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看理想编辑部看理想
《人生密密缝》
谷雨过了,这是二十四节气里,属于春季的最后一个节点。我们真的要错过春天了。
疫情之后的日子,自然格外被向往,露营、野餐,都成了受推崇的时髦事。我们太需要在宏大而不可控的事物中抽身出去,喘口气了。
当目光转向一片新展开的叶子,一只鸟,得到的宁静虽然只有片刻,却也足以成为某种出口。
找回我们与自然、与生命的连接,不一定需要多远的出走。阳台就是一个可以容纳万千的宇宙,看似庸常的小区也藏着很多惊喜和变化,冰冷的城市钢筋水泥中,仍有许多生命在努力扎根。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向你展示来自10位朋友的真实生活,他们从阳台、小区、日常通勤的街道等不同的生活半径里,感受到了自然带来的平静与力量。
01.
那些植物教我们的事
最近的自然,是阳台或者窗边养着的植物。
植物照顾起来并算不上复杂,丰俭由人,好养的那些,有阳光,水,和合适的土壤就能长好。需求很简单,但它们带来的陪伴感却让人每日都有所期待。
阿蔺每天至少要巡视他的植物一圈,每盆他都会认真地查看一遍,看它们有什么变化。他养的沙漠类植物生长缓慢,有时连着看一个月,突然发现它生长出了新的“尖尖”,或者包着的叶子打开了,就会非常惊喜。
阿蔺说,“它训练了我延时满足的能力。”这种经过了长久等待的惊喜,喜悦的感受也会来得很强烈。
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植物在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默默生长。“如果这一个月都把它的其中一面朝向窗户的话,可能下个月就会发现,它开始慢慢往窗户的方向去长了。”养植物,也是在学习某种生命的规律。
阿蔺养的第一盆仙人掌是大力水手形状的龙神木,养着养着,一边的“手臂”生长得快许多,就成了超人的形状。
从“大力水手”到“超人”,图:阿蔺
小七平时喜欢养各种多肉植物,为了养好植物,她做过很多攻略,买了很多花盆、各种奇奇怪怪的装备,把十几种进口的土壤成分按照比例精心配比。“但是搞得这么复杂,还不如我奶奶养的好。”
她带过几小盆多肉回家,奶奶把它们都放在像水桶那么大的花盆里了。她本来还觉得好笑,但是时间过去,原本不到巴掌大小的多肉,竟然真的被养得比脸盆还大了。
“她的养护方式很简单,去楼下挖新鲜的园土,种到大花盆里,放在阳台大太阳晒着,干了就浇十分充足的水,偶尔淋些淘米水,发酵过的黄豆渣等等。就用最朴实的种植物的方法种植,但一下就长得那样茁壮、奔放、远超想象。”
最质朴简单的,最有生命力。这是小七在养植物中学过的很重要一课。
颠颠开始养植物的契机,是终于换到了有阳台的房子,有了空间可以放置。“植物和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离不开它,但我们的小环境常和植物有距离。在心理上和物理上都有了余裕之后,就会想要和它们重新建立联系”。
他的阳台渐渐住进了各种植物。照顾它们久了,颠颠觉得,植物的生命状态好像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己的生命状态。如果它们长势很好,就觉得自己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有一次,我在阳台边的沙发上看书,抬头的时候看到阳光打在植物上,每一株都神采奕奕的,就忍不住露出姨母笑。”
阳台一角,图:颠颠
颠颠想起有一次和看理想节目主讲人段志强录电台聊上海的隔离生活,他问段老师:“如果没菜吃了,会不会把院子里的花拔掉?”段老师说:“那不行,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只要花在我们的那口气就在。”
“不要小看植物”,颠颠说。有时候,它可能看起来奄奄一息了,但是先别放弃它,去查查资料,看看是不是土的问题,是不是要挪到空气更流通的地方,再多给它一些时间,多花一点心思,也许它就能继续活下去,还活得很好。
生命在很多时候,比我们想象中更有韧性。植物或人,都是如此。
02.
