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36氪专访中国奇谭总制片人好评超预期

发布时间:2024/12/20 16:02:34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_zx/wou0m15/

文|王毓婵

编辑|乔芊

刚开年,现象级的国产动画作品已经出现。

《中国奇谭》来得很早,但对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以及它的观众们来说,等待已经足够漫长。

截至目前,《中国奇谭》已经在B站获得了超万人追番,1.1亿播放和40.7万条弹幕。5.万B站观众为它打出了9.9的高分。豆瓣分数则是9.4,78%的人给出了五星好评。

上美影供图

一些观众将它称为“中国版《爱,死亡机器人》”,因为二者都是一集一个20分钟左右、风格各异的独立小故事。不过《中国奇谭》只有8集,且目前只播出了4集。它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的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尝试。

预告中的许多片段让人回忆起上美影上世纪的经典作品,比如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木偶定格动画电影《阿凡提的故事》、人物形象源于京剧脸谱的《天书奇谭》等等。这些美术风格后来并没有被国产动画作品传承下来,而是被束之高阁成为两代人的记忆和遗憾——直到《中国奇谭》出现。

上美影供图

在以往谈论上美影时,大家常常提到“国产动画的巅峰”、“艺术传承的断代”或者“炒冷饭”,但《中国奇谭》的这一口“美味新饭”,似乎证明了这家老牌国有动画企业仍然能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风格,又兼顾青年审美的作品。

而且,《中国奇谭》由上美影与哔哩哔哩联合出品,在短视频营销策略上也表现得可圈可点。B站的UP主们为它制作了大量的二创视频,包括cos角色的妆容、制作角色的手办、手绘续写剧情、解说剧情和配音等等,许多视频获得数百万播放。

B站UP主对《中国奇谭》的二创内容搜索结果截图

上美影为什么时隔多年再次尝试传统美术风格?青年导演如何解决艺术传承断代的问题?这8个志怪小故事是如何被挑选、立题、打磨的?未来与B站是否会展开更多的合作?

关于这些问题,6氪采访了《中国奇谭》总制片人李早。她是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任上美影副厂长时牵头并深度参与了整个项目。

以下是6氪与李早的采访实录:

舆论带来兴奋与紧张

Q:我看到#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与知乎热榜的第一位。这些争议有没有影响到您的情绪?

(笔者注:热搜内容称,一位网友发帖指责《中国奇谭》吓哭了自己的孩子,并提出了“动画片就应该给儿童看”的观点。)

A:没有影响到情绪,大家总是会有不同的声音。首先,我们非常同意成年人都应该具备保护小孩的意识并视为责任,平台上的作品是面向所有人的,在创作时我们就是有“底线”意识的。《中国奇谭》带着实验精神进行边界上的探索,所以会有一些风格强烈一点的、气氛极端一点的、剧情独特一点的内容。但尺度这个事是见仁见智,成年人可以先行进行一些判断,如果有小孩看到了有一些困惑,我觉得大人可以去做解释和引导。

Q:从目前放出的这四集来看,《中国奇谭》似乎在穿插播出偏通俗性和偏艺术性的作品。在剧集的先后安排上,您是怎么考量的?第一集的爆火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A: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确实是我们整个剧作当中,在通俗性上和故事完整性上表现比较均衡的一个作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集。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改编自《西游记》,《西游记》确实是一个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家喻户晓的作品,观众会更熟悉故事背景、设定。这是我们当初的一些考量。

播出以后看到观众对第一集的反响,我们很开心,这个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觉得大家给我们打出的高分,一部分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另一部分也因为大家对于中国动画有一些感情分夹杂在里面。

上美影供图

Q:对国创动画来说,B站是否是一个“较为残酷的考场”?这两年我们能看到,一些动画作品在B站获得了很两极的评价,B站用户较强的参与舆论的能力是否令您有所担忧?

A:坦白说,是有的。B站很多观众非常热爱动画作品,表达欲旺盛、传播能力也强,而我们的作品又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但其实我们整个导演组11个导演都是很一致的,我们很希望能够看到的大家的评价反馈,无论是夸还是贬,都能吸收大家提的意见。

Q:目前一边倒的好评是否给了后几集导演压力?大家在内部是如何讨论的?

A:是的,当然压力很大。我们开玩笑说,前面调子起得太高了。

现在前几集的导演也一直在给后面的导演纾压,他们会把一些有意思的二创、自己接受采访的经验等等跟后面的导演分享。

这次的创作过程有个很好的机制,就是我们在创作的很多关键的时间节点,都会把所有短片的导演们聚集在一起。比如说分镜出来了,8个项目的导演全部都在一块,把8个项目的分镜都看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会相互提意见,同时暗自也会有相互赶超的压力。这个氛围我觉得特别好,这也是当初上美影在老制片厂时代,那些老前辈们之间的竞合氛围。

《中国奇谭》制作组的讨论现场上美影供图

其实一开始准备的故事不止8个

Q:《中国奇谭》这个企划是如何立项的?这8个独立故事,是怎么被挑选出来的?

