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形状 >> 教师节专题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名教师
在庞大的教师群体中,有这样一批朝气蓬勃、博学多才的青年教师队伍,他们现在或曾经是一名“特岗教师”,至今默默地坚守在大山深处,用知识浇灌着渴望求知的山里娃。
年,樊香英从保定学院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报考特岗教师,并成功通过考试。3年服务期满,樊香英正式入编后,依然坚守在平山县杨家桥九里铺教学点,至今已有7年。
只有一名学生一名老师的学校开学了
9月1日,石家庄市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还不到7点20分,樊香英和唯一的学生崔建忠就先后脚走进学校校园,用一句调侃的话说就是“全校师生到齐了”,平山县杨家桥九里铺教学点正式开学了。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好!”虽然学校只有一个学生,樊老师还是很规范地按照课表上课下课。
平山县杨家桥九里铺教学点,地处平山县西北部山区,与山西为邻,偏远闭塞,距离平山县城余公里。现在九里铺村的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在校学生也从前几年的二十多人减少到目前的一人。
说是校园,实际上就是一栋二层小楼和一个小院子。小楼里只有一间屋子用作教室,还有一间是厨房,这是樊香英以前为学生们做饭的地方。最西侧的一间是她的办公室兼休息室。小院子里的影壁上挂着一个简易篮筐,西侧有一个单杠和一副双杠。
今年29岁的樊香英年从保定学院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报考特岗教师,并成功通过考试,3年服务期满后依然选择了留守,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冬天下雪比较早,我就穿得特别厚”
说起刚来九里铺教学的时候,樊香英脸上不时露出一丝丝笑意,“那时候,觉得困难很多。”
语言障碍是当时的困难之一,“学生们的山西口音特别重,我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孩子们喊我‘laosi(老师)’,也会提醒我hai(鞋)带儿开了。当时费了很大的劲儿教他们普通话。”樊香英说
在克服了交流的障碍后,环境气候的变化成了樊香英需要克服的另一个困难。“最不习惯的是这里天气特别冷,简直就是超级冷。我是个怕冷的人,刚来那两年冬天下雪比较早,我就穿得特别厚。”樊老师说。
樊香英刚来的时候,跟她一起奋战的还有另一名特岗教师、一名校长和一位代课老师。“我们4个人分担所有的课,只能开展复式教学。”说起复式教学,这是当初樊香英遇到的最大难点,“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年级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一般我是先给三年级上课,这时四年级学生可能在预习或者做练习题。我给三年级授课完毕布置好学习任务以后,再给四年级上课。”
樊香英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复式教学,结果第一节就上得很失败。“我当时给三年级上课超时了,所以四年级的学生提醒我说:“老师,你看时间不早了,我们班不讲课了吗?”这让樊香英羞愧难当,“后来我就拿自己做实验,放了学以后,我跟另一位老师在宿舍里把第二天要讲的课提前试讲一遍,自己把握时间。”
就这样,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樊香英已经能特别流畅地适应复式教学的课堂了。
“我希望自己在这里好好待下去”
樊香英家在平山县岗南镇,距离她所在的学校约60公里。
刚到九里铺的时候,回一趟位于岗南镇的家,对于樊香英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每天一班公交车通往县城,每个周六的7点从学校坐上车,10点10分才能到县城,11点多坐上回老家的车,13点估计能到家。“周末回家就好像出了一次差。”在家睡一晚上,第二天上午10点又得赶回学校。
这样来来回回折腾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就在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之前几个月,她结婚了!“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一个学生的叔叔,我俩熟了以后慢慢地就决定要在这里安家了,把根扎到这儿了。”
现在,樊香英的大儿子已经快4周岁了,在最初的那段时间,她也曾手忙脚乱,但婆家人对她很支持,让她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我比之前要更忙碌了,因为想要工作和生活兼顾的话,我得更努力。而且自己成为母亲,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那么我教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想法应该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我更应该努力。”
樊香英的心里也有过动摇,想过放弃,但最终促使她坚持下来的还是学生。“我的学生很懂事,学习很努力,我真的是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不容易。”在樊香英看来,九里铺不会比其他地方更难,“我希望自己在这里好好待下去,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希望学生都有一个好的出路!”说起这些,樊香英语气中充满坚定。
