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寻古圣先贤踪迹偶遇白鹇游林间玉屏

发布时间:2025/3/26 11:34:04   
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4/t5oft8k.html

寻古圣先贤踪迹偶遇“白鹇”游林间

————玉屏九龙阿吒山游记

玉屏山日出

端午初夏,密林茂盛;青衣潺潺,天开画卷。玉屏九龙山也有大半年没有去了,从成都到玉屏阿吒九龙山也需要三个多小时,在登上山顶,行走在古道上,登高望远,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看着翠绿满目,青衣江水如明镜一般,远看总岗山犹如笔架,山路崎岖,在瀑布的上方深感山河壮丽。“总岗笔架待笔放,青江画卷挥墨毫。佛祖端座飞瀑上,祥云瑞气绕身旁。”在这富含负氧离子的环境中,又远离城市喧嚣,是天然的“大氧吧”,顿时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遂将自己的内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忘记尘世的纷繁,也许这就是阿吒九龙山的独特的魅力。

一寻访田锡故居“田湾”观“石臼、瓦窑”古人遗址

虽然到达阿吒寺已经接近六点了,但是初夏的天色还未暗。在前徐嘴村主任罗玉祥的带领下,我与祁明勇老师、地方文化爱好者余群一起去参观“田锡故居”遗址,我们顺着阿吒寺山门外的小路,绕“木鱼包”往下,在下方路经一个烧瓦窑的遗址,据罗主任介绍很久之前就有了,除了瓦窑的石头大门保存完整,烧瓦堂已经填满泥土,瓦窑的上方还留有切成圆形窑顶,还种植了几颗杉树,不到米,就是田锡故居遗址,距离阿吒寺左边的下方,大约有1里路,有一个山湾当地的人们称为“田湾”,据说是田锡故居的地方。在一个坎边上有一巨大的石头,在石头上是人为雕刻出一个60公分的石臼,还有两个小的石窝大约20公分,有一个朝外面下正下方开了一个小孔,好像是人为而留下的排水孔,在这三个石窝的上方还有一道饮水槽,引水槽连接其中一个有排水孔的石窝。有一个大的石臼如“兑窝”一样,这样的功能一般就是“脱壳”或者“舂面”,也就是把粮食进行粗加工,另外还可以打“糍粑”。这个与我在几年前看见的八面山“苟王寨”的石臼有相同之处。据罗主任介绍在不远处还有“石碾”。一般来说这个石臼舂米也仅仅够一个家庭使用,如果人口众多是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而石碾可以满足更多人对于加工食物的需要。

在玉屏山的“山王庙”下面,有一个“乱石皋”的地方我也看见过“石碾”,在老家附近的水沟旁边也有“石碾”,而石碾也有依靠人工、牲口畜力、高冲水流、低位水冲等方式进行加工粮食。高冲水流、低位水冲的动力结构相对复杂,尤其是高冲水流的工作原理,需要用木齿轮带动作业。利用水流动力需要蓄水池、落差水管、水轮组合结构,下面水车利用水的落差形成动力,转动带动转轴,主转动轴带动上面的转动横梁,横梁连接圆形转动石轮,石轮在石刻的圆形磨槽中转动将谷壳碾碎进行脱壳或者磨面。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裴松之注引晋华峤《汉书》:“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宋范成大《梅根夹》诗:“日明渔浦网,风侧瓦窰烟。”元代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我离汴梁城四十里,在这破瓦村居住,开着一座瓦窰。”“瓦窑”是烧制砖瓦陶瓷器的灶,“石臼”相比“瓦窑”的使用的历史更久远。据历史记载“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

二探田锡旧居“乳泉池”偶遇池边“白鹇凤鸟”

