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万物皆能泛滥15亿只癞蛤蟆在澳大利亚泛滥

发布时间:2023/12/4 11:14:10   
白癞风初期图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澳大利亚是一个物种极容易泛滥的国家,这是因为早在距今约万年前,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就与其他大陆分割开了,这使得这里的动物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且多为食草动物,这样一旦有外来物种进入,在没有天敌约束的情况下,就极容易泛滥。

先是欧洲人将欧洲穴兔带入澳大利亚,造成了澳大利亚持续上百年的人兔大战,而且穴兔的数量还曾经一度突破过亿只大关,即便在所有手段用尽的今天,澳大利亚依然有5-6亿只穴兔在野外快乐的生活。

之后是狐狸、骆驼、猫的泛滥,就连在其他国家纷纷成为保护动物的鳄鱼,在澳大利亚竟然有了25万条的数量,依然泛滥成灾(湾鳄)。这不,在澳大利亚,又有一种动物泛滥成灾了,它就是癞蛤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被“请入”的癞蛤蟆

澳大利亚其实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只不过,他们不同于我国主要种植粮食一类,而是主要种植甘蔗,毕竟甘蔗是重要的糖原,澳大利亚在去年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原出口国,靠的就是种植甘蔗。

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从丽斯莫尔至凯恩斯之间绵延多公里的带状区域是他们的甘蔗主要种植区,这里至少有个甘蔗种植农场。

农业种植最害怕的就是病虫害,而澳大利亚大片的甘蔗田也不例外,从上世纪3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甘蔗就保守甲虫的啃食,这些甲虫不仅仅会啃食甘蔗,它们的幼虫产在甘蔗中也会直接导致甘蔗断裂、死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也是绞尽脑汁,在年,澳大利亚听闻美洲有一种癞蛤蟆是甲虫的克星,它就是海蟾蜍(Bufomarinus)。

海蟾蜍是一种广泛的分布于中、南美洲的大型蟾蜍,属于蟾蜍科蟾蜍属,成年的海蟾蜍体长平均在12厘米左右,已知的最大的海蟾蜍体长可达24厘米,体重超过了5斤(2.65公斤),由于体型庞大,海蟾蜍又被称为美洲巨蟾蜍。

虽然它名字叫海蟾蜍,但其实它基本上是陆生的,只有在繁殖期才会短暂的回到水体中交配产卵,之后就离开水,完全自由的在陆地上生存,只是它的卵和蝌蚪能够在15%盐度的海水中生存,故此得名。

海蟾蜍蝌蚪

在原生环境中,海蟾蜍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它们既能吃植物性食物,又能捕杀小型的啮齿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以及各种无脊椎动物。由于体型大,主食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主,所以早在19世纪40年代,海蟾蜍就被引入到了西印度群岛的一个岛屿以及加勒比海附近的海岛用来灭虫害。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波多黎各从南美洲也引入了海蟾蜍用于消灭甘蔗的虫害,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正是有了这些相对成功的经验,饱受甘蔗害虫困扰的澳大利亚才把目光放在了海蟾蜍上面,并于年从南美洲引入了只幼体海蟾蜍,经过简单的培育后将放生在了昆士兰州的甘蔗田里。

起初,这些海蟾蜍非常的强悍,以至于在澳大利亚有了“甘蔗蟾蜍”的称号,它们大量的捕杀甘蔗害虫,但是很快澳大利亚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甘蔗蟾蜍”失控了。

失控的“甘蔗蟾蜍”

引入几年后,人们发现这些甘蔗蟾蜍不仅遍布甘蔗田,还在扩散到了其他地方,而且数量庞大,最关键的是这些甘蔗蟾蜍已经逐渐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捕猎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有选择性,就这样,只甘蔗蟾蜍竟然很快破亿,并且来到了15亿只左右。

那么,甘蔗蟾蜍为何能快速的泛滥呢?它的泛滥又对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呢?我们下面接着聊。

快速泛滥的甘蔗蟾蜍

甘蔗蟾蜍之所以能够从一百多只最终变成了15亿只,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繁殖能力强。甘蔗蟾蜍是世界繁殖能力最强的蟾蜍之一,它们从孵化后的第二年就能繁殖,而且如果生活在热带,它们是全年都可以繁殖的,而当时澳大利亚放在了昆士兰州,这里正好地处热带,给了它们全年繁殖的优越条件。

而且一只雌性甘蔗蟾蜍一次最少能产枚卵,最多可产2-3万枚卵,这些卵呈带状,最长可以超过20米,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只蟾蜍仅仅是用了约6个月的时间就将数量膨胀到了6万只。

第二:没有天敌。甘蔗蟾蜍的数量剧增其实与它们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有很大的关系,在原生环境下,能够捕杀甘蔗蟾蜍、卵以及蝌蚪的动物有很多,比如宽吻鳄、鳗鱼、绞花林蛇、多种鱂鱼、大口汤鲤、鲶鱼、啸鸢等等,这些天敌的控制,让甘蔗蟾蜍的数量趋于稳定。

但是,到了澳大利亚,几乎是没有动物能够对它们产生威胁,这使得甘蔗蟾蜍的卵孵化率、蝌蚪成活率都大大提升,最终在这两方面的加持下,甘蔗蟾蜍像曾经的欧洲穴兔一样彻底失控了。

甘蔗蟾蜍的危害

虽然甘蔗蟾蜍起初是被放到甘蔗田里灭害虫的,但是它们在数量急剧膨胀后,显然是不会老老实实待在甘蔗田里的,而且作为一种食性非常广的动物,它们也不甘于只吃一些硬硬的甲虫,而是转而把目标放在了澳大利亚本土的许多动物身上,比如一些其他的两栖动物、小型的哺乳动物、鸟类等等。

除了肆无忌惮的捕杀本土物种外,一些食物链顶端的本土物种也对甘蔗蟾蜍下手了,比如澳大利亚淡水鳄,泽巨蜥等食肉动物,尤其是泽巨蜥,它们本身就主要以捕杀两栖动物为食,如此多的甘蔗蟾蜍它们岂能放过。

结果没想到吃了甘蔗蟾蜍的泽巨蜥纷纷的倒地不起,数量反而大幅度的减少,原来,甘蔗蟾蜍与其他蟾蜍一样都有可以分泌毒液的毒腺,主要集中在眼后(腮腺)和背部,这些腺体能够分泌蟾蜍毒素,虽然少量的蟾蜍毒素只会让动物产生幻觉,但是整只的吃,是会导致动物死亡的。

因此,甘蔗蟾蜍在如今非但不是甘蔗田害虫杀手,反而变成了生态杀手,它们肆意的捕杀本土物种,而一些对蟾蜍有捕食倾向的动物也被它的毒液纷纷毒倒。

为此,澳大利亚也在积极的采取措施,主要包括灯光诱捕成体,科学家们发现甘蔗蟾蜍有趋光性,晚上在它们密集的地区用灯光诱捕,然后一网打尽,还有就是“杀幼”,简单的说就是在甘蔗蟾蜍的分布区的水域内搜寻,一旦发现蟾蜍卵直接捞上来不让它孵化。

不过,在这些方法都用上的前提下,甘蔗蟾蜍在澳大利亚依然是失控的,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它们分布广、数量多、繁殖能力强,所以,这还是一场持久战。

由此可见,盲目的引入物种治理本土物种是不理智的,因为引入的物种是极难控制的,一旦泛滥,对生态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