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长江里的鱼多了,这只是一个开始

发布时间:2023/4/4 15:25:54   
        

年6月5日,郑金良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长江的南通海门段,监测到了野生河豚苗,第一时间拍照给他看。郑金良在江苏江阴从事水产养殖多年,是业内有名的“土专家”。“鳍条泛黄,体色深,看起来很瘦长。”郑金良一阵激动,没错!就是野生河豚苗。

河豚是洄游性鱼类,到长江产卵,回海里长大,繁殖过程需要群体聚集——成千上万条河豚在一起,雌鱼受到刺激排卵,雄鱼同时放精,若水体中鱼类数量达不到,受精卵形成不了。一条野生河豚苗,足以说明野生河豚种群在长江里出现了。此前多年,长江少见野生河豚,人们一度被认为它已经消失了。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正逐步恢复,数据佐证这一变化。去年12月6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年长江常规鱼类资源呈现明显恢复态势。年采集的鱼类体重均值为89.09克/尾,较年增加.21%;年单个监测点平均采集鱼类5.39千克,较年增加93.62%。

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长江10年禁渔是为大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如今长江的鱼真的变多了,这是令人欣喜的开端。

十年禁渔,从呼声成为铁律

年,郑金良开始每年定期往长江放流人工培育的河豚苗。20年里,他偶尔会听说某处发现成年野生河豚,发现野生河豚苗还是第一次。

一件事坚持20年,实属不易。背后藏着郑金良深深的遗憾,他年过七旬,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熟悉“立夏见三鲜”,也深知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这“长江三鲜”曾是江边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如今却成了“奢侈品”乃至“奢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已有约30年未见鲥鱼的身影。“如果早点把鲥鱼保护起来,不至于绝迹长江。”郑金良仍时常念叨。另外“两鲜”状况同样堪忧。郑金良小时候,每年盛夏,江水上涨,湖泊支流甚至小池塘里,都是小河豚,用竹编小背篓一捞,就捞得出来,但大概到了年,基本上一条都看不到了。彼时,郑金良为了人工培育河豚苗,四处追寻种鱼,一路找到长江入海口,上横沙岛、长兴岛,在村里用大喇叭喊着收河豚,如此也收不到。最终,他托人从扬中弄来一公一母,两条河豚花费元。至于长江野生刀鱼,在长江禁渔前已量少金贵,一度被炒出每公斤上万元的天价。

“长江三鲜”之外,“水中国宝”中华鲟连续20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长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灭绝,“长江精灵”江豚存活量比大熊猫还少……甚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最常见的长江四大家鱼,也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90%以上。过度捕捞、污染排江、沿江湿地湖泊等野生种群栖息地被破坏侵占等,导致长江鱼类资源稀缺至此。

实施禁渔,让长江休养生息,成为共识。早在年,我国对长江流域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葛洲坝以上水域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葛洲坝以下水域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年,原农业部调整长江禁渔期制度,扩大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禁渔期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然而,每年4个月禁捕并未从根本上抑制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趋势。以四大家鱼为例,通常生长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让鱼类有2到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才有可能大幅增加。这样算下来,禁渔时间起码要10年。年,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10年。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呼吁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提案。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10年禁渔期。《长江保护法》也于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禁渔效果好得很。”郑金良说,去年长江汛期,他走在江边,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鱼一条接一条跳出水面,如此景象在江边多年未见。去年12月上旬,有航拍爱好者在长江湖北宜昌段拍下视频,长江浅滩边上,鱼群成片,结伴而行,密密麻麻犹如草原上的野马。航拍画面上,这些鱼仅有蝌蚪一般大小,凑近了看,鱼群以草鱼、鲤鱼、武昌鱼为主,已超过0.5公斤。

汪正飞在长江靖江段考察时发现了江豚,不止一只。?

禁渔之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禁渔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是摸底鱼类的种群与数量,并研究其中规律。

“快看,长江江豚!”去年11月2日下午3时左右,在江苏靖江牧城公园长江段水域,圆圆的灰色脑袋露出水面,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副院长汪正飞带领的调查团队又一次看到了长江江豚。汪正飞团队正对靖江段江豚数量进行摸底,他们在不同时节制定航行计划,涨潮出港,退潮返回,观测拍照。“有几天每天都能遇到。”汪正飞说,“它们有稳定的觅食等行为,说明经常在这个范围活动。”近两年,长江流域多地都有江豚活动的新闻和报告。去年底,在长江安庆段迎江区长风乡水域,有市民在江上偶遇一群江豚,还有一只是江豚宝宝。

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是长江里仅剩的高等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曾经,长江频现死江豚,科研人员解剖后发现,它们的腹中空空如也,推测是因为缺乏食物饿死的。据统计,长江江豚数量仅只左右。而长江江豚“遇见率”提升,充分说明长江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开始慢慢恢复。

长江流域不同区段、干流和支流、湖泊与湿地之间,鱼类情况肯定有差异,要摸清家底、做出流域生态体检报告并非易事。

二是要尝试因地制宜、因鱼施策。

禁渔之后,不同鱼类种群恢复条件、恢复速度不一样。比如说,四大家鱼的种群恢复,可能会比珍稀鱼种更快。以“长江三鲜”为例,鲥鱼如果仍然寻不见种鱼,种群不可能得到恢复;河豚产卵以一定的种群数量为前提,若原本水体中河豚密度达不到,则无法顺利繁殖;相比之下,刀鱼数量的快速恢复是最有希望的,刀鱼卵出生22小时后就能出膜,出膜后的刀鱼卵虽未发育完全,但有感觉器官,会逃跑——郑金良观察过,把刀鱼卵放在透明水杯里,吸管插进去便快速躲闪,自我保护意识提升了存活概率。

不同鱼类的繁殖过程对环境要求不同,生长速度也不一样。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胡梦红告诉记者,大体而言,部分鱼类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世代不重叠,一旦环境适合,种群容易出现突然爆发;另外一部分鱼类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出生率低、寿命长,依赖稳定的环境,长江里一些珍稀鱼类,如中华鲟、胭脂鱼等,大多偏向这一类型,即便禁止捕捞,短时间内,种群数量也不会大幅提升。从这个角度看,长江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将会有一个修复与再平衡的过程,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