在罗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顺着他刚刚挖到毛坯公路往下走,这条路是为了连接到田锡读书楼遗址。在步行几百米后来到一个公路弯道旁边的平坝,当地人称为“发慧(惠)堂”、“法慧(惠)堂”、“法会堂”等,未确定其名称,据罗主任这里挖掘了一块残碑记载:“议公讳锡曾读书于此旧有洗墨池遗迹尚存”,“归梵刹立竣以幢幡宝盖-----扬其盛虽浮屠氏----”。从只言片段之中看见重要的信息,如体现出田锡读书的洗墨池还在,这里也举行过盛大的佛家的法会活动。我们刚刚进入林区,我和罗主任看见一个白影在林中闪过,我便掏出手机录像,轻步跟随,这白色的如“白凤凰”的野生动物,不时还回头看我们,还多次回头消失在视线里,余群还顺着它跑到方向跟随了一段距离,也看到了它。这如“白凤凰”的野生动物,一般很少人看见,它全身纯白色,只能低空飞行一段距离,腹部有灰黑色羽毛,尾巴修长全是白色,从头部到尾部大约有60-70公分、高30-40公分。罗主任说:“山下没有人看见过,只有他看见过几次,唐律说来也神了,我每在做一次大一点的事都会看见,别人从来就没看见过,第一次是果祥师父刚来,修后山小路在观音崖送子观音脚下看见,第二次是修山下上去的路,第三次是修阿吒寺水池的桥,第四次修阿吒寺庙千手观音的地坝,这次又是修到田锡读书楼的路而刚开工两天,听地方老百姓说这是百凤,在这阿吒山一带有五只。”罗主任向地方林业站汇报后,确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这也反映了玉屏山森林公园环境的优良,是继续保护自然环境的结果。我们看见这只“百凤”位于“乳泉池”的旁边,看见时也感觉悠闲自得的样子,也不是一溜烟就跑了或者被惊恐而飞走,它还不时回头看看我们,感觉是看见熟人一样自然而然。据说这个动物也很有灵性,也许知道我们也是善良的人,也没有任何恶意,所有才如此的还无戒备之心,三步一回头才消失在林间草丛之中。

我们来到“乳泉池”遗址,这位于“法会堂”上方不远,乳泉池水左右少量的积水存在,有一股微弱的细水还在往外流着,蔓延到已经荒废的小路上,溪流水涧已经干涸,只有洪水季节才能有汇集成为一溪水。罗主任介绍在这里曾经有石头牌坊,前不久发现了“镂空菊花”石头条柱,也是非常精美,菊花象征纯洁与高贵,也传说这里是田锡的旧居所在地。罗主任介绍“乳泉池”传说是田锡母亲生下田锡后经常来洗衣服,把池中之水也染成了乳白色,田锡喝乳泉池的水长大,深受乳泉池水的滋养与父母的关爱,据《田锡年谱》记载田锡在15岁丧母,18岁丧父,在刚刚成年之时,在需要家庭帮助完成学业关键时刻,双亲在三年中先后离世,这对田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田锡牢记父母教诲,在《咸平集》记载:“锡不迨古人远矣,自十五岁志于学。”田锡父亲田懿对田锡说:“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田锡父亲去世时为18岁,在20年后,年(太平兴国三年)39岁等胡旦榜第二进入仕途。可以推断为田锡父亲临终遗言,田锡牢记父亲之言终功成名就。田锡的历史被记录在《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田锡传》中,成为洪雅置县历史上进入国史第一人。苏东坡在《田圣表奏议序》称其为“古之遗直!”称田锡之治世之理法如贾谊,称赞田锡具贾谊之才。范仲淹撰《田司徒墓志铭》:“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司马光撰《田司徒神道碑阴》:“日有献,月有纳,以赞成咸平盛隆之治,私心仰慕,想见其人。”又曰:“呜呼田公,天下之正人也。”田锡学圣人之道,终成为一代名臣,影响并成就了北宋咸平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盛世。今我们在田锡故居旧址,偶遇有“百凤鸟”之称的“白鹇”,大家都很惊奇能遇“祥瑞之物”,这“祥瑞之气”预示家乡发展更加繁荣。

祁明勇(文化专家)老师题诗:

“瓦屋角瑞史有载,玉屏白鹇世上稀。

自古灵山多瑞相,适逢其时亦称奇。”

罗玉祥(原徐嘴村主任)题诗:

“同凤共舞观汝泉,今看东瀑似宝剑。

红岩石马田公骑,腾云直上九重天。”

我也有感而作:

“科甲名山寻圣迹,乳泉池边遇白鹇。

法慧堂前白凤舞,三步回首姿雅闲。

正人故居乱石嶙,青砖绿瓦成废墟。

静谧山涧无溪流,又传凤凰林间鸣。

越过山岭闻水声,眼前飞瀑挂山前。

五凤相伴九龙吟,表圣剑刻石马腾。

古道青苔留足印,九龙墨池遗表亭。

读书楼留读书声,声声悦耳伴天明。”

