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习性 >> 石鼓怀远新华网客户端
●胡海燕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我拢了拢脖子上的围巾,漫步在石鼓山崖下的江边小径。
离开家乡城市三十年了,虽然经常回家,但一直没来石鼓山好好坐坐。这里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常来玩的地方,尽管它的正式名字叫“石鼓书院”,但小时候的我一直把它当作一个公园。
湘江河畔轻风拂面,稍有凉意,柳枝已经吐绿,婀娜婆娑,风情款款,三两行人悠闲漫步。江岸巨石错落,层叠入水。江面水天一色,白雾轻拢,细浪轻腾,两只小船缓缓移动,有船家撒网打鱼。放眼极目处,远山如黛,横接水波。
我跳上一块巨石,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遐想翩翩,一如从前。
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和弟弟跟着父亲跑步到石鼓。当地人往往省略后面两个字“书院”或“公园”,直接称呼“石鼓”,石鼓不仅包括石鼓山和建在山上的石鼓书院,还包括进入石鼓山的那条弯弯曲曲绵延七、八分钟步行路程的青石板老街,以及两边的密密麻麻的老屋。青石板高低不平、磨得透亮,老屋墙面斑驳,拴着一扇吱嘎响的木门,简陋又沧桑。老街尽头,悬空一座石板桥连接着石鼓书院。每天清晨,周边的人们就会踩着这条老街,登上石鼓书院做运动,或者读书、画画、唱歌。熟人之间要联系彼此,最方便的方式不是去单位或者家里,而是早上在石鼓相见。夏天的早晨,会看见悬空的石板桥上睡满了老街居民,男女老少,以天为盖,以地为庐,一户一竹席,一溜开去,头枕湘水微波,脚戏蒸水涟漪,晨光柔洒,清风拂面,酣然醉梦。纷至沓来的人们只能从石板桥的一侧过身,看景看人,看人看景。走过石板桥,拾级而上就是石鼓山,石鼓书院就坐落其中。石鼓山三面环水,四面凭虚,俊俏挺拔,绿树成荫。石鼓书院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内有一面又大又圆的石鼓,矗立一些历史名人塑像,门亭柱上刻有多幅楹联。
活动筋骨的人们,在书院的绿树掩映中舒展身姿,浅吟低唱,细语相谈,挥手致意,灵动而和谐。妙趣横生的是一老一少。老者一身白袍,鹤发童颜,手握太极剑,身若蛟龙,行云流水,飘然欲仙。少者一身黑衣,行武装扮,拳打脚踢,短平快猛,赫赫有声。每天早上,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一踏上石鼓的石板桥放眼一望,就看见一老一少,一上一下,一白一黑,一定一动,相映成趣。可惜有一天,少者突然心血来潮,双脚勾住石板桥栏杆,身子悬出桥外,两臂挥舞,类似于仰卧起坐,十几个来回后,坠入桥下乱石,终以丧命。从此以后,只剩下白衣老者清然起舞,人们不禁唏嘘。
我和弟弟一般不直接登上书院,总是从石板桥右边顺梯而下,行至石鼓山东面崖下的湘江河畔,沿江边小径围着石鼓山绕圈,时不时跳跃一块块浅没江水中的巨石,用脚板嬉戏微波细浪,湿湿的,痒痒的,很是过瘾。石鼓山的东北面是湘水与蒸水汇合之处,山上悬崖峭壁,山下怪石嶙峋,江面天高水阔,漫江碧透,帆影涟涟。这里是我惊看“海水”吐出太阳和吞没太阳的地方,是我领略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美景的地方,是我感受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的地方,是我大量阅读金庸、梁羽生、琼瑶的地方,是我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陷入沉思与遐想的地方。
往西北转身即见蒸水,江面变窄,水流潺潺,渔船缓缓,两岸茅草丛生,蟾蜍频现。不远处横跨一座千年古桥“青草桥”,雁城八景之一“青草桥头酒百家”就是这里。挨着蒸水河,就是八景之二“朱陵洞内诗千首”,据传杜甫、韩愈等诗仙诗圣们,游玩石鼓山后就在朱陵洞墙壁上刻下自己的诗,遗留至今。我们每每经过这个洞口,总感觉有股寒气扑出,不敢停留过久,脚步自然加快速度,低头屈身,躲避凸石,跨越枯藤,一路见虫。往左折去,就到了石鼓书院大门的西面崖下,有两根柱子贴着书院的石墙,柱子下面有许多草窝。平日里我们顺着柱子一梭,爬上去翻过栏杆,就见到了书院的标志象征——一面又大又圆的“石鼓”,例行惯例,攀着石鼓,右边爬上,左边爬下,这一天的石鼓游就算结束了。可是有一天却出了状况,我正准备攀爬柱子,无意中低头一瞟,看见一条碗口粗的蛇蜷着在草窝里,我哇哇大叫,拉着弟弟拼了老命往山下跑,那一刻,心脏冒烟,几乎从嗓子眼里蹦了出来。
后来,长大了一些,读书的学校远了,只能周末来书院走走,寒暑假来江边坐坐。再后来,更长大了一些,读书的学校更远了,就很少来石鼓游玩了。时空相隔远了,心的距离却更近了。读过的书范围广了,石鼓的文化坐标更清晰了。
原来,秦代以前,石鼓山就已载于史册,因其四面凭虚、其形如鼓而得名,也说因其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而取名。石鼓书院始建于唐代,迄今余年,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发祥地,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地位崇高。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等人在此执教,王居仁、王夫之、曾国藩、杨度、齐白石等人在此求学,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人接踵至此吟诗作赋、把酒临风、寻幽揽胜,真可谓壮观。
原来,禹王碑是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通篇蝌蚪文,《吴越春秋》早有记载,史穆题联禹碑亭:“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武侯祠是祭祀三国名相诸葛亮,他曾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居住石鼓山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范鹤年题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节公祠是纪念南宋名将李忠节英勇抗元、举家殉国的高风亮节。合江亭是唐朝宰相齐映主建的,韩愈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阚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经略大臣洪承畴曾把石鼓书院作为大清军事指挥所。曾国藩曾在石鼓山江面上操练湘军水师,这里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原来,石鼓山朱陵洞据传与道家福地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道教史籍均有记载。唐朝著名道士董奉先曾在朱陵洞炼制九华丹,后来吸引众多和尚道士来此洞栖息,杜甫有诗云“更忆衡阳董炼师”。
……
千年书院千年鼎盛,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湖湘底蕴石鼓文脉,人文荟萃济世英才。
漫步石鼓江边小径,听石鼓余音,望湘江北去,忆往昔峥嵘,怅逝者如斯。
似乎懂得了,父母搬了三次家,为何总是伴着石鼓书院,不是在左边就是在右边。也似乎懂得了自己,为何总是喜欢觅一汪江湖,发呆凝望,遐想翩翩。
因为,石鼓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