A:是从0年底开始萌生想法的。因为2年是中国动画诞生百年,年即是新百年的一个起点。我们在想,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上美影应该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之后,我们觉得短片集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留给风格各异的导演们很多发挥空间。之前上美影的创作中,艺术短片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

从片名和立意上来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上美影有《天书奇谭》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又觉得“奇谭”本身能涵盖中国奇幻故事这样一个大门类,所以我们逐步明确了这个主题。

至于这8个独立的故事,其中一些是导演原本就有的想法,比如胡睿导演的《鹅鹅鹅》;也有一些故事是我们跟导演团队交流之后,创作出来的。

陈廖宇总导演自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他带过很多学生,也跟很多业界人士有过合作。其实我们一开始去寻觅的团队并不止这8个,还有一些项目在沟通中、创作中遇到了瓶颈,在这一次的短片集中没有被大家看到。这是一种遗憾,但是创作过程中总有遗憾。

Q:有人说《中国奇谭》是中国版《爱死机》,您怎么看待这种类比?

A:我们也看到了网上有很多观众尝试去这样描述它,而且针对这个描述大家也有一些争论。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来,在短片集的作品形式中《爱死机》比较知名,所以大家会这么去描述《中国奇谭》,让没看过人更易理解。

我们在创作动画艺术短片时,也是以“能够登上大荧幕”的制作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我们选择艺术短片这种形式,一方面因为这是上美影常用的创作形式之一,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单独推出一两部短片作品,我们觉得无法形成规模播出的效应,也没办法达成整个项目的目标——即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不同风格的创作者在里面自由发挥。所以最后我们选定了短片集这种形式。

传统画风的中国动画要回来了吗?

Q:上美影几十年前在水墨、剪纸、木偶等风格上都有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但是中国观众其实已经有很多年没再看到过这种传统风格的动画了。《中国奇谭》的出现,在上美影的规划中,这只是对老作品的一种致敬,还是接下来一连串新实验的开篇?

A:我们是在寻找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点,过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人才问题、成本问题等等,导致一些片种大家看到的比较多,另一些品种就很少能看到。我们希望探索动画创作的边界,当然也在思考、尝试未来把这次探索当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运用到后面的新作品里面去。

上美影供图

Q:上美影制作的这种水墨、剪纸等传统风格的动画,相比日本的2D动画、迪士尼的D动画,在成本上会更高一些吗?

A: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在探索的很多形式的作品,它在前期尝试的成本和工序难度上肯定会相对比较高。

《鹅鹅鹅》的胡睿导演在很多采访中也提到,因为他追求艺术感,让作品的质感接近于胶片,画面上不同位置的光影变化不太一样。要达到这种效果没有什么捷径,就是需要人一帧帧地去手绘。

接下来要播出的剪纸动画《小满》用的是最传统的剪纸拍摄的形式。现在中国这种剪纸拍摄的专业机器也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就手工组建了一个这样的机器来做剪纸动画。所以成本总体来说肯定是相对比较高的。

日本很多动漫作品的画面比较精致,一些画面帧数就比较少,因为它追求的目标不同,有的追求的是性价比。这跟我们这个作品在目标上就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Q:您刚刚提到上美影自己制作了剪纸动画机器,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剪纸动画吗?

A:这个机器目前并不是一个工业化流水线,机器还需要很多手动操作,比如怎么拍摄、怎么分层、怎么打光等等,它能一定程度上完成实现短片制作,但若制作长篇动画,还是有困难。

未来上美影是否要做剪纸动画,我觉得还是要看作品本身。我们现在做的剪纸和定格动画,一方面有形式感的追求,一方面也因为我们认为剪纸能更好地帮助大家去体验这个形式和故事。所以我们后面还是要看,有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这样的艺术风格去表现。

Q:过去几年大家提到上美影的时候,经常会讨论“艺术传承的断代”,但《中国奇谭》的出现似乎证明了青年导演仍然有能力创作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作品。上美影是怎么解决艺术传承问题的?新的导演是如何被挖掘、新的活力是如何被激发的?

A:其实中国的动画人一直在创新和探索,只是说站在上美影厂牌的角度,从我们的老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开始,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强调中国故事和中国美学。实际上这些年,中青年导演人才还是很多的,只是动画它是一个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门类。

《中国奇谭》的导演们的背景也很丰富,有做广告的,有做动画的,有学校老师,也有画漫画出身的。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给大家在大创作框架下提出构想,但是大家的创作空间仍然是很开放的。我们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我们不希望合作的导演们觉得他只是“委托承制了这个项目”,不是我们给了明确的方向,然后他们就照着往下做就行了。

总导演以及上美影的监制、制片组和老艺术家们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在制作、美术、音乐上为他们打辅助、保驾护航。

我印象特别深,常光希(笔者注:代表作《没头脑和不高兴》《宝莲灯》等)等老师们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最后总会强调,作品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内容,所以他们提出的想法只是一些建议,最终怎么融合到动画作品里,一定要请导演自己来思考。

至于招募和挖掘,其实上美影这些年来,一直在跟业内的人保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