三“法会堂”藏风聚气“东崖飞瀑”吼声震天

“法会堂”是一个相对比较宽阔的平地,这平地上也撒落着很多不同时期的瓦砾,同时还要不同时期的土碗,瓷碗,青花瓷碗的碎片。在中间的山湾之中还留有一条古道,这条道上保留部分铺路石板,也已经踩出来凹槽,留下了时代的深深印记。“法会堂”非常安静,在傍晚时分的林间,显得非常暗,而这只“白凤”确非常白亮,这样的野生动物我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时在林间还不时听见几声山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穿透着林间的树木,虽然林中黑暗,但是这份宁静让人内心感觉静谧,不会产生半点的惧怕,遇到这“百凤”而感觉非常幸运,这只灵物带来祥瑞之气,也许是这个地方具有独特的风水环境。在翻过乳泉池旁边的山坳,在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观瀑布的最佳位置,刚刚上去就听见飞瀑飞流直下,震耳欲聋的声音,在这里地方文化人与村民还立了一个“观瀑台”石碑。

此瀑布位于阿吒寺东北方,距离大约一公里,离田锡故居“乳泉池”几百米。瀑布飞流直下,落差大约在-米,海拔高度大约在1-1米,在洪水季节水量较大,飞瀑飞流下而下,因为落差与下面岩石的撞击,发出巨大的吼声,响彻山谷。在青衣江边都可以看见如白练腾飞一般,非常壮观,又如一把宝剑挂山前,英雄仗剑,气势磅薄。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诗句,由于是一陡壁悬崖称为“东崖瀑布”,也具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瀑布周围山林掩映,灌木挺拔,枝繁叶茂,百态风姿,唯有瀑布石壁一片“红崖”;周围树木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宛如打伞,有的直冲云霄,有的犹如“迎客松”;在瀑布下方的巨石,有的如剑劈斧砍,有的如动物百态,犹如巨狮猛虎,盘踞在山间,张开大口,有吞纳河山的气势。

四“寿鹤庵”田锡剑刻石马九龙山中藏“巨蛙”

次日上午,我们随同果祥师父参观了“田锡读书楼”与“洗墨池”。田锡幼时即聪颖过人,自幼在阿吒山“九龙池”发蒙苦读书,未及而立便扬名蜀中,田锡与洪雅附近的峨眉县令杨徽之,犍为县令宋白与他结为忘年交,诗文唱和引为高山流水,并为之延誉。田锡读书处在阿吒寺九龙池书院读书,此读书楼遗址、洗墨池依旧传承保存,明代时杨仲琼、汪少伊、侯一忠等在此读书,在这些文人高中登科入仕后,又回到这里与寺院的高僧禅心、月空、湛安等,在明嘉靖二十三年一起重新修建了田锡读书楼书院,现遗址上的横梁上有明确的记载。明正德年张鹏题写“科甲名山”,陈诲写“重修阿吒寺记”被记载于明代嘉靖张可述编写的《洪雅县志》中,现在保存的是大约有五百年的“田锡读书楼”建筑遗址。年阿吒寺当家僧果祥师父为纪念历代文人读书遗址而恢复“九龙书院”。我们在参观读书楼后又来到洗墨池,现在灵泉水中有很多小蝌蚪,也说明这里的水质非常良好,生态环境没有被污染。

随后,我们来到位于阿吒寺的右边大约二里的“寿鹤庵”。这里现在只留下一庙基遗迹,还有一些乱石残建。在“寿鹤庵”的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长满青苔的石头,形如一只青蛙,相传古代山下均是良田,广种水稻,有一年突然蝗灾四起,农民苦不堪言,有一只巨蛙张大嘴巴一夜之间把这些害虫消灭,为了守护一方,后化身成为一巨石青蛙在此,巨蛙的嘴巴随时都在长大嘴巴,生怕这些害虫又来损害庄稼,自此以后每年都风调雨顺,山下农民的粮食满仓,老百姓代代传颂:“纵使天下旱,此地有半收。”这一巨大是石头又如同一只天眼,双眼皮的下的这只眼睛随时瞪着,也好像一只“天眼”,随时看着这天下,不言而明,发人深省。

相传田锡在少年时,在阿吒九龙池书院读书,每到闲暇之余,便带着宝剑来“寿鹤庵”找大师求学、练习剑法。有一天寺院的高僧方明、隆珠等大师看见田锡在这寺院山野练剑,问田锡:“看你经常练剑,现在你剑法如何?”田锡回答:“我剑法一流!”大师们笑道:“哈哈,你如何证明呢?”田锡见大师们不相信,便指着一巨大石头说:“这是什么?”大师们说:“石头啊!”田锡说:“是的,大师看我的剑法如何!”田锡手提祖传宝剑上前,只听宝剑在石头“哗、哗----”作响,石头上瞬间冒出“金星、火花”,在片刻之间,田锡在巨石上刻出:“一匹健硕‘石马’在平地飞跃而起,马的眼睛炯炯有神,马头的鬃发如飞,前蹄交叉状,后蹄双双蹬地而飞,马尾飘逸呈飞奔之状,‘马蹬’紧贴马腰,马鞍也已经架好,马儿跃跃欲试,瞬间飞奔离地;又好像急不可待,马的缰绳像在田锡手中一般,就急等着田锡上马驰骋疆场,远征他乡----------。”大师们都被惊呆了,都异口同声:“此乃神驹,千里马也!”可见田锡有“上马安邦,下马定国”之志。

