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的形状 >> 品读丹青鲤鱼争变化齐白石艺术里的巧
四月池塘青色草,聒人两耳是蛙鸣。通宵尽日挝何益,不若晨鸡晓一声。——齐白石《蛤蟆》
轴纸本墨笔98cm×33.5cm无年款
鲤鱼争变化。
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画于京华。
齐大(朱文)
齐白石此画名为《鲤鱼争变化》
画了十只憨态可掬的青蛙
为什么叫“鲤鱼争变化”呢?
恐怕要从白石老人的另外一幅画作中
找到可能的解释
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轴纸本水墨设色
cm×34cm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十里蛙声
出山泉
那是齐白石应老舍先生的命题“蛙声十里出山泉”所画,曾经出版过邮票,堪称是齐白石的代表作,画的是在山泉里一群蝌蚪随水摇曳而出。这幅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没有直接面青蛙来表现蛙声,而是画了一群蝌蚪从山涧缓缓游来。该画画在一个极为狭长的立轴上,借用长与宽悬殊的对比营造出的空间距离呈现出时间与变化的概念,可能蝌蚪在游过这十里山泉的时候就变成了青蛙,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从远处传来的蛙声,所以这件作品成为齐白石常常被提及的一幅代表作。而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题跋中讲的是青蛙,而画的却是蝌蚪。
以此为基础再回到这幅《鲤鱼争变化》,青鲑从蝌蚪演变而来,那么“鲤鱼”呢?中国有句古话叫“鲤鱼跳龙门”,我们中国人说升官发财,考状元、考大学,榜上有名经常会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鲤鱼化身为龙,跟刚才蝌蚪变青蛙的相似之处就是这“质”的飞跃。齐白石可能是要表达蝌蚪变成青蛙和鲤鱼跳龙门化身为龙相比,哪个变化更大呢?一个“争”字带活了整幅作品,可谓寓意无穷。对齐白石这件如谜面般的画作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解释,但是我想齐白石艺术的趣味与妙笔,在这幅画中的确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呈现。
END
资料丨《北京画院品读经典系列齐白石》
作者丨吴洪亮
配图丨北京画院提供中国美术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