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那个年代的乡下,八零九零后不知道的农村
中国的农村在变、中国的农村在巨变,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现在的农村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众人面前,不得不感叹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
对于我们80后90后在农村出生的孩子,已经直接看到了农村的繁荣,对于过去那个年代的农村我们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样!但我们很感兴趣,我们也只有通过老一代人的讲述去还原那个年代的乡下、我们不知道的农村模样!
近几天有幸认识了一位57岁的农民大叔,虽然他只有小学的文化,但我跟他很聊得来,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也是不甘于平凡的众人中的一个!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写出来,愿意跟大家分享,经过这几天的磨合,我们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谈心、探讨三农问题的朋友!
也许,我们这个年代的农村人对于“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这样的概念,可能有所耳闻,但我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老农是一名保安,他晚上没事的时候会写点东西给我,以下是他写的《那个年代的乡下》,我们一起来欣赏!
那个年代的乡下,儿时记忆中的农村
文:57岁大叔
本人出身于农村农民家庭,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集体化劳动、记工分、论人劳各半分配参加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两面红旗时代。耳闻目睹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亲身阅历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成为改革开放的农民工大军队伍一员,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体验到了两个时代的农村,两个不一样的农村,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发展!
同时也体验到了两个时代,不同制度,不同的人心。不同体制,不同的发展。不同教育,不同的思想。国家发展,人民富裕,举世瞩目。
在那个年代,医生和教师是人们最尊崇的职业,当然也会引以为荣,医生学习白求恩精神,劳动学习铁人王进喜。农村和城市、工人和农民、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官员资本家商人,三大阶层人群的变化,产生了穷人和富人、官民分化、贫富分化、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分化,学生崇拜明星,商人崇拜官人,穷人仇恨富人,富人看不起穷人。
全国各地农业学大寨,开山引水、填沟造田、筑水库、开水渠、修水平梯田。全国各地农村学大寨精神,建成了世界闻名的河南《红旗渠》、北京《十三陵水库》、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全国农业学习大寨的精神,学习陈永贵、王进喜精神。全中国涌现了千千万万个劳动模范,为新中国农业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那个年代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全国各地争先恐后,虽国贫民穷,但那种精神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农村农业奠定了土地改良基础。今天全国很多农业耕地面积,都是那个年代开垦造出来的。那个年代人崇尚无私奉献精神,没有私有制,全国85%良田都是那个时代集体力量改造出来的。
本人家乡的良田、水浇地都是农业学大寨改造出来的。有一条山洪沟,一条长龙荒山梁。那个年代没有机器全靠双手,人工把长龙山梁开挖一道口把洪水截流引向山梁另一边。将山梁降低二十米造出来了百亩水平田,又填平了几百米的山洪沟,造出来了百余亩良田。特别是山洪沟土地长的玉米棒特别大,每株两包。种小麦旱捞保收,别的地方施二十斤肥料,那个山洪沟施5斤肥,不用施肥都比其他地方施二十斤肥的产量高。
到了土地承包分划的时候抢着要那条沟里地,狡猾的人都分到了那条山洪沟土地。可是集体化时候,每年生产队要加固洪水沟截流洪水堤坝,堤坝上种满了槐树,由于集体时候每年加固山洪沟截流堤坝,并且堤坝上大槐树保护无人敢砍伐。造田成功十多年山洪沟没有一次受到洪水猛兽灾害,只有年年高产。
到了一九七九年,中国大地改革春风吹遍东西南北。土地分片承包后,山洪沟高产田,头一年堤坝大树砍完了,防洪堤坝也让人抢占开挖种了农作物,第二年洪水泥石填满了排洪沟,达到基本与防洪坝顶相平,无负责人组织,也无人参加清理。第三年洪水泛滥,防洪坝决口,一百多亩高产良田全部毁灭,至今四十年,有的长杂草,有的种树,还是那个狼迹。因为筑坝花工花钱,无人出钱投工。那片高产田变成了这样,就是土地分片的负面结果。
那个年代农村是红旗招展,到处听到人喊马嘶鸡鸣,到处听到歌声叫喊声,还有农村劳动众人口号声。那个时候神啊鬼啊都没有,神上天鬼入狱,中国大地人间没有神鬼位置了,走到什么地方没有恐怖的感觉,安全感不言而喻。
那个年代农村人有口粮,只要出生就可以按照一口人去生产队分到粮食。还记得那个时候有个可笑的故事:那年老农是12岁,随父亲耕地去牵牛,那头牛是我从小放大的,牛到了两岁就要服役劳动,开始半年训练牛耕田,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熟悉的人牵着,一个人扶犁。训练两个月牛就知道劳动,一个人就可以耕地播种。
那头牛很厉害,开始训练耕地不听话,大人也抓不住。那年我虽12岁,但牛是从小养大对它很有感情!无论牛跑多远,只要听见草根声音就跑过来了。那头牛是牦牛、黄牛杂交的,训练牛别人没有办法,但唯独很听我这个小孩的话,生产队给俺每天记8分,大人男的一天10分,女的8分。俺和父亲训练牛耕地二个月,看到了农民耕地劳动辛苦和经验,同时也看到了生产队分配原则。
有一天,生产队在山里田间分土豆,论人口分,一人一百斤。邻居家昨天晚上出生了一个小孩,很多人还不知道,分土豆时俺给副队长说,邻居家昨晚上生了一个小男孩分不分?算不算一口人?大家都说:应该分,队长说当然应该分,他们家又分得一百斤。从今开始他们家原来6口人就变成7口人分配粮食。
说实话,那个年代家乡真的很热闹,关于风景俺的文化水平所致不知道该如何去描写,参天大树,鸟语花香?每棵大树上都有鹊雀窝,到处听到鹊雀叫声就像现代明星歌声。门前小溪清澈见底,水中的娃娃鱼、青蛙、小蝌蚪,就是小孩子们捕捉玩弄的乐园。每家都有几十只水鸭,成群的水鸭,在溪里飞来走去寻找食物。河里阳小蝌蚪,小蛙,蚯蚓就是鸭子美食,家里基本不用给吃的。早上开鸭窝门赶到河里,晚上自己回来。鸭肉鸭蛋丰富了每家生活,也是农民换点火柴煤油食盐的经济收入。
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几头牛,几头猪,牛是为生产队养挣工分的。猪,鸡,鸭,是个人的私有产品。人们食用饮水还是每天早上去小溪河里去挑,早上的水仍然是那么清澈见底,水质像现在的矿泉水一样甘甜。没人管环保,农村都是烧柴火做饭,田间烧秸秆杂草。每天早晚做饭时候,炊烟袅袅升起,站在高处看到,村子就像盖了一层白纱一样美丽。那个时候没有相机拍照,只有回忆,只有现在在旅游景点看到那个美景。
到此结束!
老叔还是没有结尾,但他说这次是写的上篇,还有个下篇没有完成,文章可能有些语句不是很通顺,也经过了一些整理,但足以看到一位有内涵、有思想、有见解的农村农民,谢谢老叔对那个年代的分享!
资深老农对大棚蔬菜发展的再思考……
一位52岁小学毕业的农民,对“三农”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