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武陵秘境寻找那些失落的乡愁重庆秀山

发布时间:2023/4/15 14:55:58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总想写一些关于家乡的东西,却发现越觉得熟悉的东西,越难开头,但是总要有条主线吧,后来想了想,那就沿着我们土家族的母亲河酉水写下去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酉水河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它流经渝东南的酉阳、秀山后注入沅江,后流入洞庭湖。旧时是山区里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划桨撑篙拉纤的木船,将我们这边的的桐油、五倍子、兽皮、药材等土产源源不断地运出,再将下游口岸的洋油、盐巴、布匹、日杂百货运回来。

湘西-里耶古镇

里耶古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湘西四大古镇之一,在土家语里是开拓这片土地的意思。里耶历史非常长,但是里耶和现在大多数古镇一样,兴于水运也衰于水运,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了公路,铁路,慢慢里耶开始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当然也正由于此,使里耶保存了较为本色的建筑原貌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直到年里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因为一次偶尔的发现,在里耶出土了余枚秦代简牍,内容几乎囊括了秦人在日常中接触到的所有事情。而在出土之前,全国发现的秦代竹简仅仅多片左右,这一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被称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酉阳有避秦时乱的世外桃源、里耶有大量秦代的竹简,为什么到了秀山就没有一丁点秦代的信息了呢。

“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依然是在这样晴朗冬天里,有野莺与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的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又方始一齐向竹林中飞去。”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我们顺着酉水河,由重庆秀山逆流而上,车在蜿蜒的省道上一路颠簸,不时便来到了里耶,刚到里耶,不免有所失望,街道上一片泥泞,并没有看到所想象的景象,而且周围也没有看到旅游景点的那种指路牌,就是和平常的乡镇一样,问了当地人后才知道原来这边是新街,老街在新街的后面。

当走过青石板的街道,两旁的房屋建筑风格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青墙黛瓦的吊脚楼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路面全是宽阔的青石板大道,里耶镇目前已经意识到了旅游的价值,老街的房屋已经不许拆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建筑,都是雍正年间开始兴建的,不像很多地方为了旅游而重新建起的仿古建筑。

有的铺面上挂着黑白的老照片和文物保护的标志,记录了这座房子的身份和前世的模样。

街上几乎看不到游客,人们还是和平常一样在这里悠闲的生活,沿街也看不到卖旅游品的商铺,没有嘈杂的音乐,有人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抽着烟打着字牌,不时有孩子们从一条巷陌里欢笑着穿出又隐入另一条巷陌。往上看是一排排青砖白墙的马头墙,气势恢宏,仿佛在像我们展示着那些繁华散尽后的落寞。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米豆腐米豆腐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大部分都是蘸着辣椒吃的,因此商家可以说在辣椒上时下足了功夫,辣椒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如果来秀山或者湘西强烈建议一定要吃的特色小吃!

买一尾刚刚打上来的鱼回去下酒

作为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古镇,曾经的里耶拥有“七街六巷五行”,旧时万商云集,所以古街的建筑风格虽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为主调,但同时又融合了徽派甚至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在湘西不可多见的的建筑特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演变,记载着时光流逝和岁月沧桑,昔日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的渡口如今已架起了大桥,里耶经过喧嚣后再次走入了平静。。。

秀山-石堤古镇

父亲拍的八十年代石堤的老照片

边陲小镇石堤,是梅江河与酉水河冲击而形成的突兀的山源。距离县城秀山约50多公里。整个小镇依山而建,顺水而生。这是一处充满原生态的气息的小镇,充满最古典的景致。石堤,东边与湘西接壤;西边可通国道。在小镇赶场的日子,渝湘黔鄂诸省边界的人们都会划着船,或者取道山路来到这里。来过石堤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山和水,它们显得是那样的钟灵毓秀,随时随地都散发着一种置身世外的气息……

石堤同样兴于水路航运繁华的年代,具老人回忆,以前水位比现在高得多,往来的各种船只挤满了水道,现在水流明显枯竭,而且记得九十年代初因为上游的矿场的原因,导致河水污染严重,有段时间河里几乎已经打不到鱼了。好在现在经过治理,关闭了很多矿场,水质又开始好起来了。只是跟里耶一样,没有了昔日的繁华。

四周很安静,一个人也没有,在朦胧的细雨中渔船和客船都静静的横在河里。

这种船当地叫做机动船,作为客船,天天往返于各个乡镇,目前虽然有了公路,但是一些更加偏远的兴于水运的小村落还是只有水路更加便捷。在这条船的水底,有一片光滑的小暗礁,上面有很多凿出的小洞,古代用于拴船,相当于锚,小时候我们曾经在这里玩过游戏,把可乐拉罐装满石子,小伙伴分成两组,一组人到水下去藏拉罐到这些小洞里面,等另一组人来找。

