野味。
老饕们称这种蛙为“百蛙之王”,不仅味道非常好,吃了对身体的肝肺胃这些内脏都有滋养作用,能补充人体的虚亏。再加上这种蛙的数量少,难发现,所以被称为“山珍”。
人类给石蛙取的“山珍”名号,却给石蛙带来了灭顶之灾。人类对这种蛙大肆捕捉,这种蛙性情比较温和,看到人来了也不会反抗,个头也小,成体只有成年人手掌的一半大,非常好抓。很多生活在山村的朋友,在90年代的时候,就去山上抓石蛙,拿去集市上卖掉。
石蛙养殖业的发展
在千禧年的时候,长期被人类滥捕的石蛙数量骤降,种群数量一度濒危,所以对石蛙种群的人工养殖就发展了出现。早些年的时候,石蛙养殖业非常红火,不过发展了一段时间就沉寂了下去。直到现在,养殖石蛙的人也不多,这种蛙实在是太难养了。
栖息地要求高——石蛙在野外环境中的时候,主要栖息地对于水质要求非常高,都是山泉水、山溪处。养养殖石蛙,也得把人工环境设置成适合野生的条件。
人要少、环境没有受到破坏,水质好还得是山泉,气候要冬暖夏凉,要促使石蛙尽快生长,不然冬眠又夏眠,长不快。
石蛙生长的每个过程,都得专门设置独立的环境养殖池。母蛙要有专门的孕妇池、产卵要有产房、有孵化池、蝌蚪出来了要有婴儿房、专门的食堂、越冬的池子······
而且要尽可能模拟原生态的环境,给环境丰容,让石蛙更好适应人工养殖。在环境弄好了,还得伺候石蛙的吃饭问题,石蛙的食性很广,但是不吃死物。还得专门给石蛙养殖活体虫子作为饲料。
养殖成本高,成熟周期还非常长,得养个年,才能上市售卖。整整三年没有任何收入,还得不断投钱进去,这个压力非常大。所以目前石蛙的市值也高,一斤就能卖上一百块钱。看着能赚钱,实际里面的成本太高了。
结语
石蛙成本高是高,但是售价也非常可观。在我国的江浙、闽越这些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多山多水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养殖户的。如果有朋友想创业养殖牛蛙,也可以选择这些地区去尝试一下,不过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得谨慎对待。
今日话题:年长肉半斤,野生已成“国宝”,用山泉水供养,少有农民去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