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灵感启发反馈

发布时间:2023/12/26 13:32:17   
Catherine夏容娴PrattInstitute普瑞特艺术学院

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省”在此指反省、检查自己,也就是自我反馈。我觉得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行业、获得了什么成就,自我反馈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有可能是引领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在我进入普瑞特艺术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工业设计就是一群艺术家、设计师和发明家在一起创造我们每天用的牙刷、照相机、电脑等。在PrattInstitute普瑞特艺术学院,抽象主义和实用主义并存,同时提倡易用性、责任性和启发性,如数学和自然科学、绘画、模型制作和雕塑等,培养我们的天赋。

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Institute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PrattInstitute普瑞特艺术学院,成立于年,是一所应用艺术型学校(APPLIEDART),作为美国领军层次的设计类院校之一,提供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珠宝设计、插图、数字艺术、创意写作、历史、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以建筑设计系、工业设计系和沟通设计系的优良设计教育系统享誉美国,与FIT和Parsons并称为全美三大设计学院。在QS世界大学艺术类排名中,PrattInstitute一举夺得世界第七,全美第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我在学习和所有作品中都少不了“反馈”这一大因素。无论是自我反馈还是他人给予我的反馈,影响我灵感启发的递进和扩展。正是因为对每一个作品进行反复的思考、分析其优缺点,我才能从中找出不足并改进,做出更为满意的作品。

Part.1反馈(自我他人)

在我以往的认知里,艺术总是美化的、总是那么光鲜亮丽、十分有创意、让众人满意的。

但这一年,在普瑞特艺术学院的学习让我开始反问、反省自己:“艺术一定都是美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美?又应该如何定义艺术呢?”

带着这个思考,在老师布置的项目“metamorphosis(蜕变/变化)”中,我决定尝试将我一向最害怕、最厌恶的虫子设为我的“主角”,并研究“它”与“艺术”相交的更多可能性。

说到“metamorphosis”,在我们脑海中第一浮现的肯定都是昆虫形态的蜕变,比如毛毛虫蜕变到蝴蝶、或者从蝌蚪进化到青蛙等。

为了防止大家画的都差不多,普瑞特艺术学院的老师给我们限定了几个要求,一是不局限在自然的生物生长方面,二是要将蜕变的过程(初始状态、变换过程以及最终形态)完整画下来。

老师给了我们大约两周的时间完成,先是自己探索、充分调查想做的主题,之后与同学在课程小组中分享、演示、点评并给予反馈,最后再整体修改定型。

Part.2灵感来源

一开始我们先去了学校的实验室(里面是一些动植物标本和模型)画一些对于动植物构造和轮廓的素描练习,当我看到昆虫那一类的时候,脚步下意识地加快绕到了远方,但之后还是决定“直视恐惧”,选择了我相对比较能接受且感兴趣的“甲虫”。在我的素描本画下了三个不同质感、不同形态的甲虫和一些有机奇特形状的植物,比如芦荟叶和重叠扭曲的多肉植物。

在所有人都很顺利地计划好了蜕变后的形态时,我还卡在原地不动,我思考了很久,实在是想不出甲虫的结构跟什么物体比较相似,就在我快放弃研究甲虫时,我的小组伙伴给了我十分关键的点评和灵感,他们提到了几个关键词,“金属质感”以及“触角很像城堡的屋檐”。所以我决定再加把劲儿继续探索。

回宿舍的路上,我看着校园里的绿色小树林,突然就有了一个灵感。

普瑞特艺术学院的主校区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是美国东海岸艺术学府中唯一一个拥有传统园林环绕式的学院,校区环境优美,艺术气息浓厚,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定期更换不同艺术家的雕塑放置于草坪。校区周围交通便利,十分方便学生们在休息日前往博物馆和美术馆。

由于我的学校普瑞特艺术学院是纽约艺术学校中少有的充满天然绿色氛围的校园,回忆起与朋友出去散步时,看到学校周围都是正在开发机械工厂以及刚刚建成的高楼大厦,我寻思着要不然就设计一个从视觉上由甲虫蜕变到“机械式的齿轮城堡”的作品,从更深层次的解读来说它代表着环境的进化、时代的转变。

甲虫蜕变的过程代表着自然环境以及生物被机械工程科技取代,或许也存在着自然生物濒临灭绝的警戒含义。在画面中两旁类似于深灰色春联对联的形式是大门,可以被解读成“打开这个奇幻世界的通道”,从缝隙中可以看到蜕变的过程。

于是最终的成品是一个用铅笔和炭笔画的18X36英寸的从甲虫变成蒸汽朋克风格的城堡。我想呈现的主题是“evolutionaryprocess”,换句话说就是从有机的自然生态环境到人工机械设备的创造,时代的进化过程和演变。