九溪十八洞起义遗址石堤的古建筑没有里耶保存那么好,老街很多房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拆除了,像禹王宫等等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现在再看不到了,但是这个起义遗址在年定为文物后,还一直保存并利用着,卷洞门建于元代,这次起义是西南少数民族抗元斗争的著名起义,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便是以这次起义为背景的。

那个火红的年代留下的斑驳的印记

箱子岩为古代巴人岩棺,在陡峭的绝壁上凿成,离河面30多米,据说以前山顶树木粗大,民国时有好事之人曾从山顶悬绳而下,进入后除了发现很多棺材外,还发现有类似蝌蚪文的书,进去的人不认识,后来就把书给扔了。众所周知,土家族是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不知道如果书保存了下来,会不会对现在土家文化的研究有什么贡献呢。

豆腐鱼石堤的豆腐鱼在秀山是非常有名的,老人们都说石堤水好,所以磨出的豆腐好,河里长的鱼也好,小时候吃了很多,后来长到各个地方也吃了不少豆腐鱼,确实都没有石堤豆腐鱼鲜美,长大后听过一个故事,不知道真假,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上面来了个领导,政府上觉得还是拿点特色的菜出来,于是找到石堤做鱼最好的师傅,到县城去做豆腐鱼,结果没有带原材料,做出来后,大家大失所望。

边城-洪安、茶峒

重庆秀山位于武陵山脉中段,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地处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秀山的洪安和对面湖南的茶峒就是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古时候的武陵山区,陆路交通极其不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选择水路交通,因此在我的印象里,只要有河的地方都差不到哪去。

洪安及茶峒现在是秀山和湖南的花垣县都在重点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位于重庆、湖南和贵州的交界处,东与湖南省花垣县的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山水相连,为渝东南门户。在我小时候,出川是件很难的事情,包括到后来读大学,要出川必须走老川湘公路到吉首,而每次都要经过洪安。那个时候的洪安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但是多了份宁静和自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特别是有次从凤凰玩回来,在洪安转车,也是傍晚,在河边转了转,彩霞满天,渔舟唱晚。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场景还每每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拉拉渡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沈从文《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边城》开篇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沈从文《边城》

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就如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唯美浪漫。事实上也是,在湘西及重庆的历史上,外来军队打进来的次数是很少的,大多数时候,这里还是沿袭土司制度,定时纳贡就行了,好像朝廷也看不上这些地方,并没有派官员及军队来,再加上交通闭塞,因此也确实算有点世外桃源的意味。

用鹭鸶捕鱼的渔民

洪安对面的花垣县茶峒

洪安角角鱼,洪安的一道招牌菜,非常好吃。

那天因为搜某个主题,看到张油画,总觉得非常熟悉,但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后来猛然惊醒,这不就是洪安吗。

油画原型的位置就在洪安的渡口处

矮寨川湘公路

川湘公路矮寨段于年建成,是中国公路史上著名“公路奇观”,其车行坡度之陡,弯度之大,国内首屈一指。记得以前每次经过矮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提心吊胆的,车几乎都是龟速前行,而这段路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是不计其数。当时中国政府依靠这条公路将国际援华物资从广西北部湾运到战时军政中心重庆。直到广西,湖南失守才又被迫开辟著名的驼峰航线。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也是经过这条路打进四川的。以前一直认为这条路已经是中国最险的公路了,直到有次看到张滇缅公路24道拐的图片,才发现哦原来还有这么一条和川湘公路相提并论的路。在年中国公路网的评选的中国十大最美公路,矮寨盘山公路和后来的新川湘公路的矮寨大桥均入选。

从半山腰看山底的村庄

开路先锋雕像矮寨这段距离仅仅6公里的公路,以牺牲了多人的代价,硬生生在近米高差的悬崖上修了一条从谷底爬到悬崖顶的路。这是为纪念他们而建的雕像。

层层叠叠的公路,弯度坡度都非常大

路旁卖小吃的苗族妇女

传说,当年川湘公路修至矮寨坡的时候,遇两峰对峙,公路走向令工程师一筹莫展。一日黄昏,工程师在此望山兴叹,忽见暮霭中有一牧童骑牛而来,将手中一竹鞭穿绕不止,工程师恍然大悟,遂设计了“路上天桥桥上路”的工程方案。

矮寨大桥---天堑变通途,当惊世界殊修桥修路这种事情,是很考验国家综合实力的一样东西,这些年来国家真的是不断刷新纪录,高速路,动车,高铁,国家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武陵山区的发展。从远古湍急的水路,到险峻的川湘公路,再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上世界第一的跨峡谷悬索桥,想着小时候出川经过矮寨的种种险象,中学时由乌江坐船出去求学的经历,再一次站在那座开路先锋的雕像下面,看着峡谷对面云雾缭绕的矮寨大桥上呼啸而过的车流,不禁感慨万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