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全民鸡娃战一触即发,中国家长如何才能鸡
“鸡了这么多年,我家的小青蛙总算长成人工牛了,还是英奥混血的。不过还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亲操心就能自鸡,五岁考K六岁考P,原版娃就是不一样。”
这段农场日记,哦不,是一位海淀妈妈的“凡尔赛”发言,真是让人听了一脸懵。“鸡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是这群中产阶级家长新兴的教育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最终步入上流社会,是每个“鸡娃”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实现路径。
01.“鸡娃”是什么?
所谓鸡娃,就是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鸡”作为动词,挪用了“鸡血疗法”的典故,生动地形容出某些家长育儿的疯狂程度,这种生动还包括以下这些只有资深鸡妈、鸡爸们才懂的暗号。
从“鸡”说起,鸡娃教育可以分成荤鸡和素鸡两大类,前者重应试,后者重才艺。现实的家庭中,荤素搭配很常见,但应试的荤鸡依旧是主流。
培养荤鸡的过程中,娃的能力需要根据英语、奥数的成绩进行量化。每个鸡娃家长,都期待自家的青蛙或小蝌蚪长成奥数能力突出的“奥牛”,英语能力突出的“英牛”,甚至“英奥混血牛”。
文章开头提到的令人一脸懵的“考K”和“考P”,就是英语能力突出的一种体现。
年以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MSE),当时中国报考人数还不足2万人。但近四年来,它已经成为鸡娃的必经之路,年报考人数涨至30万余人,北京、上海考位一位难求,家长们不得不跨省报考,MSE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难报名的考试”。
除了令人费解的“K”和“P”,鸡娃爸妈们的日常对话也是让人听了一头雾水:
你给孩子报红思班了吗?
我家去了优才小优,是不是可以拼下集训队?
创新A+差不多可以报名了,大家准备一下。
.......
一脸懵的小编,去问了度娘才知道:
红思,是指学而思的网课;白思,是指学而思的线下课;
集训队是奥数最高的班型,1队、A队才是顶流,此外的都算是预备;
创新A+、高思创实1、优才小优、朴新A班,是各机构里除了集训队,门槛最高的班型,得通过考试。
……
一对比实在忍不住感叹:我的童年生活和做条咸鱼有什么分别?!
02.全力以赴地“鸡”,到底为了什么?
培养孩子成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非常优秀的牛娃,最终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入名校。在鸡娃最疯狂的海淀,所有家长都削尖了脑袋,“海淀妈”甚至成了疯狂鸡娃的爸妈们的代名词,他们所做一切只为了孩子能挤进海淀区的六所公立中学。
这六所中学分别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也被俗称为“海淀六小强”,它们承包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额,在人大附中,清北录取率甚至可以超过20%。
然而,想走正常派位程序进入六小强,难度不亚于上清北。年,人大附中面向海淀全区以登记入学的方式仅招收80人,同年,海淀区的小学毕业生约为2.7万人。
多校划片的政策下,购买学区房已经无法确保录取心仪名校,而登记入学的概率无异于京牌摇号。因此,只有“鸡”出牛娃,才有机会通过点招、直升、早培或早早培的方式上岸。
海淀六小强的故事并非个例,类似的事情正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发生。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
把北京换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强换成该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学、名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鸡娃也成了许多家长不得不做的选择。
但其实,能够顺利上岸的牛娃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鸡娃家庭依然处在“父母‘鸡’得很辛苦,孩子学得很吃力”的困境中。这个困境很难破解,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不“鸡”,就连岸边都看不到。
普通牛娃其实比普通普娃更容易为梦想窒息,他们更自信,而且爹妈努把力,再颠颠脚尖就能够到星辰。
在网上看到个例子,有个普通牛娃没怎么使劲,就考进了奥数集训队(预备班),爹妈见状,就没特别上心。到了集训队才发现牛娃云集,这个娃的水平一下子就拉到了平均值,娃自己没跟上、爹妈也没跟上,没多久,就从集训队退下来了。
从云端回到人间,孩子很受挫,爹妈的心态一秒就崩了。
为了重新「杀」回集训队,老母亲直接辞职开始陪读,转站各大机构、加入各个奥数顶流小群......在海淀妈妈们看来,这才是对待普通牛娃该有的态度。毕竟,普牛娃不算真牛,妈牛才有希望。
牛爸牛妈们每天都泡在题海、孟母群里,收集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升学第一手资料:几千道真题、奥数名师、大语文名师、抢PET名额秘诀、最受六小强欢迎的简历.......这些信息,他们每天都在过筛中。
听过最狠的一个例子,有个海淀普娃妈妈,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将语数外,校内、校外的知识点,全部自学了一遍。然后根据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定制了一套全新的学习「打法」!