Part.3启发

我常常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身边的家人们都说:“你光呆在原地不动,灵感当然不会自己出现。灵感不是想想就有的,多出去逛逛吧!”毕竟我就读的是艺术学院,有提供去博物馆的学生福利,而老师在课程中也有带我们去参观和欣赏不同的艺术馆、博物馆的机会。的确,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极具观察力的眼睛,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画面。

极致的美学都带着踏实的厚重

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我看中了一副油画,尽管看上去是平平无奇的瀑布特写,但我却被里面使用的色彩饱和度和轻柔顺滑的笔触深切启发,绘制了一幅小型的瀑布丙烯画。虽然从技术、画面各个方面而言,可能没有那么完善,但是我想塑造的氛围比较直接:一个纯真、童真、童话般美好、梦幻的感觉。

每个时代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通过激活传统来创造未来和创造此刻。在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参观学习时,我被一位装置艺术家的大型装置以及运用的光影、线条、色彩的结合惊艳。

TimeCollapse(时光的碎片折叠)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型的“环保”装置艺术。展览中的艺术家使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型用品比如花盆、衣架、瓶瓶罐罐等,而我决定在选材方面使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眼药水纸盒、遗失的扑克牌、没用完的毛线、厕所纸卷筒、纸箱的碎片。

最终,我想呈现的是“人际关系”,每种材料代表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人,他们全部通过毛线的交织而结识、互相联系着。

Part.4探索

其实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项目之外,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成品最终的展现真的跟我预想的一样吗,还是偏差值会多一些。”果不其然,在一次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我找到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这个项目是一个用钢丝制作线条轮廓自画像模型的小练习。在这个项目中,首先需要在A4白纸上画出3幅线条轮廓的自画像,包括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后再是根据所画的自画像来做立体曲线钢丝的线条轮廓。

LineContour线条轮廓

是一条连续的线,强调更广泛的方面,例如物体或者对象的主要轮廓和大结构(质量和体积)而不是强调细节,所以该技术在绘画中通常不会像素描一样有阴影区分。

一开始在画自画像的时候还挺顺利的,但真正进入钢丝制作的过程中,难度系数大大提升。由于我使用的钢丝较粗,所以在塑形和处理弯弯角角时不能百分之百的达到“尖角”,无论怎么用钳子夹,都还是会保留一定的弧度。

最终的成品跟原本草稿的自画像只能说毫无关系,我竭尽全力想把它做得相似一些,但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没想到最终拍摄的结果令我大开眼界,也重拾了一些信心。

鉴于资金有限,我找了一个和坚硬钢丝形成强烈对比的毛绒靠枕,借助宿舍的白墙以及手机自带的手电筒进行了拍摄,发现光影在空白的墙壁上让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更加条理有序,反而比原本制作的模型更有趣、更好看,让整个空间张力打开,突出了钢丝模型本身的3D立体感。

看到了影子后,我尝试着将打光的方向进行度的旋转,只要稍微的角度不同,光影呈现出来的感觉也更加不同了。

除此之外,通过对材料上的摸索与探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物体“本质”的另一面。石膏,虽然常常听到雕刻师或者建筑模型师提到,也常常在电视以及医疗诊所中看到,但这还真是我第一次上手、触摸到这样的材料。在这个项目中,老师让我们先做三个仿真柠檬石膏模型再将三个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从中制作有机抽象的过渡曲线。

OrganicAbstract有机抽象

一种结合了“基于自然界中发现的圆形或波浪形抽象形式”,它可能涉及到大量的曲线以及有机形式中圆形结构的无限可能。

与之前钢丝的项目练习不同的是,这次我没有打草稿,直接凭着“直觉”上手。虽然最终成品的表面依旧坑坑洼洼甚至还有一些刮痕,但整个形体以及每一面弯曲的线条边缘感觉都过渡到了下一面,有种“无限循环”的视觉效果,而这与我想表达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生命的无限循环、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从柠檬跳到生命这一主题。其实让我决定这个主题是在完成了这个作品之后,回看、回想以及反思自己做这个模型的过程。不断“打磨”“摩擦”“磨平”使作品变得更加“圆滑”“平顺”“细致”,这难道不就是人的一生吗?

柠檬模型上坑坑洼洼的痕迹或许是一些道路上的挫折和不平衡,而打磨的过程正是我们所要经历以及锻炼的“耐力”和“努力”。或许有些夸大了,但最终呈现的“模型”一定会是与我们付出的精力相匹配的。

时间,空间,价值观,这是艺术的元素,也是创意的元素,成者同源。

现在想想,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果然是曾子提到的“自省”。常常会犹豫或者缺乏灵感,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产生摩擦碰撞,所以自我反馈以及他人的反馈更像是帮助我梳理思路、整理出更清晰的过程和想法的一个最高效的方法,并从中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的递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