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叫“小蝌蚪不想找妈妈了”的短视频突然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个热搜到底因何而热,有点儿让人莫名其妙。因为从留言评论来看,好多人竟然没看懂。不过,不管你到底有没有看懂,从收割流量来说,这个话题赢得绝对漂亮。所以,这不妨当作一个典型案例来观察和分析,“韭菜”是怎样被成功收割的。这个短短29秒的视频,发布者还加了个标题“每一下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大约是在暗示大家阅读后的感受。果然,不少人看着这古怪的情节,感叹“真的每一步都是我没想到的”。有的认为不过是一个游戏的广告,也有的认为是推销珍珠奶茶,还有人直接要求课代表出来解释一下。而且无论看懂看不懂,情绪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表示“笑死了”,有的则认为被“恶心到了”,引起不适。而对发布者而言,大概“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发布不到半天工夫,观看量超过了万,点赞8万多。就连下边设置的投票“你见过真蝌蚪吗”,很快就有3万多人参加。仅从数据来看,相当成功,相当完美。那“韭菜”是如何被套路的呢?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主要是看话题设置和“洗脑”的水平。话题设置得好,能让人明知是火坑还会奋不顾身地往里跳。想收割流量,首先得找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题材。比如,四大名著的改编,天然就带巨量的热度。类似这样的做法虽有点儿像“碰瓷”,但整体评估,成功率极高,具体操作起来没那么复杂,甚至连“洗脑”的步骤都可以直接省略。如此以来,“小蝌蚪找妈妈”被选中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这个题材知晓度超高,几乎人人熟悉。《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至今仍然是小学教材的重点学习篇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年还制作出品过一部同名优秀的水墨动画电影,不夸张地说,很多人是听着这个故事,或者看着这个故事的动画片长大的,这里面沉淀着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如此一个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极高的题材和话题,吸引流量自然轻而易举。用某些营销号的话来说,一眼看去“遍地都是韭菜”。再使用一点儿话术,比如用“小蝌蚪不想找妈妈了”这样的叙述,还设置出一些悬念的感觉。即使你不那么感兴趣,可能不过是怀着“扫一眼又如何”的心情,但只要你来,人家的初步目的就已经成功实现了。其次,话题能制造出撕裂或者对立,有拉有踩,或粉或撕,热度才能迅速膨胀起来。其实这也正是某些“饭圈”很日常的操作手法。一个话题,分隔出立场对立的几个群体,让他们互相争执,互相敌视,互相谩骂,斗得越激烈越好,撕裂得越彻底越好,不同群体间唇枪舌剑,血雨腥风,还不断有增援者拍马赶来加入混战,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汹涌澎湃而来的,或是待收割的流量,或是正在被收割的“韭菜”。这种场景,早就让始作俑者笑得合不拢嘴。“小蝌蚪不想找妈妈了”通过故事的落差,很轻松就制造出一种对立的氛围。其实,里面除了有一群小蝌蚪、一只青蛙妈妈,还有一句“你是我们的妈妈吗”的问话,其他元素与《小蝌蚪找妈妈》都毫无关联。更让人“毁三观”的是,在这个小视频里,最后凶巴巴的青蛙妈妈随手递出一杯奶茶,眼看着奶茶是拿杯子顺手从池塘里舀起来的,那么,杯子里的那些黑点就有些深意了,到底是珍珠呢,还是小蝌蚪呢?难怪有些人说没看懂,感到“恶心”,至少一段时间内不愿意再喝珍珠奶茶了。与“小蝌蚪找妈妈”相比,二者之间,美与丑、善与恶、温情与粗暴,还有价值观的差异,对比鲜明。等大家明白过来,很快也就凉凉了。热度不是不可以蹭。说起来,这样的做法早已有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伦成功蹭到李白的热度就是其一。李白一首《赠汪伦》,让汪伦名声大噪,名垂千古。尤其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表达出道不尽的深情厚谊。实际上,两人此前并没太多的交情。汪伦只不过对李白慕名已久,冒昧修书一封相邀,欢迎李白前来赏桃花饮美酒。李白收信后还真去了。两人盘桓数日,宾主尽欢。于是,李白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汪伦蹭热度可谓巧妙,还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美谈佳话。话说回来,这些案例也应该给我们以足够的警醒。抓流量无可厚非,但不能不择手段,不计后果。那些名人名篇,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想办法蹭点儿流量,也是一条可以理解的捷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否则,反其道而行之,肆意践踏真善美,消解价值嘲弄理想,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去“导流”,一则不能长久,二则很可能引来反噬,不可不慎。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遇到这种情况,有“吃瓜”的心态足矣,千万不要轻易下场,以免被人家“割了一茬又一茬”。(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于国鹏报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