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年糕年味飘香年年高蝌蚪五线谱

发布时间:2023/5/17 16:17:24   
免费爱奇艺会员vip账号密码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3/115933.html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咸甜豆花”为代表的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素来存在,而每到春节这个时候,这种差异愈发显著。

今天的主角年糕,就是一种南北方差异显著的春节美食。南方过年吃年糕自不必说,已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习俗,而北方也有“过年蒸年糕”的习俗。虽然同为年糕,但南北方的年糕差别可大了:北方有白糕、黄米糕,可蒸可炸,甜口为主;而南方以糯米糕为主,可以炒菜还可以煮汤,咸甜皆宜。当然还有各地特色年糕,比如东北有黄米年糕、余姚有水碓年糕,海南有红糖甜粑。

常见的一种年糕(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春节美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讲究好口彩,好寓意。年糕谐音“年高”,即“年年高”,意味着明年将步步高升,财源滚滚。

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成的吗?迫不及待地回答“糯米”的小伙伴应该不少吧!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亲手制作年糕的经验,一般都是直接购买成品,回家简单处理一下就能上桌。所以,会认为软糯的年糕自然是用黏黏的糯米制成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制作年糕不仅需要糯米,还需要大米,二者比例可以适当调节,也可以只用其中一种,有的地区使用的则是黄米、小米等其他原料。

你是不是对制作年糕的过程产生一丝丝好奇了呢?制作年糕的传统过程比较复杂但乐趣多多,非常适合一家老小合力完成。制作过程可自行百度,就不一一说了。

捣年糕(图片来源:网络)

聪明的小伙伴一定发现了,制作古法年糕虽然有些费工夫,但并不需要特别高级的工具,想必我们勤劳智慧又爱吃的古人们肯定一早就get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年糕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在汉代《方言》、南北朝《食次》、北魏《齐民要术》、明朝《帝京景物略》、清朝《慈溪县志》中都能找到中国人制作和食用年糕的记载,而且当时的做法与今天的手工年糕相差无几。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就会发现,年糕的悠久历史这与我国更悠久的农作物种植史分不开。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稻谷,可见从那时起,中国南方就一直是水稻主产区,之后种植范围不断向北方延伸。无论是大米还是糯米,其实都是稻(糯稻是栽培稻的一个变种),稻约在~年前就在我国被种植,而野生稻出现就更早了。可以说,年糕绝对是经历了时间考验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味。

而关于年糕的最早的起源,大概正是由于历史太久远,确切的发明者已不可考,但是人们对于年糕的热爱孕育出了许多关于年糕起源的民间传说,每种都充满了神秘色彩。

流传最广的一种要属“年兽说”了。关于“年兽”本身,其实有多种说法,一说其名为“夕”,腊月底出没在人类村落兴风作浪,但在腊月最后一天被名为“年”的天神除掉,因而腊月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正月则被称为“新年”。而另一说中则提到了年糕的起源,这种说法认为腊月出没的怪兽名为“年”,平日隐居深山,但由于冬季其他动物活动少,便下山来到人类村落,破坏田地甚至以人畜为食,人们深受其苦。不过有个聪明的人想出一个妙招,既然“年”是因为肚子饿才为非作歹,那只要喂饱它,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于是,他们把粮食做成长条状的食物放在门外,果然,年吃了粮食后,肚子饱了,就不在村子里搞破坏,心满意足回到山上去了。人们也开开心心走出家门,相互祝贺。据说,最先想出制作这种食物的是高氏,因而这种长条状的食物被称为年糕(谐音“高”)。

年兽的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种则是“伍子胥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拥护阖闾坐上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顿军备,增强国力,很是受到阖闾的重用,后来阖闾命令伍子胥修建了“阖闾大城”来加强防御并彰显国威。在这种君臣都志得意满,纵情享乐的气氛中,唯独伍子胥深感担忧,他认为如果发生战乱,高墙内的百姓将与外界隔绝,恐怕粮草不足。于是,他心生一计,在城墙下加了一道机关,并嘱咐他人如果真的遭遇战乱断粮,可掘地三尺取粮。后来阖闾驾崩,夫差继位,伍子胥被谗言所害,自刎身亡。待到越王勾践率兵讨伐,百姓连口饭也吃不上,怨声载道,这时大家想起了伍子胥的话,赶紧挖地三尺,竟发现用糯米粉制成的城砖,经久未坏,便将之分给平民,大家靠着它们度过了难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伍子胥,将这种糯米粉制成的块状食物流传了下来。

伍子胥(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春节捣年糕的习俗,大家不仅会亲自做年糕,还会举办热闹的捣年糕大会,有些人家还会将年糕做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走亲访友时也不忘带上年糕作为新年礼物,送上自己美好的祝愿。心灵手巧的你今年不妨也试试用传统方式手打年糕,为大家送去一份热腾腾的年味吧!

——————————————————————

参考资料:

1.叶致远,李群.苏式年糕历史及其食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第1期).

2.宋志平,陈家宽,赵耀.水稻驯化与长江文明[J].生物多样性,,(第4期).

3.林蒲田.糯米古今谈[J].农业考古,,(第1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6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