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生活环境 >> 国漫变迁史从上海美术电影知音漫客到快看
年冬,念高三的宫崎骏即将迎来高考。他去电影院看了日本首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影片看完,这个少年涕泗横流,回到家后围着火炉哭了一整晚。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走回家中。与他们(剧中人物)的执著比起来,我为自己感到非常地羞愧。”宫崎骏说道。二战让身体孱弱的他生活窘迫,内心阴郁,那是“灰色的、歇斯底里的年代”。但宫崎骏却忽地拾起少女般的勇气,有了新的奔头:
我觉得自己恋爱了,和白素贞。
“漫画”由此进入公众视野,而提出这一词的是和丰子恺同年出生的郑振铎。担任《文学周报》主编期间,郑振铎多次向丰子恺索画作插图,冠名以“漫画”。
丰子恺初出茅庐的时候,时局混乱,穷得吃人,但自由空气却无意间让国漫疯长。
由丰子恺先迈一步,而要论把国漫推向巅峰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张光宇和万氏兄弟。万氏兄弟一共四人,代表者是万籁鸣,国产动画人奉为“祖师爷”。
不仅如此,张光宇在做《大闹天宫》造型时,给玉皇大帝下巴点了颗痣。因为故事是玉皇大帝被孙猴子吓得屁滚尿流。有人认为“这颗痣”含沙射影,也为张光宇建国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作品之外,张光宇也为国漫发掘了一批人才。叶浅予、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张仃(《哪吒闹海》)、丁聪、特伟(《小蝌蚪找妈妈》)、陆志庠、廖冰兄、华君武等三十年代的漫画大家由他带出来。
张光宇也很重视漫画家的生存状态,稿费从来都是给的足足的。他编辑出版的《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杂志,为漫画家提供了才艺窗口。
万籁鸣第一次接触美国动画时,迪士尼还没有诞生。看着各色小人物在画面里跳来跳去,他觉得索然无味,总是有些瞧不上。
不如自己干一票大的。
梦想总是怀揣着美好与狂妄,但细看下来又都是没钱、没技术、没经验的主。他给美国的动画公司写信,请教动漫原理,对方根本不鸟人。兄弟四人就租了一个7平米的地方,在楼梯下的旮旯里开始了动画实验。
年,万氏兄弟做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同年,美国人华特·迪士尼创办了迪士尼公司。那时候日漫还处在混沌期,不为世人闻。
再往后,动画制作就是轻车熟路。年,万氏兄弟的《骆驼献舞》将中国动画带入有声时代。抗战期间,万籁鸣制作的《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那个年代,大上海几乎承载了整个中国文化圈。万籁鸣和张光宇创作于此,成名于此,亦是结识于此。两人合作的动画《大闹天宫》享誉海内外,那都是后话。
(万籁鸣(左)、张光宇(中)和万古蟾(万籁鸣孪生弟弟),摄于年代的上海,搁今天三人依然是潮帅潮帅的。)
即便放在世界范围里看,无论动画还是漫画,解放前的中国都处于第一阵营。有记载称,年春,日本漫画界召开座谈会,“承认(漫画)被中国打败了”。
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随后就拉开了。
那个时候,上美厂创作生产全面停止。连环画出版被冠以“封资修,洋名古”,《连环画报》停刊,大量优秀的连环画被当作“毒草”付之一炬,一批文化大师与世长辞。
以跳崖式的速度,国漫陷入萎靡,并被全世界遗忘。
法国《世界报》:“不但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美联社报道:“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综艺》周报发表评论说:“这是最好的动画片。”
……
这些褒奖属于《大闹天宫》,但直到年,其下集才得以见人。年,一部《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狂揽近10亿票房。你看,还是西游,还是美猴王,但“美猴王之父”张光宇已经离开了半个世纪。
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嗅到自由气息的国漫迎来了又一春。《大闹天宫》下集面世后,紧接着上映了《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这被认为是开启了国漫的所谓“黄金十年”。
《哪吒闹海》上映同一年,《连环画报》异常激进,接连发表多部作品。其中,《枫》直接把“四人帮”搬上画面,引起了巨大风波。争议过后,《枫》收获了大量的荣誉与赞赏,也开启了连环画的黄金时代。
(连环画《枫》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陈丹青认为其到达了小说无论如何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到年,全国共计出版8.6亿册连环画,超过全国年出书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波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年。次年,连环画出版总数下降至1.3亿册,年降至万册,大量出版社关闭。
大萧条一夜来临,人性的贪婪是连环画猝死的一大诱因。
据记载,从年开始,为追求盈利,“跑马书”出现。因其创作速度快,人们将跑马的速度与之类比,因而得名。
画家们最先妥协,选材时便投机取巧。古代、国外题材最受追捧,因为人物形象瞎画、故事情节胡乱编造无人在意,以至于漫画家笔下的外国人像是“画鬼”。
要知道,在以前,国漫大师们为创作要花数月时间,大量选材并亲身体验。万籁鸣为制作大闹天宫,会顺手操起棍棒,在年轻人面前挥舞,有时不小心掉进池里。
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尚且如此。
(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严定宪在为动画片《大闹天宫》设计动画时,对镜揣摩、研究孙悟空的表情和动作。)
出版界的逐利状况更为夸张。大家纷纷抢夺武打和古旧题材连环画,盲目订货,大量选题重复,粗制滥造充斥市场。结果出版社信誉下降,以致造成大量积压。鲁迅曾呼吁重视的连环画毁于一旦,再次成为一种拿不上台面的艺术。
然而,连环画之后,更严峻的冲击还在路上。
市场经济的过度刺激、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外部的冲击、电视媒体大热,关于国漫的没落可以发掘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文化断层埋下的苦果。
以《哪吒闹海》为例,剧本初稿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完成,并敲定和苏联合拍。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面世。
宫崎骏一行年访华,心心念念的却是上美厂早在年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宫崎骏赞赏最好的动画在中国,是对国漫的艺术水准叹为观止。在发现这些被国人丢掉后,他失望而归,再也不提中国。
翻看历史,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令人痛心。国漫断层持续了10年,甚至更久。
断层之下,国漫被全世界遗忘,自此踏上了漫长的追赶之路。
「4」
被日漫“吊打”多年后,一个香港的漫画家刺激了王庸声。
这个漫画家叫黄玉郎,他凭借一支画笔,将公司做到上市,身价一度达到20亿港币。反观中国,连环画几近消失。
“画漫画也能上市?”这样的消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中国,如雷坠地。人们发现,国漫的衰落无关电视传媒。因为在美国、日本、中国,甚至香港,这些电视普及更高的地方,动漫产业比以往发展得更加繁荣。
从事漫画研究的王庸声嗅到了机会,他托朋友从日、美、港台带回诸多资料,希望找到国漫的症结。最终王庸声认为,连环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向日美学习,推行“新型漫画”。
年漫画半月刊《画书大王》面世,王庸声担任主编。借鉴国外,从第一期开始,《画书大王》就尝试连载实验性的分格漫画,产生了一批原创性作品,同时也引进了一些优秀的日本漫画。
(《画王》封面,图上可以看到《七龙珠》、《足球小将》等经典作品。)
如同不断发掘新漫画家的张光宇,王庸声通过《画书大王》也发掘了一批新声代漫画家,比如林敏、聂峻、胡蓉、姚非拉、自由鸟……王庸声的努力也得到了张仃、华君武、丁聪、杨永青、孟庆江、缪印堂等多位老一代漫画家的支持。
在《画书大王》出版的第一年里,期发行量达到60万份。可以说,《画书大王》开创了国漫的杂志时代。
王庸声的探索小有起色,也带来更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