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生活环境 >> 为什么会有熟悉的陌生人答案就在库里肖夫
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奇怪事,明明是刚认识的新朋友,过去绝对的八竿子挨不上边,但就是觉得跟他(她)熟,还是特别特别熟那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这是为什么?告诉你,花点时间仔细回想,你就一定能从他(她)身上找到某种特质,跟你原本知晓的某个人吻合,也许是长相、也许是性格、也许是喜好、甚至也许是一个眼神或者姓名中某个字……总之,他(她)给你的熟悉感,一定有来源。
如果非要宿命论,说是转世的缘分再续,没问题,许公子,祝福你跟你的白娘子早日终成眷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言归正传,为什么会发生这奇怪事呢?这其实跟「库里肖夫效应」有关,它是指人们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到眼前的相似事物,并产生相同的认知和情感。
「库里肖夫效应」最早是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发现的一种电影现象。
当时,他拍摄了一组几乎静止、没有任何表情的人物面部特写,然后与3个不同的片断连接:第一个片段是一盘汤放在桌上;第二个片段是一具女尸躺在棺材里;第三个片段是一个小女孩正在玩弄玩具狗熊。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将这3种不同组合放映给不知情的观众观赏时,惊人的事发生了,观众们通通表示:演员表演得太好了,当他看着眼前的汤时,他悲伤得马上会掉下眼泪,有人甚至说已经看到了眼泪;当他看女尸时,他的表情很惊恐,眉头也锁得很紧;而当他看见女孩玩耍时,他的表情非常轻松,笑容也十分爽朗。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是同一组没有任何表情的人物面部特写,却被观众们观赏出极大的不同?因为观众将自己对待静止物体、阴森女尸、玩耍孩童的情感投射到了影片中,从而产生联想。
换句话说,观影者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心理投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库里肖夫效应」也常常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最著名的就是可口可乐的故事。
你不知道吧?广受大众喜爱的“可口可乐”就曾经因为「库里肖夫效应」,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吃了个大亏。
怎么回事呢?
原因是它的名字,可爱的命名者将Coca-Cola直接音译为“蝌蝌啃蜡”。我去,眼前一瓶不知道什么玩意儿的、黑乎乎的、中药样的液体,脑袋里浮现同样黑乎乎、黏糊糊、密麻麻的蝌蚪,嘴里再“啃上一口蜡”,我的妈呀,就算现在我知道它的真实口感,也对这个名字表示佩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再说个职场中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第一份工作的老板是个北京人,温文尔雅、对每一个员工都礼貌和蔼。后来朋友去了一家新公司,老板也是跟前公司老板年龄相仿的北京人,所以初接触时朋友还常会认为新老板也温和儒雅,但可惜这位新老板性情火爆。
你知道塔诺牌吗?懂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它应用的就是「库里肖夫效应」,牌面上的图案本身其实并没有特殊意义,而是看图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牌面的图案中,通过心理学家一层层的引导,最终展现出自己内心的世界。
《墨菲定律》之「库里肖夫效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