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孵化出的蝌蚪,游动能力较弱,适应能力很差,环境的轻微变化都会造成死,因而应留在原孵化池孵化。蝌蚪在孵化后3天开食,可按每万尾一个蛋黄的量投喂研碎的熟蛋黄,第2天可稍有增加,连喂几天,可改喂豆浆,15日龄后改喂豆渣、米糠、玉米粉、鱼粉等调成的糊状物。经20天左右的培育,蝌蚪长至2~3厘米时,应分稀至~尾/平方米,长至3厘米时,再分稀到~尾/平方米,50日龄时分稀至-尾/平方米。分稀时应带水转运,避开恶劣天气。蝌蚪放养方法蝌蚪放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为(1)蝌蚪入池前一定要试水:试水方法是从清塘消毒池中取一盆底层水,放几十尾蝌蚪养1天,如果其生活正常,就证明池中毒性已经消失,可以放养。否则,蝌蚪不能入池。(2)检查池中是否藏有敌害生物:发现蛇、鼠、青蛙及牛蛙的幼体和成体、野鱼等应及时清除。(3)放养池的水温与蝌蚪体温差别不大:若温差超过3℃,需调节池中水温,使其逐渐接近放养池水温。否则,会因温差太大而导致蝌蚪死亡。(4)食饱入池:蝌蚪入池前,每0尾蝌蚪喂1个蛋黄,以加强蝌蚪入塘后的觅食能力,提高其成活率。(5)在蝌蚪入池前要培肥水质,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蝌蚪入池后就有大量适口的食物可吃。蝌蚪的放养密度蝌蚪的放养密度大小的确定与蝌蚪的体型大小、供饵情况、管理水平、饲养方式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的不同而灵活掌握。确定具体的放养密度,其中关键是看水质和饵料的供应情况。放养密度由密到疏的改变,常通过扩池来实现。在扩池疏散密度时应注意,当由个池迁移到另一个池中时,不要引起其生活条件的突变,以免发生疾病和死亡,如水温的变化不要超过1C~2℃等。分稀后的蝌蚪以大池培育为佳,要培肥水质呈黄绿色,加深水体至0.8~1米,饵料可选择豆渣、玉米、麦麸、瓜菜皮、酒櫓、蚕蛹粉、鱼粉等3~4种调成糊状,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4~5时,投喂量占体重的10%~15%。一般来说投饵量与水温、水肥瘦度、蝌蚪日龄、体重等成正比关系。但水温太高(35℃以上)时或蝌蚪变态的高峰期(前肢长出,尾正处于萎缩期)时应少喂或停喂。蝌蚪初期以自行培养繁殖浮游生物,如草履虫,绿球藻等投喂为好;中、后期可投喂配合饲料、活蚤类、蝇蛆等,投饵量应渐渐增加,不可幅度忽大忽小,以至使蝌蚪饥后暴食,引起消化不良而患肠胃病。蝌蚪的大小分群饲养不同批卵所孵出的蝌蚪大小不同,即使是同一批卵孵出的蝌蚪由于生长速度不一致,蝌蚪的大小也不相同。牛蛙蝌蚪有大吃小的现象,所以应注意将不同批次、不同大小、不同强弱的蝌蚪分池饲养,尽量做到同一池内的蝌蚪均衡生长。蝌蚪的分群多是与蝌蚪的密度疏散结合同时进行,通过扩池来达到疏散密度和分群的目的。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及时进行分群。一般情况下,若是同一批孵出的蝌蚪,在从蝌蚪孵化出膜到变成幼蛙这段时间内需进行3次分群。第1次在孵出后10~15天,第2次在30天前后,第3次在50~60日龄。在进行最后一次分群时,大部分蝌蚪已长出后肢,个别的已长出前肢,可根据后肢的长短和前肢的有无进行分群,以便成批获得不同规格的幼蛙。蝌蚪在池水中的分布和蝌蚪池的水位调控蝌蚪在池水中的分布情况是:刚孵出的蝌蚪主要依靠吸盘吸附在水草或池壁上休息,随着蝌蚪的长大和游泳能力逐渐增强,蝌蚪多在水中自由活动,一般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有时也停靠在池壁和池中的水草上。蝌蚪对惊扰的反应非常敏感,受惊后很快潜入水底。蝌蚪池水位控制应根据蝌蚪日龄大小和气温情况来进行。一般养小蝌蚪或气温较低时,水位应低些;养大蝌螂或气蝌蚪的饲养技术温较高时,水位宜高些;但是当寒潮来临前,为了避免水温变化过快,即便是养小蝌蚪,也应该适当增加水位。一般来说,水位经常保持在30~60厘米即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