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开始学起码?这个问题看似很浅显,自古以来学习书法不都是这样吗?以前的书法老师告诉我们,学书法就如学走路,一定是先学会走,才能学跑,不会走怎么能跑呢?这里的走既是我们说的楷书,这个跑呢,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书或者草书。似乎学书法必须从楷书学起就成了一条真理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未必。学书未必就要从楷书学起。我朋友的一家子,就很有典型意义。朋友的小孩参见了学校的书法课外班,授课老师教小孩子从隶书学起,朋友就咨询老师,为何不从楷书学起呢?授课老师就说:对于小孩子来说,楷书的用笔比较多变,复杂,学起来难度较高;而隶书笔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出效果、出成绩,小孩子容易培养信心和兴趣。果然在老师的悉心教授下,一个多学期就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小孩子得到了大人的表扬和鼓励,就更有劲了,给我朋友说他将来的梦想是要当个书法家,可把我朋友乐坏了。我朋友的太太业余时间喜欢画国画,而且喜欢的是工笔画,本人也是个十分细心的人。她之前就一直嫌弃自己的题字不好看,还说要练字,这次正好在小孩子的带动下,也要好好练练书法。于是她来咨询我,练什么字体比较好,我就拿起一本《中国传世书法》,打开之后跟她大概聊了会书法史,让她自己看看,看喜欢哪个书家的。她看了一会,看上了宋徽宗的“瘦金书”,宋徽宗的“瘦金书”到确实非常适合工笔画的题款,因为宋徽宗自己就是一个工笔画高手。既然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书”,我说那你就练练宋徽宗的《千字文》吧。他们家说来到还是很有意思的,朋友的父亲已经退休有年头了,在他小孙子的影响下也开始了学习书法。天天跟着一帮老头老太太们去市里的老年大学跟着老师也练起了书法。老爷子性格比较外向,一开始练楷书静不下来,学校老师就说那你就练练行书吧。老爷子练了一段也喜欢上了行书,直说:“这才符合我的个性”。我朋友的母亲过世比较早,现在在孩子的影响下,家里就剩他自己没有练书法了。我打趣问他:你什么时候开练啊?他说:看他们都在练,还真有点手痒了,回头我也连起来啊。通过他们一家的故事,给到我很大的启发,学习书法还真不一定非要从楷书练起。有时候,没有学会走,也可以先跑起来。学什么书体要因人而异学习书法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毛笔的掌控与运用,学过书法的都有经验,刚开始拿起笔来写的时候,手都会有点抖的,写出来的线条也跟一个个小蝌蚪一样可爱。这个时候,不论从何书体学起,都不容易。所以书法老师建议小朋友先从用笔比较简单的隶书学起,也是比较科学的。而我朋友的太太因为是练工笔画的,因此对于毛笔的掌控问题不是很大。而根据她的工笔画和个人兴趣的角度选择练“瘦金书”也没什么问题。成熟的楷书反而是最晚发展起来的书体很多人认为先学楷书才能再学行书或者其它书体,是因为先有了楷书,才有的行书和草书。其实书法的发展恰恰是和他们所想的正好相反,是先有了草书、行书然后才有的楷书。通过我们考古发掘的一些汉简,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了行书的萌芽了,到了东汉末年刘德升将行书创为独立的体势。而楷书是直到魏晋时期才由钟繇、王羲之两位大家创立定型。钟繇《宣示表》书体的自然发展始终是以实用性为主的,汉简书体里不仅有行书的成份,还有草书的成份。而汉简并不是书写者有目的的书法“创新”,而是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而产生的笔势连贯。而钟繇和王羲之是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更加地艺术化了文字。孙过庭虽然说过:“初学分布,务求平针”,但是并没有说学书必自楷书开始,隶书、篆书、行书、草书也有“平正”与“险绝”之区分。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对不同书体的敏感性与感悟力不同我们学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性格沉静的人喜欢写楷书,而性格外向型的,比较活泼的人喜欢写行草书。就像前面故事中说的我朋友的父亲,性格外向、豪爽,他就喜欢写行草书,你让他的性格来静静的写楷书,可能就没那么大的学书兴趣了。一个退休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事,学学书法,修心养性,对健康也很有帮助,这就足够了。所以喜欢写什么就去写什么,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书法家,我们明白这个目的就好了。就像现在在网上有很多争议的田英章老师,人家就喜欢写欧楷,写了一辈子还觉得不够。可能他的性格就是喜欢写楷书,就是喜欢这种风格的书体,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还有人说学书法要按照书法的发展线索来学,那就要先学甲骨文,再学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再学楷书了。这种说法都太偏颇,太不科学也不可行。虽然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深刻学习到书体演变的脉络,但是可惜的是“吾生而有涯,吾学而无涯”,现代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种追本溯源的方法也只能在理论上说一说,在实践中并不可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