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蝌蚪 >> 蝌蚪生活环境 >> 今年的北京中考作文,纪事君早就写过了北
今年中考的作文题出炉了,其中一个选项是,设想你是漂泊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或是外出遇险的动物,或是消逝的一片森林,或是流失异国的文物……请以“我终于回来了”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关于流失异国的文物回来了的故事,其实纪事君早就写好了,不信您就听听皿方罍的故事吧,保证百分之百不跑题。
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年,它于乱世重见天日,然而,器身与器盖却离散近九十年。年,湖南人用“众筹”的方式,以余万美元洽购器身回国,最终让国宝合体。不可思议的天价、百年漂泊的故事,使其在年登上央视《国家宝藏》,并成为最终入选特展的九件“国宝”之一。《北京日报》去年发表了《完罍归湘》的故事,如果学生读读,保证中考作文有话说。
年,中国动荡不安。湖南省桃源县,乱世中偏安一隅,皿方罍选择在这里出世,却依然躲不过多舛的命运。《桃源县志》记载,“民国八年,水田乡农人艾清宴耕田于茅山峪山下,挖得古鼎一尊,不识为何物。”
湖南省博物馆曾多次派专家到茅山峪考察。在村民口述中,艾清宴当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有一回,他扛着粪耙前往外婆家请人抬棺材,路上不小心踩塌了一堆土,土堆里面赫然有一个大黑疙瘩,污泥中仍光泽闪烁。艾清宴喊家人把它挖了出来,自此成了村民中口口相传的古鼎怪器。
5年之后,益阳古董商石瑜璋慕名而来,一看此物,就愿意出大洋收走。当时正好是午餐时间,艾清宴的大哥回家听说怪器要被人买走了,就拿上盖子去漆家河的新民学校,找校长钟逢雨“掌眼”:“如此破铜,怎么值这么多钱?”
钟校长看到盖子上“父己尊彝”几个蝌蚪文,知道此物非同一般,他留下盖子,表示愿意出大洋购买全器。艾清宴的大哥毕竟年轻气盛,还未到村里,就大喊“发财了,发大财了”。石瑜璋闻声,心知这笔生意要黄,慌忙中抱着近百斤的器身跑出了村。
谁也没料到,石瑜璋这一逃,方罍从此身首分离,离散无常,一去就是近百年。
桃源县志。
钟逢雨牵挂着器身,就在年6月11日的《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题为“桃源发现商朝太庙古物,惜为他人私行购去”,斥责石瑜璋“仅以洋银百元估买入手,希图媚外渔利”,是“全国公敌”,并恳请当局沿途检查。
这一文物流失事件,还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要求湖南省追查。
7月5日、7月26日,《大公报》又连续追踪报道:长沙内务司发出23号训令,要求石瑜璋所在的益阳县尽力侦办。然而,兵荒马乱,即便已经追查到器身就在长沙的杨克昌古玩店,政府仍未查扣,只要求石瑜璋5日内归案。
让人扼腕又无可奈何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物保护法是在年后的将近十年里,才相继起草、拟订的。种种“时差”滞后,让内外勾结倒卖古玩的商人占尽便宜。年段祺瑞政府倒台后,“追缴”方罍的政令旋即成空。
这时军阀混战,湘军正从川、黔军阀手中收复湘西,地方政权就在驻军首领周磐手中。奸商石瑜璋仍想得到盖子,遂向湘军首领周磐求助。说起这位团长,当年还真是号人物,他是彭德怀平江起义前的上司,与彭德怀曾有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志向不合分道扬镳。
据《周磐自传》,年4月到6月,周磐驻军于桃源县漆家河。石瑜璋托人找到周磐,出价5万块银元,希望帮忙购回方罍之盖,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3万块银元作为酬劳。周磐一听,感觉此事非同小可,但当面并未答应。
石某走后,周磐赶去常德向师长贺耀祖作了汇报,贺耀祖求财心切,迅速派兵到钟校长家里搜寻,但无功而返。
军方如此兴师动众,钟校长担心怀璧其罪,就找到周磐,主动表示要将方罍之盖捐给国家,但求资助兴学。周磐当即支付给钟校长块银元与元期票,却将方罍盖据为己有。
钟逢雨用方罍之资,兴办教育,新民学校成为当时四邻八县最好的学校。年,涌泉学校恢复原名新民学校,钟逢雨铜像至今仍伫立在校园里。
周磐私藏国宝,小节有失,大节更是难保。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周磐升任师长,军事力量增强,为他个人保存方罍盖提供了保障。
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周磐跟随宋希濂逃到大西南,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年在昆明被俘。年,在镇反运动中,周磐向新中国政府写了一份“补充坦白材料”,主动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转的详细经过,并献出盖子,以期“立功赎罪”。不过,他最终没有逃过吃枪子的命运。
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罍盖转交给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南省博物馆合并,罍盖又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从此安好。
不过,由于交接时并未说明缘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南文博专家并不清楚方罍盖的来历,只知有盖,不知有身。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南省博物馆时任馆长、青铜器专家高至喜在档案中发现了周磐的“补充坦白材料”,才知道方罍盖的身世。
高至喜多方打听器身下落,却在国外的著作中发现,罍身早已从长沙流散到了海外。
年,法国学者著有《中国艺术史》一书,书中有皿方罍的照片,据其记载,皿方罍曾辗转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20世纪早期知名的古董商之手。另外,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年出版的《支那古铜精华彝器部》亦著录此器,称为巴黎卢氏(卢芹斋)藏。
从长沙到上海,器身的第一位收藏者是英国商人、收藏家包尔禄。
包尔禄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德混血儿,在做贸易的同时,还买走了大量中国艺术品。他以80万美元购得器身,获知器盖尚在湖南,又托石瑜璋以14万银元代为购买。石瑜璋为利所动,冒险回到桃源,不料被贺耀祖的军队抓了个正着,不仅入狱一年,还被罚款1银元才获释放。
包尔禄并未就此罢手。没过多久,他又托人直接找到周磬,欲以20万块银元购买方罍盖,但周磐狮子大开口,索价50万美元,以至终未成交。
到了年前后,此器收藏在姚叔来、卢芹斋手中。他俩都与民国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脱不开关系。姚叔来是张静江的妻弟,卢芹斋则是张静江的仆人。年,张静江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售卖中国古董,将收入资助孙中山,支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张静江回国,卢芹斋留在法国,成了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就是他卖到国外的。
乱世无法度,这也意味着抗战前卢芹斋所有盗卖古物的罪名,都将不了了之。因为公诉、惩罚对他缺乏约束而且于法无据,他不仅逃脱了法律制裁,而且更加有恃无恐,甚至问心无愧地飘飘然起来,还自诩为发扬中华文明的海外使者。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卢芹斋当年那些商业凭证,如今成了他不打自招的确凿罪证。年,法国汉学家罗拉女士经过数年研究,出版了《卢芹斋传》,其文物交易中的往来信函、账目、订单、图版等史料,也浮出水面,皿方罍图录正是其中一例。
在罗拉揭示的链条里,卢芹斋随时了解西方博物馆与大藏家的需求,还在国内建立了高效率的采购偷运网络,使贩卖文物成为一个跨国生意。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皿方罍曾经被卢芹斋倒卖,而为卢芹斋作传的罗拉恰好是佳士得高级副总裁、中国瓷器与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在方罍器身的回归中,她也参与谈判,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国内,高至喜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