“我可能更像他们的亲人”
在樊香英的记忆中,有她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那时学生比较多,好多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所以我周六周日就经常把他们叫到学校给他们做饭。我跟学生一起动手,一块儿研究菜谱,有多余的时间我还会带学生洗衣服。每次到了星期五的下午,放学之前肯定会有学生问我:老师咱们周末聚餐吃什么?这应该是他们记忆深刻的内容了。”樊香英说。
“有时候学生喜欢吃一些速食食品,我觉得不太健康,中午饭就多做一点,带着学生一块儿吃顿热乎饭,我可能更像他们的亲人。对于学生来说,‘亲其师信其道’,他首先要信任自己的老师,然后才能更努力地学习。”几年下来,樊香英有了这样的体会。
“得自己先学会,才能教我的学生”
现在,特岗教师的身份已经成为过去,但樊香英一直以特岗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着自己——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哪怕学生人数从20变成了10,直至现如今的1个学生。
学生减少了,樊香英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因为学校的课程要开全、开足,我必须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音乐课、美术课我都得自己先学习、学会,才能教我的学生。”樊香英自嘲地说:“我可能属于‘手残党’,所以练习起来比较慢。为了上好美术课,我自己买颜料回来教学生在石头上练习画画。”
“之前教室里坐七八个学生,课堂互动性强,讲课的氛围也不一样。现在只有崔建忠一个学生,有时候我会觉得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樊香英说:“一开始我有点不适应,突然就变成一个学生的老师,我也是有点接受不了。我今年需要克服困难,让我的课堂能更加生动点。我也希望这个学生变得更活泼一点,参与性更强一些。”
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是《小蝌蚪找妈妈》,樊香英以“寻人启事”导入,引起了崔建忠的兴趣。为了让这唯一的一名学生更能学进去,樊香英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下载了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及图片。崔建忠对记者说:“每次上课樊老师都会给我看一些视频和图片,这样让我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上,樊香英总能第一时间注意到崔建忠的上课状态,“因为只有他一个学生,所以我的精力都在他身上,时间久了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就能知道他哪里没听懂,哪里掌握的知识不牢固。”有时候樊香英干脆就坐到崔建忠身边,一点一点地教。
明年这个时候,崔建忠就要到镇上读三年级了。问他想不想去其他地方读书,腼腆的小建忠只说了三个字:“不想走!”再问他为什么,他摇了摇头,默默低头走开了……这个内向的男孩不愿想象离开樊老师的日子。
“大家初心都是一样的”
回忆起3年特岗教师的经历,樊香英感慨颇多。
“身边的老师、校长对我特别照顾,可以说我们是一路互相扶持走过来的。”樊香英回忆说,“大概是刚来了一个月的时候,中心校的领导过来看望我们两个新老师。那天赶上停电,领导给我们做了一顿柴火饭,当时挺感动的。此外,县教育局的领导也多次来看过我。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7年坚守,樊香英不敢居功。“不管是哪个老师被分配到这里,他肯定也会尽心尽力教好学生,所以说我不是个例,这应该属于共性,每一个在山区任教的老师,不管是特岗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大家初心都是一样的,希望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希望让他们变得优秀。如果是其他老师在这儿,可能会比我做得更好。”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想过或许在某一天会离开这里,樊香英说:“没想过这个,因为我在这里有太多的不舍。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跟我都是特别好的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打电话向我求助,有什么心里话也会跟我说。”
从教七年,这样的小事一桩桩,一件件。她的付出换来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各种荣誉与鼓励。年,她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创新奖教师,年和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平山县优秀教师”,年被评为平山县政府评为“扎根山区模范教师”,同年9月荣获石家庄市“师德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陈庆威、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