田锡在三十岁后游学长安,与后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侍郎的韩丕同于长安白鹿书院、河南嵩山太乙书院刻苦攻读,终于在太平兴国三年(年)一举登胡旦榜第二名进士“榜眼”及第,真可谓“一举成名天下惊”。田锡历任左拾遗、河北转运副使,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尚书兵部员外郎等职,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即使是在被贬寂寥时,其好言时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笔直书,勤谏不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在二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中,田锡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上疏奏议,在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税赋等方面留下不朽之作;田锡上疏平“交州之战”,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太宗褒奖:“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田锡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谏”闻名,德高望重且满朝颂服,咸平六年十二月十一日(4年1月5日),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田锡《临终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

五学习田锡修文立志传承田锡天下正人的精神

田锡崇拜汉代杨雄、司马相如的文才,效仿贾谊、魏征等忠直之臣,在入仕以后皆以他们为榜样,最后成为一代名臣。田锡在《咸平集》中留有三篇天下名赋:《诸葛卧龙赋》、《鄂公夺槊赋》、《倚天剑赋》,这三篇巨制,贯通古今,纵横时空,雄壮豪迈,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博大精深,有形式更注重内容,更体现“文以载道”、“以文言志”。关于《倚天剑赋》选段部分:“所谓天之利器,浮云决而妖星流。皎兮若黄河之冰,立而未泮;熀兮若银河之瀑,凝而不散。珠联垂象,饰宝匣以荧煌;璧合太阳,耀连环之熣灿。晋邦一鼓之铁,堪耻微功;棠溪百鍊之金,难矜善断。炳然若大电垂而欲飞,然若流虹挺而増辉。风霜肃杀助其利,雷霆霹雳扬其威。龙伯旁观,魂飞而骇其濩落;巨灵仰视,汗下而惊其陆离。截鸿雁而断兕犀,安将比也;自豪曹而穪櫑具,何足多之。虽天柱折,我剑锋不缺;虽日驭沉,我剑光不灭。有时雪飞千里,如削巨鱼之鳞;有时霞满九霄。若染长鲸之血。迫而观之,犹千里而近,则毛髪森坚,严凝凛冽;倐而观之,犹七日来复,则神思惝恍,晶荧皎洁。乍忧刲大象而屠六龙,天纲断而地维絶。适足饰帝心之虑怒,示天威之勇决。粤有魁梧丈夫,倜傥雄图,手操斗极,肩倚天枢。唯四时与六气,为一吸而一呼。因睥剑而色动,欲诛奸而气粗。”观此内容又看田锡“剑刻石马图”,不难看出田锡之志。对于田锡此赋文,在当代来说,要完全解读难度也是不小,也只能多读加以感悟,体会田锡之正气能量,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

玉屏九龙山阿吒寺

相传田锡出生在玉屏阿吒“九龙山田湾”,发蒙读书于阿吒寺“九龙池书院”。田锡历经磨难与考验,终成为一代名臣,被后世称为“天下正人”,也是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对北宋时期的军事用兵也有贡献;约五百年后的明代,在九龙山读书的莘莘学子,出现了杨仲琼等历史文化名人;又在五百年后的当代,玉屏山下也会有无数人才出现,也希望将千年的文脉世代相传。在两年来我研读田锡文章颇有感触,虽写了二十余篇关于田锡的论文,终感觉在先贤面前显得如此浅薄,探索古圣先贤的智慧,想读懂田锡存世的经典文章,但才疏学浅深感力不从心,知读书太少用词不精理解不透,也有部分论文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感恩编辑期刊抬爱又深感惭愧,也只能坚持学习而不断完善提升,读田锡之文知其“治世之道”与“修身之理”,观田锡之文而明白:田锡读圣贤之书,修圣贤之身,终成为一代圣贤。今游田锡玉屏九龙山的“田湾故居”,寻先贤古圣的足迹,知其读书求学之路艰辛,田锡出生在这“荒野山林”,少年时期便有报国之志,青年时代坚持求学之路,最终大器完成,田锡“立志求学”与“报效国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文章/图片:唐从祥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章相关历史需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9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