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尚书辨析及说明的更正

发布时间:2022/12/20 10:38:42   
白蚀症 http://m.39.net/pf/a_4342806.html

《尚书》是一部朴素的上古时代历史档案汇编。据历史记载,《尚书》为孔子编订。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为了更广泛的收集古代典籍,孔子观书于周室,为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还搜集查阅了杞宋鲁周等国史官所藏的虞夏商周典诰,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孔子认为只有明君、贤臣的言论和事迹才有资格载入他所编辑的书籍之中。为此,将上古尧舜到春秋秦穆公时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把符合明君贤臣标准的言论和事迹,一百二十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孔子主张在整理编纂故有文献过程中应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准则,即必须保留故有文献的原貌(原有文字、原有内容、原有风格),对故有文献稍作篡改都是要不得的。所以,孔子整理编纂的《尚书》是选编、厘订、阐释,保持了故有文献的文辞。

《尚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文件选编,其中许多篇系商周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和文告,另有一些记事文。正如司马迁所说《尚书》“记先王之政事,故长于政”。因此孔子把《书》做政治历史教材,这从《论语》的《为政》、《宪问》与《尧曰》记载孔子引用《尚书》的《君陈》、《无逸》、《大禹谟》、《汤诰》和《泰誓》片段可知,他是在以古喻今,讲解如何从政行道。再综观孔子言必称尧舜禹,《诗》《书》中屡屡讴歌商汤王、周文王、周公,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晓远古以来二帝三王的嘉言懿行,为其树立政治典范。

汉初,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并用汉隶记录。此为伏生传《尚书》。

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孔子后裔所藏的竹简,是用蝌蚪文书写的经书,其中就有《尚书》,蝌蚪文《尚书》由孔子后裔孔安国用汉隶译录成篇,并为之作传,比伏生传《尚书》多出十六篇,此为孔安国传《尚书》。

晋世永嘉之乱后,伏生、孔安国所传《尚书》原本全部散逸,社会上通行的都是郑玄、王肃注本。东晋时,有豫章内史梅赜,献上一部有孔安国传的孔传《尚书》,共有经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汉伏生传《尚书》二十八篇,书中把二十八篇析成三十三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稷》,《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盘庚》分为三篇),还包括伏生传《尚书》所无的二十五篇。此为梅赜传《尚书》。唐初整理古籍的结果,使得郑玄与王肃的《尚书》注本也不再传,梅赜传《尚书》一直流传至今。因梅赜传《尚书》比伏生传《尚书》多二十五篇,为此,梅赜传《尚书》也是内容最全的《尚书》。

尚书尚书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6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