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力荐成功人士最爱的中华歇后语中华歇后语
-----精选段落-----
K
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里记载说,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自然会怪罪,无论找谁怎么祷告都没用。
为了求得心安,人们往往会认为只要讨好灶神,上天就不会知道自己做过的错事。
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因此古人认为,讨好灶神,认真祭灶是非常严肃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东晋道教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里写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天,轻微的也要少活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古籍《东厨司命灯仪》中也对灶神的职责形容说:
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kǎo
考生看榜文——都是先看自己,后看他人。
考试不用笔——口试。
kào
靠墙打狗——仗着一面子。
靠着米缸饿死——懒得出奇。
kē
坷垃缝里长青草——土里生土里长。科学家看手表——争分夺秒。蝌蚪变蛤蟆——要说尾巴。
蝌蚪好看——伟(尾)大。
蝌蚪聚会——尾巴多。
蝌蚪找妈妈——看谁都不像。磕头碰到蛋上——巧啦。
磕完头撤供——不留神。瞌睡碰着枕头——求之不得。
kě
可头做帽子——刚刚好。渴死鬼——与我(饿)无关。
kè
刻舟求剑——心眼太死。客房里吹喇叭——有名(鸣)堂。
客厅里挂驴皮——傻(啥)话(画)。
客栈臭虫——逢人就吃。课堂上打瞌睡——心不在焉。嗑瓜子嗑出个臭虫——啥人(仁)儿都有。
嗑开的瓜子儿——明摆的人(仁)儿。
kěn
啃瓜皮的——没好份儿。
啃过木瓜再吃沙梨——清心香甜可口。
kēnɡ
坑缸门口淌尿石——臭硬。
kōnɡ
空袋子——立不起来。
空肚罗汉——无心肝。
空壳核桃——没人(仁)。
空口说大话——无凭无据。
空手进衙门——非输不可。
空手走亲戚——无理(礼)。
空心大树——光图虚名。
空心萝卜耍外甥——哄人。
空蒸笼上锅——争(蒸)气。
空中的雁,水底的鱼——捞不着。
空中飞人翻跟头——玩的是本事。
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空中起楼——没有基础。
空中图案——天花。
空转的纺机——没花头。
kǒnɡ
孔夫子搬家——都是输(书)。
孔夫子搬家——净输(书)。
孔夫子背书箱——里边大有文章。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后行。
孔夫子穿西装——表里不一。
孔夫子的背包——书呆(袋)子。
孔夫的本行——吹鼓手。
孔夫子的弟子——都是闲(贤)人。
孔子小传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zōu)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qiè)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祈祷(dǎo):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zōu)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què)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xūn)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zī)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shè)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告诫(jiè):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晚辈)。儿子孟懿(yì)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不久,孔子的母亲去世了。按照礼仪,子女应将父母亲的灵柩灵柩(jiù):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合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就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曲阜城东,打听到父亲的墓地后,才遵照礼法恭恭敬敬地把父母合葬起来。
孔子学艺
孔子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凡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一定向人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孔子学习不仅仅要学会,还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力求更精细,更完美。。
他曾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很满意地说:“嗯,弹得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但孔子却并不满意,说:“调子我算是掌握了,但手法运用得还不娴(xián)熟。”过了几天,孔子已经弹得婉(wǎn)转流畅(chànɡ)了,但他仍不满意,对师襄说:“这支曲子的韵(yùn)味我还没领会,让我再练习几天吧!”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现在你弹奏得比较好了,可见你已经领会曲子的韵味了,咱们练习新曲子吧!”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心情来创造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接着又继续练习弹奏。
直到有一天,孔子跑到师襄面前,兴奋地说:“我已经能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人的形象了: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四面八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除了周文王,这个人还会是谁呢?”师襄听了十分佩服,站起来行礼说:“哎呀,您真聪明!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告诉我曲名叫《文王操》!”孔子是多么善于学习啊!
