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破体书入古出新,独立思考的书法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3/2/3 22:35:05   

现代书法不应该陷入固定的模式,需要入古出新,独立的思考;个性化的尝试就怕思维僵化。一部书法史以传承、复古为基调,但是也不乏创新的别调,破体书就是其中一种。

朱友舟录释智圆《寄栖白师》

『破体书』『八怪』本身都是贬义,但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它们的美学价值。《曹植碑》为隋文帝所立,正书参杂篆隶俗体,错综变化,浑为一体。颜真卿《裴将军碑》楷草相杂,驳杂雄浑。『六分半书』为清代郑板桥所创,楷、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标新立异,惊世骇俗。

朱友舟录李白诗二则

这些形式怪诞的书法,几乎后继无人。为何不可以作为我们探索现代书法的资源呢?虽然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将楷、隶、行、草结合,反差极大,的确稍嫌生硬之感,但是,『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金丹』,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实验精神,恰恰是他对因循守旧思维的一种突破,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

朱友舟录秘演《山中》

作者借鉴六分半书创新的内理,利用楚简草篆文字和章草或小草结合,尝试构成一种新的破体书风。

朱友舟录释延寿《闲居》

楚简草篆即蝌蚪文,用笔头重尾轻,顿挫短促,节凑明快,实为草书笔法之祖,两者结合完全合乎情理。

朱友舟草篆归马联

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杂交成为主流,驳杂美无处不在。莫言的小说就是驳杂美的典范,因为这正是时代的真实反映。

朱友舟书陆文铭《拟古诗》

碑学发展至今,我们似乎不必再纠缠于碑、帖的结合问题,清代民国书家已经把碑帖的结合做到极致。

朱友舟录刘季孙《题屏》

徐利明教授认为,由于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照相复印技术的发展使得法帖、墨迹化身千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挖掘出土的简牍,碑、帖、简三合一书风也就应运而生,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朱友舟录释蕴常《别苏养直》

临济有云:『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不破不立,『透脱自在』。书法革新是为了适应现代,在工业文明、信息化的现代中生存。

朱友舟录释守芝诗二则行草条幅

这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文明观的问题。这是对个性的觉悟问题,要看到自我审美意识,体现个性美和个性精神。

朱友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