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2/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矛盾《小蝌蚪找妈妈》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可以说是中国的国民童话。目前,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最近在家里陪孩子复习时,意外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动画版!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方慧珍、盛璐德的同名童话改编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动画中的画面风格、配音和配乐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风。这部动画时长仅15分钟,但却是中国动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年影片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二等奖。法国《世界报》对这部动画有着高度评价:“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动画的故事情节与童话里的相差无几,所以我就不再赘述。今天,我将从独特的艺术风格、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出发,解读一下这部水墨动画的魅力所在。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将谈谈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是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的,以及这部动画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01、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将水墨画运用到动画中,将民族乐器融入到背景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小蝌蚪找妈妈》上映于年,上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知名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牧笛》等动画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动画无论是在画面呈现还是创作机制上,都突破了以往的作品。①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将民族文化融入动画中年,中国电影行业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水墨动画片和折纸片。前者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应用到动画中,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独特意境。水墨画以墨作为主要原料,根据加入水分的不同可以分成湿墨、干墨、淡墨、浓墨,不同的墨在画纸上呈现出不同的浓淡层次。基础的水墨画只有黑白两色,在进阶的水墨画中,色彩相对丰富,加入了花鸟走兽。《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发生在池塘里,影片中无论是背景还是小动物,都借鉴了水墨画中的写意花鸟。主要角色小蝌蚪就是来自于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与齐白石作品中的小蝌蚪一样,动画中的小蝌蚪也是由简单的“一点”、“一线”组成。“点”并非原点,而是椭圆和菱形的结合体;“线”非直线,弯弯扭扭的一笔构成了灵动的尾巴。动画在背景画面的呈现上也很用心。池塘里的荷花、荷叶、水草都用了写意的手法,体现了水墨画柔美的特点。而片中小动物的形象更是出色:小鸡活泼可爱、金鱼漂亮灵动、乌龟沉稳憨厚、鲶鱼威武严肃……简单而不失层次的色彩配合动画制作技术,创造出了一只只形象鲜明的小动物。总之,静态的植物与动态的动物搭配适宜,在画面切换中显得层次分明。影片在展现故事进展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动画中的每一帧,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②通过配音与配乐,使角色形象更生动立体,通过声音变化彰显角色心情画面与声音都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符合角色定位的配音能够丰满角色的形象特点,而恰到好处的配乐能暗示剧情的起伏及角色的心理状态。《小蝌蚪找妈妈》的旁白把整个故事串起来,旁白通过语速快慢、声音轻重、停顿、语气变化把故事描绘得有声有色。另外,小动物的配音也很精彩。比如主要角色小蝌蚪的配音,在小蝌蚪询问其它小动物时,配音表现出了小蝌蚪内心的疑惑。当小蝌蚪误把其它动物当成妈妈时,大声叫唤“妈妈,妈妈,好妈妈”,配音通过加快语速、提高声音,形象地表现了小蝌蚪以为自己找到妈妈时激动和急切的心理。除了配音,这部动画在配乐上也很用心。背景音乐中运用到了古琴和琵琶这两种中国传统的乐器。古琴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之一,音色深沉,意境悠远。琵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声音清脆亮丽,通过演奏技法的变化,又能营造出圆润与水灵的感觉。影片在配乐上运用到了中国传统乐器,与传统水墨画创造的氛围契合。在配音上把小动物的形象和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02、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短片的文化内涵:赋予小蝌蚪、鱼、乌龟等动物以不同的隐喻,使影片表现出明显的指向作用影片中出现了母鸡、虾、鱼、螃蟹、乌龟和鲶鱼等动物,每种动物其实懂代表了一类人。而主要角色小蝌蚪则代表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儿童。下面我将分成不同的类型一一展开。新出生的小蝌蚪代表了天真稚嫩的儿童。刚出生的小蝌蚪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对自我及家人不甚了解。看到小鸡与母鸡相处的场景,小蝌蚪便思考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他们缺乏安全感,当他们发现妈妈不见了的时候,便四处游散去寻找妈妈。生活中,儿童也有上述心理和行为。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会出现分离焦虑,当妈妈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会哭闹,希望妈妈陪在自己身边。由于不知道妈妈的模样,所以他们只能根据其它动物给的信息“盲找”。在这一点上,儿童也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当他们做事时,可能没有具体的想法或规划,便着手去做了,他们的判别能力也较弱。虾公公、鱼妈妈、螃蟹等动物代表了善意的引路人。在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虾公公、鱼妈妈、螃蟹、乌龟等动物,小蝌蚪把这些动物误认为妈妈。对此,这些动物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向小蝌蚪解释认错人了,并给小蝌蚪提供了寻找妈妈的关键信息。这些动物象征了儿童成长路上善意的引路人,他们可能是老师、邻居或是好心的陌生人。总之,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迷茫彷徨时,总有善意的人给他们提个醒,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03、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经典童话故事的背后,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小时候看童话故事,看的是情节,在老师或是家长的循循诱导下,才能对其中的主题理解一二。长大后再重温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才能透过情节,看到故事背后所呈现的多元主题,以及作者留给读者探讨的问题①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小蝌蚪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质上是小蝌蚪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分析,小蝌蚪代表了天真稚嫩的儿童。所以,透过《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表现,我们可以看看儿童是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的。小蝌蚪找妈妈本质上是在思考“我的父母在哪里”“他们什么样”“我是什么样”“我长大后是什么样”等问题。自我认同构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识自我,第二个层次才是认同自我。《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自我认同的构建属于第一层次,因为他们还处于探索和认识自己的阶段,他们通过寻找妈妈来认识自己。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先后碰到了虾公公、鱼妈妈、螃蟹、乌龟等动物,通过这些动物的描述,小蝌蚪对妈妈的外形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小乌龟的话,小蝌蚪也知道了孩子跟妈妈长得很像。当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跟妈妈长得不一样。妈妈告诉他们,等长大之后他们就会长得跟妈妈一样了。小蝌蚪在动物们的引导下和妈妈的回答中,对自己长大后的模样有了一定的了解。渴望长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类似的童话还有《小马过河》,他们都是通过他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实践,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②小蝌蚪找妈妈的背后,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矛盾先生在看完《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影片后,写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样的: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这两句诗虽然简短,却高度地概况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及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认错了5次。也就是说,小蝌蚪经历了5次失败,才最终与青蛙妈妈相遇。即使不知道妈妈具体的样貌,即使多次认错人了,小蝌蚪也没有因此气馁或放弃。他们始终坚持寻找,并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正确信息。故事中,小蝌蚪面对挫折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继续往前。他们身上对抗挫折的能力、坚韧不拔的品格值得每个人学习。简单的故事背后,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生活中,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挫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叫做挫商,一个人的挫商越高,说明他承受挫折的能力越强。挫商同智商、情商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素养。当一个人面对困境,是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还是东山再起、越战越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强大的抗挫能力。总结一下:《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无论在情节改编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水墨画的写意风格让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对民族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这部动画中也有了新的面貌,由原来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画面。在分析完本片的艺术风格和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后,我在第三部分介绍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背后的实质以及现实意义,希望你也喜欢这部水墨动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