孔子任相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地位也很低。长大之后,他先在鲁国贵族季孙氏家里当管理仓库的官吏,掌管钱粮分毫不差;后来又做过管理牛羊的小官,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牲畜日渐增多。这些都是贵族不愿做的“鄙事”,但孔子却把牛羊管理得肥壮,账目算得一清二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此后鲁国多次发生内乱,孔子因此一直未被重用,只是断断续续地做了些不大不小的官。鲁国的政局稍(shāo)稍稳定之后,51岁的孔子被国君任命为中都县县长。在任期间。他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短短一年时间内,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孔子因为政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司空和司寇(kòu),55岁时,国君让他代理宰相。
孔子听到这个喜讯后满脸喜色,他的几个学生对他说:“人们常说君子在大祸临头时面无惧色,福运降临时也不会面露喜色,您为什么一听到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就这样喜形于色呢?”孔子说:“不是还有‘自得其乐’这句话吗?”
上任以后,孔子大刀阔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地进行改革,推行礼制教化,他把扰乱国家统治秩序的贵族给处决了,在百姓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为了加强王权,他开始削弱三桓的势力,使鲁国渐渐的强盛起来。
齐国君臣看到这种形势,感到处境很危险,因为齐、鲁两国是邻邦,鲁国强大兴盛起来,肯定会威胁齐国的安全,于是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国内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让她们身穿华丽优雅的衣服;又挑了一百二十匹骏马,配上耀眼的锦绣绸缎,一起送给鲁国国君,目的是使他们迷恋声色,怠(dài)于政事,进而疏远孔子。
鲁定公和贵族大臣果然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天天歌舞升平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也指粉饰太平。,吃喝玩乐,国事朝政都抛(pāo)到了九霄(xiāo)云外九霄云外:形容无限高远的地方。。孔子想劝谏(jiàn)国君,但国君躲在宫里不肯见他。孔子心知振兴鲁国是没什么希望了,便带着弟子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走上了求让行道的征途。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借此炫耀炫(xuàn)耀:夸耀。其“尊贤”。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踌(chóu)躇(chú)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其实孔子并未受到重用。孔子在卫国住了几个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wū)陷孔子是鲁国的奸细。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遇到麻烦,便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希望得到国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却是四处碰壁,还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非常乐观。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卫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去抓孔子师徒,孔子一行为了避祸走进一片旷(kuànɡ)野,无安身之地。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弟子们全都饿得无精打采,但孔子却照样不停地给他们讲学。
子路满脸怒气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会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和颜悦色和颜悦(yuè)色:神情和蔼,态度温和。地开导他:“君子和小人都会遭遇困窘困窘(jiǒnɡ):穷困。,但君子在穷困时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小人面对穷困就会无所作为了。”
孔子看到子贡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便问他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当然是了,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孔子笑笑说:“你这就说错了。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并且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改正。”
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着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
孔子先叫过来子路,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不然我们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路毫不隐讳隐讳(huì):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地说:“我认为我们不够仁德,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不重用我们;我们的智谋也很低,以致于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孔子反问他:“真是这样的道理吗?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会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又怎么会被剖(pōu)心呢?”
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又问子贡:“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子贡想了一想说:“先生您的学说博大精深,但正是因为它太精深了,反而使各国都不采纳采纳(nà):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您的学说,您为什么不降低一点要求使国君都乐于采纳它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工匠虽然手艺高超,但他制造出来的器具却未必能使人人都满意;好的书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君子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用法度规范国家,用道德统治百姓,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君王所采纳。现在你不想着如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完善我们的学说,而是一门心思去迎合当权者的需要,这种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又把这个问题向颜回说了一遍。颜回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地对孔子说:“先生,您的学说伟大极了,因此普通人理解不了,但不被理解、不被采纳又算得了什么?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不迎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不懈坚持不懈(xiè):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地推行它,总有一天贤明的君主会运用它治理国家,实现我们的主张。”
孔子很受感动地说:“有道理。如果你是个统治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为你服务!”
后来孔子派子贡面见楚王求救。楚王派兵去接孔子,孔子师徒才摆脱了困境。
孔子又先后到了楚国、卫国,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历生活。虽然游访各国,备尝艰辛,一事无成,但孔子仍壮心不已。
孔子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