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77个小蝌蚪,成就天下第一碑,禹王碑为何

发布时间:2025/1/17 11:41:41   
我们知道,最早出现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主要以图案的形式来表达字义,写起来非常复杂,认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时的字不是写出来的,是画出来的。对于传说中文字的发明者仓颉,我们是很敬佩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画家,也有道理。在中国文化史上,碑文化是独树一帜的,用于记载国家祭祀等大事或帝王的丰功伟绩。有了碑,便需要文字。以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据来看,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夏朝,因而上古时期的大多数碑文,是一种像蝌蚪一样的篆书,称为夏篆。目前已知的中国第一碑——禹王碑,上面就有77个蝌蚪文字。禹王碑原刻于南岳衡山,两晋之前无文字记载。自西晋和南北朝开始,在《湘中记》、《吴越春秋》、《水经注》、《南岳记》、《游宦纪闻》、《舆地纪胜》、《粹机录》等古籍开始出现文献记载。至唐朝,在韩愈、刘禹锡等人的诗作中出现,禹王碑方为人知。这一点,也是后世对于这天下第一碑的真实性存疑的争议焦点。之前的记载,仅限于他人文字,无人真实见过此碑,自然也不知道碑上写了些什么。南宋时,才被人发现于衡山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碑文开始被人临摹拓片,那77个蝌蚪也开始在世间游动起来。称为天下第一碑,并不是体积大或书法出众,而是指碑文的主人身份以及很少见于碑文的谁也不认识的蝌蚪文字。大禹是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又是在国家出现之前的最后一位经禅让得位的部落联盟首领;而且在目前已发掘的碑刻中,历史最悠久的是“秦泰山刻石”,与大禹所处的时期相差了近年,因此称为天下第一碑并不过分。从唐代至今,无数方家试图解读这77个蝌蚪碑文,均因无对比文字而众说纷纭。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号称明代三才子之首,是率先破译禹碑第一人,他翻译后的碑文如下: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但是,在杨慎那个时代,还没有考古一说,自然也不知道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从字的形状、结构来看,这些蝌蚪文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最关键的是,这77个蝌蚪文,结构异常美观,感觉像是同一时期故意创作出来的一样。而事实上,文字的发展是不断进化和改进的,从繁到简,很少会出现几十个不同的文字外形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后世对于禹王碑的最大争议,不在于这块碑到底有没有,而是位于南岳衡山的这块碑到底真不真。由于杨慎是第一个对碑文进行解读的人,因此他便成为伪造禹王碑最大的嫌疑人。指责他的人中,便有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甲骨文专家郭沫若先生。反对者则认为,造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时期,弄不好就会贻笑大方,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一个例子。杨慎是明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没有必要拿自己的声望来冒险。至于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得而知。禹王碑为何现身南岳,也查无实据。依据传说,大禹治水时遇到困难,舜帝便告诉他说,黄帝曾经把一部治水宝书藏在衡山上,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却无人知道,因此大禹才到这里来寻宝,后来也终于找到了。治水成功后,当地人便立碑纪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