细致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都知道,从小学英语,老师就教我们用场景记忆法。这位妈妈在家里,自制了上百张单词卡片、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了电器、生活用品、厨房用品等等场景。在家里,孩子能看见的地方,所有大小物件上都贴上了单词卡。
为了时时更新单词,她「无所不用其极」。做PET的测试时,她发现孩子没区分清楚Shorts(外穿的短裤)和Briefs(内裤)。于是在孩子衣柜里,直接设立了一个夏天衣柜(哪怕天气还是冬天)。她拿一个收纳盒放上短裤,盒盖上标着大大的Shorts;再在另一个收纳盒里放在内裤,盒盖写着Briefs。将两个盒子并列放在一起,孩子每天打开衣柜,就能看见这两个单词。这种每天强语境、强输入的教学,孩子想忘记都难。
用她的话来说,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种」进孩子脑子里,不仅要通过刷题等刻意训练,让孩子提笔会做;此外,还得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夸张地说,在提升自家孩子成绩上,她比所有机构都猛,秒杀所有名师。孩子才小学阶段,她找到的各种资源(真题、名师视频)和学习笔记,已「塞满」网盘.....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式没有成效,但大人们有没有听过孩子的声音呢?
“鸡娃热”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折射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在教育逐渐内卷化的今天,家长过度操心孩子的前程,担心自家孩子会生活在其他牛娃们的光环笼罩之下,于是滋生出不甘,使劲给孩子加压,希望孩子能通过“精英教育”获得成功的人生。
但是,孩子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以高学历来衡量,更不能以高强度压榨孩子潜能的方式来实现。这无疑是对孩子天性和潜能的禁锢,严重点甚至会导致孩子慢慢堕入抑郁的深渊。也许很多家长的确为孩子们“鸡”到了名牌大学的敲门砖,“鸡”到了许多优质人脉,“鸡”到了一身文武双全的本领,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孩子过来的,看到这种现状,真的很难忍住不问一句:孩子,你如此优秀,可你开心吗?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鸡过程,佛结果”,他们也许知道自己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出人头地,只是不想自己输给身边的大人,不想自己被孤立于“鸡娃流”之外。那么我们为何不想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自鸡”呢?
03.少儿编程对“鸡娃”的意义
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会发现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常常是在扮演导演的角色,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剧本去演。久而久之,不仅是孩子,家长也会越来越疲惫,因为尽管自己尽心尽力地付出,也不一定能让孩子的成就如预期那样闪光。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孩子变成自己的导演,演绎自己的精彩呢?
少儿编程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发挥这样的作用,因为它作为一种锻炼逻辑思维非常实用的技能,不仅是孩子个人兴趣项的开发,也是对体制教学很好的补足。
在孩子学龄前后的阶段,是每个孩子形成个人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一种工具,能够让他们发散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开放性想法,而编程恰好是这种完美的工具。编程融合了孩子们在体制内学习到的数学、音乐、绘画等知识,并教会他们控制屏幕、音响、色彩的能力,让孩子拥有用来创造自我世界的工具和素材。
我们之前采访过很多参加过NCT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或蓝桥杯创意编程大赛的孩子们,我了解到儿童在开发计算机思维和探索计算机科学的同时,还能获得跨越式成长和良好的学习体验。
在技术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时代,孩子们不仅是程序的使用者,更是程序的创造者,他们可以利用编程创造出精美又好玩的游戏,供他人使用的同时,对自己不管是编程能力还是获得成就后的满足感,都是一种很好的提升。
作为一直致力于少儿编程教育行业持续发展的我们,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社会和情感需求为他们专门设计课程、考试内容以及竞赛活动。
NCT全国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就是这样一个从编程认知、逻辑思维的提升、综合学科的掌握、获得自信心理等多方面满足孩子需求的考试。
NCT全国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基于清华大学领衔研制的《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标准推出,是国内首个连续两年考试平台、考试方案、真题试卷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标准符合性认证的等考项目,被誉为是国内专业性和规范程度最高的青少年编程测评平台,考试科目包含图形化编程(1-3级,Kitten/Scratch工具),Python编程(1-4级)。
报名启动
NCT4月线上考在3月8日启动正式报名,
有意愿报考的家长及考生,可复制下方链接用浏览器打开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