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种类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莫言蛙全书浅析
相信提起莫言,大家脑海中立即闪现出《红高粱》画面,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女主人公九儿勇敢抗日、英勇牺牲的故事深入人心。
本书正文穿插了四封书信,后续一部九幕话剧,创作新颖独特,使内容更具有张力,让人耳目一新。由作者蝌蚪的姑姑万心——一名普通的基层妇科医生的个人史,向读者展现了近60年来中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历程。
“蛙”谐音——娃、娲、哇!“蛙”作为一种图腾,展现着原始生命的奥秘,是多子的象征;娃代表孩子;女娲造人,繁衍后代,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青蛙的叫声和婴儿的哭声相似。赋予深意的书名,就很明了了,姑姑一生与生命体打交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曾经接生多名婴儿,是高密东北乡家喻户晓的妇婴之友,神圣的“送子娘娘”;计划生育政策下达后,坚决执行任务,雷厉风行又六亲不认,引流了多个生灵,是大伙憎恶的“杀人狂魔”;无儿女的晚年反思,释放出压抑多年人性心底的善良与慈悲,一直生活在忏悔恐惧中。
姑姑从绝望的初恋自杀未遂中走出来,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被称为执拗的“红色木头”,我对她铁面无私的执行力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女人,心痛又唏嘘不已:张拳生育了三个女儿的老婆,怀五个月身孕在江中潜水与姑姑周旋,终因体力透支而一尸两命;蝌蚪的先妻王仁美,敌不过姑姑殃及无辜邻居的强硬手段,大出血死于引产床上;家中独子陈鼻的侏儒妻子王胆,和姑姑斗智斗勇,在围追堵截逃跑的河中早产小女儿陈眉而亡……
悲剧的发生让我心情沉重而复杂,姑姑是当年无数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她是国家机器革命的螺丝钉,坚硬又冰冷。即使被打、被骂、被伤,也没有停止工作的脚步。她一只手托起生命,另一只手沾满了鲜血,从原则上讲,她执行国策没错吧;那么国家政策有错吗?物资匮乏、供不应求,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没错吧;百姓有错吗?他们不过是追求根本的生育权和生存权。这种矛盾是时代大环境造就的,只能说人们思想没开化,守法需要一个慢慢的接受过程,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与传统观念的较量是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文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的叙述者,也是目睹故事的亲历者,是个典型的迂腐懦弱的乡村知识分子,为了追名逐利,对姑姑言听计从,成为把先妻推上断头台的帮凶。
而命运捉弄人,娶来姑姑的爱徒小狮子续弦,却不孕不育。求子心切的小狮子听从了蝌蚪同学袁腮的怂恿,去他挂羊头卖狗肉的牛蛙基地找代孕,有幸由面貌全毁的陈眉产下男婴。此时再次暴露了“我”这个知识分子优柔寡断的劣根性,满口道德伦理,潜意识里却有着很深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当他的发小李手安慰鼓励他,为他打开的心牢时,他就顺水推舟释然接受老来得子的幸事。
文中有着生意头脑的混血儿陈鼻,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万元户,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让不具备生育条件的袖珍老婆超生而命丧黄泉,从此一蹶不振而弄得家破人亡;坑蒙拐骗陈眉的袁腮,请姑姑帮忙给陈眉接生,姑姑配合上演偷梁换柱的把戏,证明婴儿为50多岁的小狮子所生;后起之秀的秦河与低调寡言的郝大手,都是泥塑艺术家,一个终身未娶追随护佑,一个为姑姑捏泥娃娃,帮她还愿赎罪不离不弃……
这些角色都围着中心人物姑姑塑造的,是莫言把现实姑姑赋予他的“骨”,加入自己文学创作的“肉”,将民间故事与历史和当代的背景相结合,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出来,使人物更生动丰满。简单而质朴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的力量,莫老以笔为镜,揭露了充斥在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敢写真写实贴近生活,是位有担当真诚的作家。
多年来我耳闻目睹了身边亲朋好友,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生育观念作祟,为了超生、多生、偷生,拆房揭瓦、东躲西藏,付出巨大的代价生活在水生火热中。也许现在那些生“黑孩子”的家庭以及“黑孩子”,从那个时代到这个时代,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努力的活着。现在国家放宽三胎政策了,很多人二胎都不愿意生,有的甚至丁克。没有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精力,若要降低生活标准和孩子的教育质量,大多夫妻是不会考虑的。而且现在人们在思索生育问题,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恐怕是“养儿啃老”,所以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淡漠,父母们开始考虑怎么过好自己的下半生,对子女生男生女的要求也不那么强烈了。
读罢小说,内心五味杂谈,现实的残酷与荒诞,扭曲了人性和灵魂,这些众多的生命悲剧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强烈欲求,以及对生命历程的由衷敬仰。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让每一个女性都能为自己的生育做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太阳下出生,这是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