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人父母的我们,养娃何尝不是和养蛙一般,一次次挑战未知、战胜恐惧;纵使内心千百万个不情愿,我们也跟着娃们“津津有味”地写着生长日记。
●亦言
上幼儿园的女儿,想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寻个周末,带她到小溪旁的浅水滩上捞了三只蝌蚪。第一次捞蝌蚪,女儿很是兴奋,从溪边回家,一路捧着她装蝌蚪的宝贝小水桶不放手,脸上是挡不住的欢欣雀跃。
蝌蚪有了,可养蛙进行得并没有预想中的顺利。回家上网一查,对照捞回来的生物仔细比较,体色偏黑,头部略长,这应该是蟾蜍的幼体,而非青蛙幼体。万一没养成青蛙,养出了癞蛤蟆,这可如何是好……我心下一沉。“我们可能捞错了,这是蟾蜍宝宝,就是癞蛤蟆,不是青蛙,要不把它们放了?”我试探着问女儿。可女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和绘本上一模一样的大脑袋长尾巴生物,坚定地摇了摇头:“不会错!这是青蛙宝宝!”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开始给女儿讲述从一颗青蛙卵发育成一只青蛙的艰辛历程,重点强调了在此过程中,任何差池都可能前功尽弃,导致失败,所以最后长成青蛙的成功率是极低的。女儿听得很认真,听完一脸严肃:“我要好好照顾它们!”好吧,游说失败,我只能同意女儿把捞回的蝌蚪倒入莲花缸,在我们的小屋里正式安了家。
自从蝌蚪在家里“落户”,女儿便每天数十次地到阳台“巡视”:“妈妈,蝌蚪躲到荷叶下面去了。”“妈妈,蝌蚪怎么不吃我们喂的面包屑?它们不喜欢吃面包吗?”“妈妈,蝌蚪在啃一叶莲的叶子!”……直到一日,女儿惊呼着冲进房间:“妈妈,妈妈!蝌蚪长出后腿了!”我赶紧跟着她到莲花缸一看,果然,捞回的三只蝌蚪已有两只长出了后腿。“接下来它们还会长出什么?”“前腿!”“对,同时肺也会长出来哦,那我们是不是得考虑一下它们有没有地方上岸呼吸?”女儿慎重地点点头,拉着爸爸到小区中庭精挑细选了两颗大小合适的鹅卵石,安置在了莲花缸里,石头半露出水面,方便蝌蚪上岸休息。
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蝌蚪的发育很快。长出后腿后一周有余,细细的前腿也冒了出来,再过一周,伴着蝉鸣,两只小“青蛙”开始在水缸里练习划水。女儿更热衷于观察“青蛙”的一举一动了,每天都将大把的时间流连在阳台。在她的盛情邀请下,我随她来到莲花缸旁,瞥了一眼:灰褐色的肤色,凹凸不平的表皮,唉,果然是癞蛤蟆。可女儿却毫不在意:“妈妈,你看它们多可爱啊。”小家伙甚至让一只癞蛤蟆趴到了她的手上。
“什么?可爱!居然有人管癞蛤蟆叫可爱!这娃的审美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的心中闪过万千疑问,忍不住把这段养蛙奇遇发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