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生活环境 >> 品质教育青蛙是益虫专车直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蛙声时时脆响在童年的梦境里。钓青蛙是小时候必做的一项功课,青蛙也不时成为那个贫穷年代打牙祭的绝佳菜品;长大成家后仍不免做一盘青蛙烧毛豆子,咂一口鲜嫩的滋味,回味一下依稀的童年。
那年女儿上了幼儿园,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不能吃青蛙!”女儿神情严肃地说。
“这不是田间的青蛙,是饲养专门供人吃的。”我解释道。
“老师说,青蛙是益虫,不能吃!”女儿的小脸少有的庄重。
就因为幼儿园老师的一句“青蛙是益虫”,从此青蛙再没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每个上过幼儿园的人,记忆中也许还留存着许多关于小青蛙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青蛙——害虫的天敌,青蛙——庄稼的守护神等等。“青蛙是益虫”就这样在一个个看似幼稚的故事流变中,在孩子的心田上种下了一颗颗“善”的种子。
有人说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一张白纸,你泼洒什么颜色,他看到的就是什么颜色;也有人说,孩子的心田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你撒下什么种子,它就结出什么果实。学校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描绘世界,就是在孩子心田上播撒种子,让孩子认识世界的多彩、让孩子开出“善”的花朵。
“青蛙是益虫”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女儿玩过了童年、走过了少年,跨入了青年,相信会伴随她一生。我真心感谢当年的幼儿园老师,用一则简单的童话故事,在我女儿心田上植入了一颗“善”的种子,这颗种子逐渐发芽、生长,成为女儿人生路上向美向善的原动力。
什么叫教育无痕?这就是“润物无声”!当你在教育别人时,没有明确的功利性,不带任何的强制性,不追求任何的形式,任其如涓涓细流悄没生息缓缓流趟。
反观如今的一些教育,比如国学教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教学”俨然是一句时髦语,谁不喊几声就是没文化,谁不搞一下就是落伍。一谈国学教学,就是朗诵《三字经》《弟子规》,整排整排的学生站着,朗诵兼表演,场面好不震撼。甚至背诵个唐诗宋词也要好一番折腾。穿着不伦不类的汉服,装腔作势的摆着ps,拿腔拿调地读着所谓的“国学”,似乎只有模仿古人,还原古人的生活形式,才能学习国学,才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形式,只是给学生带来了一点新鲜感,并没有让学生领略其间精髓;刻意地造势,曲解了国学,误导了学生:原来国学就是一场华丽的作秀啊。不知这样的国学教学,意义到底在哪里?
国学教学,如果是为了追求学习的形式,那这样的国学不学也罢,毕竟我们无法穿越,也无须穿越。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优秀的文化都是在毁灭传承创新中获得永生,刻意追求形式的教学,是无法深深植入学生心田的。
“知”是为“懂”,更为“用”。“青蛙是益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中善良品性最为通俗的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