虽然出不去,
但大自然可以进来
锤锤美目前仍在上海居家隔离中,他说,第一次感受到封闭之前的那种快乐,是在用成功录制了鸟儿来自己的窗口吃饭的“高清”视频(很多野生鸟类怕人,在窗帘后偷偷用usb摄像头录制的,其实分辨率只有p)。
21号早上,来吃饭的白头鹎,图:锤锤美
那是一只白头鹎,生性活泼,热爱唱歌,像画眉、八哥、百灵鸟一样,是一种典型的鸣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北京上海都能常见它们的身影。
或许是因为人都被关在家里隔离,动物们格外自在一些,锤锤美在窗台上撒上了一些谷物和坚果,吸引到了这只白头鹎,发现了每天都有好吃的后,它成了常客。锤锤美也开始了自己的自然观察,“这也是被关在家里少有能做的事情了,苦中作乐吧”。
他发现,如果撒上葡萄干,小鸟每天会来3-4次,如果去掉,只放些小米、豆类,它每天来的频率会增加至5-6次,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或许因为谷物能量密度比较低,它需要更高的频率摄取食物。
4月22日,上海下雨了,放在外面的麦片淋湿受潮,小鸟隔十几分钟来一次,但都看了看没吃就飞走了,他只好推测,是被嫌弃了。
“保持自然观察,是我们封闭生活里的一道光”,锤锤美感叹。除了在窗台观鸟,他还会观察女朋友种植花卉的露台,等待植物开花后,他们站在这个仅有方寸的小小自然切片里,“像变态一样,等着看植物招来的虫子。比如食芽蝇会来恰饭,顺便就给花传粉了。我们甚至‘绑架’了一只跳蛛回来饲养。”
露台种的小草莓,被鸟偷吃了不少,图:锤锤美
他们把花园也当做了自然观察的一部分,并不过分担忧虫害,也不会去喷洒很多药水,而是尽量让这里维持着一种自发循环的、自然界似的运转。
“虽然我们出不去,但是大自然可以进来啊”,锤锤美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会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
事实上,在阳台上看鸟,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
资深鸟类观察者、译者王瑞卿说,在国外,这种“阳台观鸟人”很常见,这是一个戏称,实际指代的场景是,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用有着几千万的观鸟人群。大家并不都需要“长枪短炮”的、昂贵的摄影机或专业器材,也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观鸟。
其实,大部分人就是“我随便认识几个鸟,家门口、公园转一转,院子里看看鸟大概知道是啥,就挺好了”。
“与小区门口站在电线杆红隼对视,它看了看我,对着我拉了一泡屎就飞走了”图片:武玉东
另一位鸟类研究者何鑫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其实鸟类已经算是最适应城市生活的动物,在小区里,随便往地上、天上瞅瞅,都能发现除了麻雀、喜鹊、乌鸦之外的鸟儿身影,看得多了,一年四季,在小区里会发现很多惊喜。
“春季、冬季因为迁徙,看到的鸟类最多;夏季看林鸟迁走,秋季看它们迁回。即便一年又一年,飞来又飞去,你也可以在反复中加深印象,收获新发现。”
看久了,你就可以拥有许多陌生的老朋友,它们并不与你攀谈,也不会有深入的照面,但,“看到了也没怎样,就是心生欢喜。渐渐地能认出那些鸟,就觉得是自己的朋友了。如果能发现新的鸟种,那就更是惊喜了。”
所以,小区里从来都不只跳广场舞的、遛弯、唠嗑的人群,也不只嬉闹的儿童,有时候让人略显无奈的物业和居委会,小区里还有很多这样沉默的朋友,在许多角落,有趣的故事正在轮番上演。
厚皮野猪是一名自然机构的讲师,在他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邻居因为阳光遮挡,让物业把一颗悬铃木的树冠砍掉了许多。
因为悬铃木被“砍了头”,就容易感染真菌,一些蛀干害虫就喜欢这种生病的树,会过来产卵,再然后一些寄生性的蜂类就被吸引来了。
人类一次偶然的行为,对大自然产生了影响,也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厚皮野猪从这里发现了一个正在运转的生态系统。他观察到,几只马尾姬蜂正在树干上交配,它们准备产卵,把吸附在树干根部的黑顶扁角树蜂幼虫吃掉(一种被生病的树吸引来的昆虫)。
而交配后精疲力尽的姬蜂,则被蜘蛛拖往阴暗的缝隙里……通过一天又一天的观察,厚皮野猪发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一级又一级地累加着,再后来,他又发现了可以捕食蜘蛛的无蹼壁虎。
其实,持久地观察一棵树,比观察人有意思多了。厚皮野猪感叹,这些生命或许才是最可爱的邻居。
总之,持之以恒地观察越久,能够发现的彼此相连的有趣现象也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厚皮野猪不仅见证了看似无情的捕食关系链,也见证被昆虫咬伤的树木伤口,经过时间的推移,如何一点点自愈“结痂”,总之,虽然不会动,但植物也有自救和应对昆虫危害的方式与聪明对策。
一颗白蜡树的自然变化,图:野猪/博旅文化
不像人类,自然界没有一点资源会被浪费,它总以自己的方式运转着,自我修复着。
03.
