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水稻两米高禾下可乘凉重庆首次种出巨型稻

发布时间:2023/3/27 3:23:07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00:34

9月19日,难得的晴天,位于江津区的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里,工作人员们忙得热火朝天——两米高的巨型稻丰收了!

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专程前往,目睹这一丰收盛况。走进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里,一下车,稻草的馨香扑鼻而来,收割早已开始。才下过雨,路面泥泞。循小道蜿蜒进入“巨型稻”试验田,一眼望去,稻田黄了,金穗垂腰。农民们头戴草帽,身影在金黄的稻中忽隐忽现。他们身子直立,背着背篓,镰刀在手中抬手一挥,一株株稻穗与他们的动作应和着倒下。

60岁的彭柱财背上的背篓满满当当,一抬脚跨过护栏,稻穗散落了一地,他弯下腰小心拾起地上的几株稻穗,这是他今天第一次弯下腰。彭柱财乐开了花:“当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第一次不用弯腰割稻子!”他一边笑着一边用手捻着稻粒,“粒数也比以往的多,比以往的大!”

稻花香里说丰年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

记者在现场看到,巨型稻身形笔挺巨大,穗高饱满,人走在稻丛中,竟会被淹没。与其说它是水稻,更不如说像是高粱。

“这是中科院历经十余年才研究培育出来的巨型稻,今年四月在重庆进行小范围试验。”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坤告诉记者,去年,巨型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试种成功,为了研究巨型稻是否能适应重庆的天气,今年首次在重庆进行试种。

据了解,巨型稻高达2米,是一代全新的杂交水稻,它的主要优势在于生物量巨大,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实现优质高产。“巨型稻的分蘖能力很强,相较于只能分蘖出约20株稻穗的普通水稻,巨型稻能分蘖出四五十株稻穗。”何永坤介绍,目前现代农业气象站引进的是巨型稻丰超6号和丰超8号两个品种,现在看来试种非常成功,“相比普通的水稻,巨型稻的生物量增加了一半以上,每亩的产值可增加15%到20%。”

亩产公斤左右

稻香四溢,蛙鸣阵阵,抬头一看,不时有白鹭掠过。

仔细一看,头顶竟有白色透明的网状物。“这是专门为了防鸟设置的防鸟网,”观测员魏乐说,“这里生态环境好,为了防止白鹭等鸟儿来啄食田里的青蛙、泥鳅等,就把这里围起来了。”

魏乐向旁边一指,“这个蓝色的挡板和铁丝网是为了防蛇的,这些设施把整个试验田团团围住,上有天网,四周都被包围。”他笑着说,为了保证巨型稻能够顺利生长,工作人员可下了不少工夫。

不光巨型稻,青蛙、泥鳅都是试验田中的宝贝,“巨型稻立体种植项目一旦进行大面积推广,它们都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魏乐笑呵呵地说。

魏乐掐下一株稻穗,开始清数。“一般来说,一株普通水稻的稻穗只有一两百粒,但是巨型稻可以长出粒左右,是普通水稻的两倍。”为了采集研究数据,每隔两天,就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巨型稻的粒数进行清数。

穗多粒大,产量当然不低。据了解,种满一亩地的巨型稻,产量在公斤左右,而普通水稻只能达到公斤左右。

数十万青蛙泥鳅与水稻共生

割稻、装车、运输,农民穿梭在田间地里,是此时此刻丰收的场景。

下田、抓青蛙、捞泥鳅,则是研究人员长期的工作日常。

对于魏乐来说,丰收固然重要,研究数据的收集更是少不了,这能为巨型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田里的巨人稻种得稀疏,间距达到60厘米,密度仅为普通水稻一半左右。一脚踩下去,鞋上拖泥带土。稍微靠近些,在禾下乘凉的青蛙便齐齐跳进水田里。仔细一看,田里还有许多泥鳅在“游泳”。魏乐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着照片:“你看,七八月份最热的时候,青蛙密密麻麻占领田坎。”

除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外,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目所能及的十亩地中,二三十万只青蛙和三十多万条泥鳅在此与水稻共生。从四月播种以来,十亩的试验稻田里共投放了多万只蝌蚪和数千斤泥鳅。

“蝌蚪还没脱尾时,是不能种水稻的,这样会把蝌蚪困死在巨型稻中。”魏乐说,蝌蚪长成青蛙能够上岸后,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亩均产值将超5万元

魏乐乐呵呵地挽起裤腿,一跃,翻过了及腰高的栅栏,在稻田里随意抓起一只青蛙,称重,记录。“每周,需要定期两次给青蛙测体重,为泥鳅测量长度和重量,”魏乐说,这一方面是为了检测它们的生长是否正常,二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

“这种方式,就叫做立体养殖。”通过在稻田中投放青蛙、泥鳅的方式,不打农药不用施肥,更加环保生态,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每天,青蛙和泥鳅在水里自由的排泄生长,排泄物源源不断的为巨型稻提供养料,巨型稻也能够为青蛙泥鳅遮阴,防止它们在夏天经受暴晒,“青蛙还会吃掉巨型稻上的虫子,这样我们也不需要打农药了,更加生态!”何永坤说。

水质是保证巨型稻产量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在稻田中投放青蛙和泥鳅的原因之一。试验田中的水来自附近的水库,为了确保稻田内的生态环境良好,还会通过对水质进行直接检测,看其中的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元素含量。

“采取这种立体种养的方式一旦进行大面积推广,不但可以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渔粮共赢。”何永坤算了一笔经济账:巨型稻产出的大米,如果按照二十块钱一斤计算,在每亩地一千公斤产量的情况下,收益近两万元。加上蛙和泥鳅,亩均产值将超过5万元。”

有望在重庆大面积推广种植

巨型稻的收割,引来了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农学部副部长、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考察,他抓起一把稻穗:“长得不错,颗粒饱满!”

何光华告诉记者,这种巨型稻目前主要是在湖南种植,在重庆是首次。巨型稻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温等特点,而且产量高。从今年重庆的试验成果来看,长势不错,重庆的气候条件还是比较适合种植这种品种。

关于巨型稻种植的下一步计划,何永坤说,“收割完成后,我们还将进一步的试验分析,总结今年的经验来年会更精进。目前,巨型稻经受住了重庆高温天气的考验,接下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还将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推广,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的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吴娟实习生许美延文记者钱波图/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896.html
------分隔线----------------------------