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蛤蟆”
文/石贤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西北农村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此外,对土壤、管理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的高粱、地瓜也有一定面积的种植。因受生产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粮食产量较低,平日里人们的主食以粗粮为主,白面馒头、包子、饺子之类很少见。
天天吃粗粮,口感差难消化,尤其是高粱、地瓜面做的饼子、窝头,经常吃容易烧心便秘;冬天里顿顿吃煮地瓜还易泛酸水。
“穷则思变”,人们变着法地将同一食物做出多种花样。漏“蛤蟆”就是一种粗粮细做的方式。
霜降前后,玉米收获入仓,萌芽出土的小麦为大地增添了新绿。此时,正是收获地瓜的好时节。傍晚时分,大人孩子车推筐背,将生产队分给的地瓜运回家中。晚饭后,借着月光或煤油灯光,挑选出没有疤痕、顺溜周正的地瓜放在一旁,择机入地瓜窖储存过冬;其余地瓜,一部分堆在屋内一角,供平时煮、烤或做粥使用,一部分则用简易手工切片机切片,天气晴好时用绳索提筐运到平房顶上晾晒。
晒好的地瓜干,可以煮熟食用,但口感太差;再就是磨成面粉做地瓜面饼子、窝头和漏“蛤蟆”了。
漏“蛤蟆”的做法是,将适量地瓜面粉放入面盆中,一点一点加水将其和成面团。为了使面筋道,可适量掺点黏性较大的榆树皮面。待面团和好后,一手持礤床子,另一手拽取适量面团在其上挤压滑动。瞬间,面团变成许多圆条状物纷纷坠落到热水沸腾的大锅里,随着开水翻滚,就好像成群的蛤蟆蝌蚪在追逐嬉戏——漏“蛤蟆”之名由此而来。其实啊,更确切地说,应该叫漏“蛤蟆蝌蚪”。煮熟后,用漏勺将其捞到凉水盆里冷却。之后,分盛于不同的饭碗里,观之,光亮美观;再浇上含有盐、醋的蒜泥,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能加点香油、麻汁、黄瓜丝之类就更好了。
漏“蛤蟆”一般在夏天制作食用,光滑顺口,入肚清爽,乃消除饥饿防暑降温之美味。
陵城区边临镇侯庄地瓜喜获丰收李会芹摄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使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连年丰收,实现了“吨粮田”甚至“吨半粮”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了养生,合理调剂膳食结构,玉米窝头、煮玉米、烤地瓜等受到追捧。
漫步田野,成片的地瓜很少见了,唯有边临镇的侯庄地瓜“一枝独秀”,连年种植、闻名遐迩、畅销各地。徜徉超市,红薯、紫薯、蜜薯等外来品种琳琅满目、惹人喜爱。遍观城乡餐桌,煮、烤地瓜常见,可漏“蛤蟆”已无踪影……
作者简介
石贤圣,男,汉族,年5月出生,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中共党员,农学学士,陵城区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德州东方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陵城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出版有《心曲》《陵城战“疫”》《追梦先锋》3部专著,曾任《陵城记忆》《德润陵城》等书籍特邀编审,百余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政协第十三届德州市委员会委员,中共德州市陵城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德州市首届文化之星,陵城区首批“百人计划”人才智库专家。曾获“山东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德州市优秀宣传干部”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壹点号石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