努力过正常的日子,
努力记录春天
武玉东是植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城市里的植物大多数都认识,所以对于植物早就没有了神秘感,但他依然能从身边发现许多惊喜。
比如最近的惊奇之一,是发现“到处都有点地梅”(植物如其名,是一种贴着地生长的小小花朵,没有味道,也不似真正的梅花那般显眼,只静静点缀在地上生长,但如果放大看,你会发现它的花型十分美丽)。
点地梅,图:小七
这样的观察,都是在上班、通勤路上、小区里完成的。再比如武玉东前几天路过一个工地,整个被铁围栏围起,只在连接处留下一条小缝,在这个缝隙里,他发现了葎草小苗的第一对子叶,还发现了灰灰菜、附地菜、抱茎苦荬草……每隔一点就会长出一种,“那天沿路看了一路的小苗,单调的围栏也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他提到的这些植物,都是城市里最常见的却又最不起眼的“小杂草”,在路边石缝,墙角间隙,学校公园里,你都能发现这些“奇奇怪怪的小苗”,虽然很小,但总能发现这些缝隙然后扎根下来,“真的很厉害,它们是钢筋水泥里的城市英雄”。
武玉东的观察不局限于植物,鸟类、兽类、昆虫,总之“发现了一个会动的,都觉得很惊喜”,他介绍说,夜晚时分在公园里拿着手电筒到处走走,你会发现一个跟人类世界完全不同的小天地,比如第一次在北京公园夜探的时候,就一下看到了好多只刺猬,黄鼬(民间俗称“黄大仙”)也到处在活动,地上还有中华大蟾蜍。
甚至不用看到,光是知道有它们存在,都会让人开心。去年夏天,北京时常下雨,潮湿得像南方,蛙类便十分兴盛,住在四楼都能听到楼下的蛙全在呱啦呱啦大叫。武玉东好奇地想要去找蛙,但是人一走近蛙就没声了,人一走蛙马上又开始欢快大叫,“虽然总看不到,但挺有意思的”。
钱币大小的槭叶铁线莲,图:武玉东
读书时期,武玉东有一条经常走的固定路线,从香山经过西苑再到北大,在路上,他经常可以听到东方角鸮的叫声,虽然有时候在校园有时在小区,位置并不固定,但在那一片区域总能听到。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再走这条路线,他又听到了熟悉的东方角鸮的鸣叫,这让他极为感慨,城市规划建设早已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或许总有些生命,有些韧性是难以被改变的,只是在这种不变中也有一种提醒,不管人类如何,“自然和四季总是在朝前走啊”。
因为疫情,武玉东的生活也遇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活动的范围经常被收得很小。他最近印象最深的一次观察,是吃了一半的米饭发霉了,后来研究发现应该是一种根霉,“生活中还有霉菌,还能拍到,还能鉴定发现是啥,就感觉挺有意思的。虽然自己很沉寂,但是周围还能有一些活的东西出现”。
发霉米饭里的根霉菌丝,图:武玉东
还有一次,他碰到一只半蛞蝓(一种很像蜗牛的软体动物),轻轻捡起来后发现,它身上的呼吸孔,一张一合都在呼吸。
不管是植物、动物、霉菌还是昆虫,总之,“能看到它们在活着,在变化,我就觉得世界也还是会运行的。春天的感受格外强烈,叶子变绿了,花开了,什么都变得非常让人喜悦。”
彭鹏也是“通勤自然观察”爱好者,她几乎可以记住周围的每一棵植物,每一点周围的变化。比如小区里的山樱桃会在秋天结果,池塘边有长得像香肠的香蒲。
