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繁衍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文化大发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典籍蕴藏,有众多经典传世,这些文化宝藏对整个人类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宝藏是如何历经千年的岁月而保存至今的呢?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兵灾、自然灾害、政府有计划毁书、外国盗抢等现象层出不穷,所以,众多文化宝藏能经历种种坎坷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文化大发现,让那些已经失传的文化重见天日。
一是汉武帝时期的“古文经书”大发现。秦朝时秦始皇为了控制思想,下令焚书,要求将民间藏书悉数焚毁,一些儒生便想方设法把一些经书藏了起来。等汉朝建国后,天下安定下来,这些被藏起来的经书逐渐被发现,并被朝廷收集起来。尤其是鲁恭王刘余欲毁孔子旧居建宫殿,而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众多儒家经典。这些经书都是用汉代以前的篆文书写的,被称为“古文经”,以这些“古文经”为基础,形成了“古文经学”派。
二是西晋汲冢竹书大发现。西晋咸宁五年(公元年,一说太康元年即公元年),汲郡人不准(读作否标)在盗掘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墓(魏襄王墓)时,从墓中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竹简,搬运时装了几十车。这些竹简全部是用“蝌蚪文”(即战国古文字)书写的,难以辨认。经过当时著名学者荀勖、束晳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编定为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包括《周易》、《竹书纪年》、《事名》、《图诗》、《穆天子传》等。
三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殷商文字,在清代晚期之前,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文字,出土的龟甲等一直是被当作药材“龙骨”卖到药店里药用的。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一次生病时从抓来的“龙骨”上发现一些特殊符号,经仔细研究,认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最终确认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由此,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轰动了整个社会,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学科甲骨学。甲骨文使得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使商朝的历史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
四是敦煌宝藏的大发现。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其内容涉及到佛经、道经、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方志、医书、历书等,范围极为广泛。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但遗憾的是这些宝卷并不被当时的中国政府重视,绝大多数都被外国人劫走,流散到世界各地,使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不过随着敦煌宝卷的被劫掠,敦煌的名字也响遍全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一一“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