通过观察,她甚至发现了上班总会路过的一座电视塔楼顶,住了一窝红隼(一种猛禽)家族,或许因为没人上去,鲜有干扰,通过红隼盘旋的身影,她推断看到红隼在这里住了下来,还观察到了新孵化生长的小鸟,甚至有时候在附近看到,她也能认出这只“老朋友”。
不过除了单纯的自然观察,她也把这样的洞察放到了周围的社区里,偶然发现的一家选品眼光很有品味的家居店,做得极为地道的咖喱饭……她会把许多观察到的身边的自然现象,与社区里“附近的人”闲聊,共享许多有益或只是有趣的小知识,而他们也回馈给了彭鹏更多。
如此,她与附近,从自然,人,到整个社区生态,都建立起了深深浅浅的联系,这成为支撑和填满她生活的一种支柱和快乐。
蜀葵算是北京房前屋后最常见的“杂草”了,不用精心照料,就能开出一大片的花,而且颜色变化非常丰富。在北京各处溜达闲逛的夏天里,经常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蜀葵,不同的颜色能出现在生活里,真的很让人开心,图:武玉东
即使在疫情严重的日子里,年高也没有放弃过观察。
年的惊蛰(3月5日)那天,她到河边转了转,“果然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大自然才不会管你是否封城、封小区,该来时就会准时到来。”
对于她来说,每一次心无旁骛地站在自然中,即便只是城市里的一隅,都会“由衷地感到轻松和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能唤起童年无忧无虑的记忆最直接的方式,只要面对着花草鸟虫,嗅到空气中那些混杂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她好像就可以回到了儿时,回到那种可以躺在大草坪上,嚼着草根,看着天上的云朵游荡的闲适时光。
“在自然中寻找到获得感,即便每次只有短短半小时,也能让我身心恢复轻盈。”年高并不拥有专业的博物学术背景,但通过强烈的热爱和观察积累,她成为了一枚科普作者。
《澄沙之味》
在年高写作的《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一书里,她像我们一样,日常生活在都市中,只偶尔会去自然里观察。书里记录得最多的,还是对我们正生活在其中的,最日常不过的城市生活的观察。比如这一小段对北京四月的描述,寥寥数语,就写透了春的生命力和新鲜雀跃:
变化迅捷是四月的特点,每天都有目不暇接的内容,楼下的复叶枫新展开了嫩黄的新叶,隔了一夜去看,嫩黄已经变成了黄绿。惦记着要去河边采些鲜嫩的荠菜。抽出时间时,荠菜都蹿个结着一串串心形果的荚果,第一周是紫叶李、美人梅、榆叶梅再开,榆钱刚长出来绿色圆片。
第二周二月兰,堇菜满眼都是,第三周海棠急急忙忙商场,丁香随后。第四周所有的绿色就从新浅过渡到深郁,太阳的光芒也硬朗起来,没来得及去看的花已经落红片片,化在春泥里。月初时,河里还空着,到了月末,芦苇已经长到一人多高。黄菖蒲正在水中开花,常见绿头鸭两对,白鹭几只,和小鸊鷉沉浮在河面,睡莲刚出水,下面的牛蛙,蝌蚪数不胜数。
——《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4:4月,四季的盛开
“这就是我想做的,努力过着正常的日子,努力记录正常的春天。”在两年前的春天里,年高留下了这句话。
封面图:《人生密密缝》
撰文:苏小七、Purple
监制:猫爷
转载: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